搜狐焦点恩施站讯(编辑 李玉玲)很久以前就想就巴东老城写一点东西,总是在些零零碎碎的事情中推迟了。关于巴东老城,很多长者排名前列反应就觉得是1997年因三峡水库修建而消逝的“旧县坪”,时过境迁,老城由后来的黄土坡区域取代,也就是现在巴东人口中所言的“新城”。后来,由于滑坡的影响,县城搬到了如今的信陵镇,黄土坡的人也陆陆续续搬进了神龙小区。而今,新城一片废墟,在老城的记忆还未消退,我们便要开始怀念那座美丽的新城了。
老城旧貌
老城旧貌
关于那座年代久远的老城,很遗憾,我对他的记忆都是来自老一辈的口述和童年中零零碎碎的画面片段拼凑而成。1500多年以前始建的巴东县城最初是在大江对岸,后来称作“旧县坪”。宋朝时20岁的寇准因中了进士来到巴东做县令,只见“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发奋改良农事,开拓南岸,以图有所作为,因此将县城搬到了江南的金字山。
千百年来,小城随着时代的沉浮而兴衰,留传下许多难以忘怀的故事。抗战时期,湖北省政府好些机关、学校和难民都涌到了巴东,小城人口陡增到三万多,日本飞机一连多次轰炸,码头、小街几成废墟。新中国建立以后,小城才又焕发了生机,虽然只有一条被人叫做“扁担街”的独街,但还有十多条被称为“天梯伸的小巷,从江畔一直攀沿到高高的金字山上,这些小巷又延生出数不清的小小巷,层层叠叠的吊脚楼,密密麻麻的木板房,夹杂着现代化的高楼,从早到晚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天梯式的路
老城街道
巴东老城只有一条街道,人们习惯称之为“扁担一条街”。若干条青石巷好像老街的血脉,与街道相接,又相互贯通,融为一体。
扁担街上至头道桥,下至大转拐,平均海拔104米,长1000米左右,街面很窄。街道上多为木板屋,临街一层作为经营商铺,楼上为住宅。靠长江一边略有差别,这种吊脚楼木板屋用木柱支撑的一楼一般不住人,因为江水上涨会被淹。
小城的夏夜是人们最惬意的时刻,经过一天的炎热,每到傍晚,老城人将小木桌、小木椅、凉床搬到了街道两边,不少人围在一起“打调子”,有的玩着扑克牌,有的下着象棋,老人们躺在凉床上摇着蒲扇,小孩子你追我赶,嬉笑玩耍,好一派热闹的景象。很多人夜不闭户,很少发现有失窃的现象,社会安定和谐。
老城中的背夫
青石巷是巴东老城的一大特色,如果没有这些巷子,巴东老城充其量只是沿江而建的一个小集市。鲁家巷、范家巷、朱家巷等都是很有名气的巷子,老城到底有多少巷子,谁也说不清楚,大家只记得每条大巷子尽头,又分支出好几条小巷子。
1997年的夏天,人们开始向老县城告别。随着一声炮响,老城街道北边的楼房开始拆除,自此之后,依附着金字山上的所有建筑物至下而上地逐渐剥离。就像是凤凰涅盘,这座古老的小城一层层剥去一千多年来披在身上的衣衫和佩饰,还要将全身从头到尾仔细地清洗,才能以本来的纯真秀丽还给三峡。老去换来新生,后起的新城车水马龙,热闹不已,但老城却始终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比起老城,新城给我却更为深刻。黄土坡县外经国道线进入巴东县城的排名前列站。可能是地域的原因,天梯式的阶梯无论是在以往还是现在都是巴东城的一大风景特色,也成了巴东城的一个标志性的建筑。在新时代的渲染下,街道宽了,木房也改建成了钢筋混领土式的高楼。新城的繁华我无以言表,只记得小时候跟着爸妈去赶集看得最多的就是人脑袋了。后来在那里读了高中,那所陪伴我度过了三年较好年华的母校,在搬迁中也成了一片废墟。我一直相信,若不是滑坡地带的影响,那块繁华之地至今依然存在。
黄土坡巴东一中现貌
黄土坡现貌
后来兴起的城中心地带是如今的西壤坡及白土坡,极具时代性的建筑模式和现代化都市的打造,让巴东的发展犹如雨后春笋般迅速。这座山城在巴东人民的手中变得更美、更好、更强大了,但巴东老城的历史还在延续,老城的记忆也深种在我们的脑海挥之不去。
如今的巴东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