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底,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向社会发布研究报告称,2015年全国19个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满意度的调查显示,北京市的满意度与5年前相比增幅超过24%,增幅。近五年,北京市教委究竟做了哪些大动作,改变了北京义务教育现状,在市十二次党代会召开之际,一张教育改革的成绩单出炉。
铁腕治理“择校热”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一定会触及一些群体的利益。”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宇辉说,“但是,如果我们瞻前顾后,不敢碰硬,不敢打破利益格局,那么改革必然难以取得突破,只会引发群众更大的不满,最终不利于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最能体现他这段话的,莫过于北京3年来铁腕治理“择校热”的改革。
北京的“择校热”曾经有多热?曾有家长这样总结北京的“小升初”方式:共建、占坑、奥数……足足列出16种。与“择校热”相伴而生的各种教育乱象,曾让首都百姓痛恨不已。条子生、共建生,说到底是权力介入招生,破坏了正常的教育秩序,伤害的不仅是教育公平,也可能成为滋生教育腐败的温床。无疑,这是一块最难啃的硬骨头。敢不敢向权力开刀,能不能根治“择校热”这个顽疾,成为检验北京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践行教育民生观的“试金石”。
2014年4月,北京铁腕取消“共建”,堵住特权入学通道。一个月后,北京再祭出15条“禁令”,规范义务教育学校招生行为,用制度彻底堵住“以钱择校、以分择生、以权入学”的行为,同时打断了名校在义务教育阶段“掐尖”的念头。北京市教委不畏艰难、敢于碰硬的有力举措,在首都百姓中引起强烈反响。一位学生家长说:“取消共建,让我们感受到市教委治理‘择校’乱象的决心。”
出招解决减负“后遗症”
2013年,北京推出“史上最严减负八条”,明确要求小学生在校时间不能超过6个小时,中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超过8个小时,每天下午3点半,学校准时放学。“减负八条”确实减轻了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广大中小学生拥有更多课外时间追求个性发展。但是,每天下午3点半放学后,接孩子下学成了让很多学生家长头疼的问题。加上社区教育发展滞后,不能有效解决孩子放学后的活动和教育问题,“三点半问题”由此产生。
这个问题不解决,还将严重制约素质教育在学生课外时间的良好开展。这成为摆在北京市教委领导面前的一道不小的难题。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北京市找到了“政府购买服务”的解决之道。从2014年1月开始,北京市推出全市中小学生课外活动计划,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每年投入5亿元用于中小学生课外体育、文艺、科普社团活动。
根据这项计划,各中小学每周至少3个下午放学后的3点半至5点这段时间,都会安排课外活动,而费用由财政部门按照城区生均400元、远郊区县生均500元给予补贴。“这项课外活动教育公共服务,真正达成了为家长解忧、让学生受益的目的,成为一项实实在在的教育民生工程。”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说。
九成中小学生“就近入学”
观察近年来北京教育资源的空间分布,传统优质教育资源相对集中的“峰”继续增高,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地区的“谷”加速抬升,二者之间“高差”正在不断缩小。以2015年为例,这一年,全市小学就近入学比例为94.06%,初中就近入学比例达到了90.55%。
“就近入学已成为首都义务教育的新常态,而这在几年前是不敢想象的。”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两个手段同步进行,让就近入学成为了可能,一条是通过学区制、九年一贯制、教育集团等方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硬增长;另一条是倾力打造北京数字学校,通过精品课程上线、骨干教师在线培训等方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软生成。通俗来讲,就是好学校更好,薄弱学校帮扶。
海淀区人大附中称得上是教育对口帮扶的“大户”。仅在北京,人大附中帮扶、共建的学校就超过10所,所处位置既有城区的,也有近百公里外延庆山区的,涵盖了从小学到高中各学段。“为了帮扶共建,我都快把自己学校给拆了。”人大附中联合总校校长刘彭芝开玩笑说。
东城区依托区内名校史家小学组建史家教育集团,集团内的学校和史家小学的学生们拥有同一个校长,集团内教师统一调配、课程设施共享,每所学校的教学质量都显著提升。而在教育集团之外,东城区还依托名校组建了若干学校发展共同体,并在此基础上设立了八大学区,通过实施人才“区管校聘”、以学区对接社会资源等区级统筹方式,进一步扩大优质资源供给。
在北京一些自身优质教育资源存量不足的远郊区,则更多采取引进区外优质教育资源的“跨区模式”。以位于京西山区的门头沟区为例,该区通过以引进区外优质学校来门头沟建分校为主,以引进高校资源办学和以区内优质校带动薄弱校发展为辅,短时间内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快速增长。“以往,每年全区成绩的前200名学生大多会选择出区就读,今年,这一数据下降到了只有16名。”门头沟区教委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招考改革导向素质教育
在备受社会关注的中高考改革中,无论是试卷内容的调整、考试科目的组合,还是录取规则和录取渠道的设计,无不体现出北京市推进素质教育、丰富基础教育育人内涵的明确政策导向。
在中考命题改革中,北京弱化中考的选拔功能,注重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不难发现,近两年的北京中高考试题中,各科都适度加大了阅读量,而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内容也在试题中得到体现。汉字的笔顺、京剧脸谱、农历中的“节气”等,都出现在近年的考题中。
同时,录取原则调整也体现出素质教育导向。从2015年起,北京中考录取在“总分相同看单科”原则下,已经从“更注重数学成绩”调整为“更注重语文成绩”,发出了重视学生母语素养和传统文化的明确信号。
根据北京市中考改革方案,2018年中考,学生中考计分规则也将作出重大调整。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科特长,选择不同科目在自己总分计算中的权重。这一调整将使学生中考计分出现54种学科组合。
而在录取环节,今年,北京学生通过中考中招接受优质高中阶段教育的途径,达到了历史最多的20种。其中,既有艺术院校附中“北京班”招生计划试点项目、职业教育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实验项目,也有小语种班中职和本科衔接项目、中外合作培养项目、宏志班项目等。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说,在考试科目和考题可选择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各科计分权重可选择和录取路径更丰富,这些将极大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考试真正从学生的“裁决所”变成展示个人才能的“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