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委省政府干部考核工作领导小组正式发出《关于调整〈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设区市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综合考核评价实施办法(试行)〉定量指标的通知》(下简称《通知》)。
《通知》所附调整后的设区市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综合考核评价定量指标体系表显示,在经济、环境、民生等三类考核指标体系中,有2项指标被减去,8项指标有修改,7项指标属于新增。
新的指标体系在对“2008版”指标体系进行充实和创新的同时,更加凸显了科学发展理念,对促进各地加快转型、做好民生大文章,将起到指向与作用,也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为各设区市领导干部明确了政绩指向。
近日,就领导干部考核指标的具体调整情况,记者采访了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刘建合,对《通知》及相关内容进行了解读。
经济:新增两大指标,力助调整转型
在调整后的考评定量指标体系中,排名前列大类由原来的“经济发展”变为“经济发展与结构调整”,与表述改变相对应的是,在涉及经济类的原有6项定量指标中,2项被减去,4项有修改。同时还新增2项考核指标。
调整经济类考核指标,进一步淡化“唯GDP论”的指标,增设体现结构调整的重点项目建设和工业聚集区发展指标,对于以投资拉动为主的我省经济特质而言,意味着更加注重以优化投资结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这既是河北加快转型所必需的,也为我省各设区市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工作重心进一步明确了指向。
GDP不再单独考核,经济增长看质量和效益
“人均GDP及增长率”、“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及增长率”两项指标被减去,“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及增长率”改为“财政收入占GDP比重”。
【解读】
随着“人均GDP及增长率”在此次考核指标调整中被取消,也正式宣告了“GDP”以单独身份出现在我省干部考核指标体系中的时代的结束。
调整后的经济发展类考评指标体系中,“GDP”只出现在“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一项中。在整个考核指标体系中,GDP还有两次出现,均在资源环境类的能耗降低指标里,一个是“单位GDP能耗降低率”,另一个是“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率”。
据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刘建合解释,将GDP作为一个参照数据而非主要指标,一方面是考虑有的指标中已含有对相关GDP指标的考核因素,另一方面旨在进一步强化科学发展理念,“不唯GDP论英雄”,指导地方在保持经济增长同时更要注重质量和效益。
由此不难理解,数字难以统一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及增长率”指标,为何也同时被取消。
毕竟,长期以来,我省GDP增长的主要助推力量是投资,而投资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又占大头。此次取消该项内容考核,意味着我省要求各地在发展经济时,要把主攻点放在调整产业结构上,同时引导各地在城镇建设中减少短期行为与形象工程。
增设重点项目建设和工业聚集区发展指标,强化结构调整着力点
增设“重点项目建设”和“工业聚集区发展”两大项指标,其中包含7项具体权重指标。前者包括“省重点项目中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项目完成投资占比”、“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省重点项目中新开工项目平均投资规模”、“新开工总投资50亿元以上项目1个以上、引进与央企战略合作项目1个以上、引进利用外资亿美元以上项目1个以上”等4项指标;后者包括“工业聚集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及增长率”、“工业聚集区固定资产投资及增长率”、“工业聚集区省外资金到位额及增长率”等3项指标。
【解读】
传统产业比例偏高,对能源资源依赖性强,自主创新能力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我省经济现实对调结构、转方式提出了挑战。调结构从哪里着手?考核指标从重点项目建设和工业聚集区发展两大方面设置7项指标,无疑表明这是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着力点。
业界分析认为,在考核指标中把省重点项目建设作为权重最重的指标,说明将各地项目建设纳入全省层面进行统筹规划,不仅有利于产业合理布局,而且还有助于地方项目体量和含金量的提高,有助于增加实体投资。同时,重点项目的建设过程需要从谋划到运作等全阶段的科学操作,必须实打实,浮夸不得,由此引导干部摒弃工作中的短期行为。
而在重点项目建设考核的四项指标中,首先考核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项目完成投资占比,则体现了我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同时,工业聚集区作为产业通过合理聚集实现整体升级的平台,无疑是我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载体,也是各市着力培育的经济增长点。将此纳入考核指标体系,有利于促进地方完善聚集区配套措施,探索创新管理机制,为企业营造良好环境,成为省外资金落户的乐土。
生态:丰富考核内容,力促改善环境
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抓手,节能减排也是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在这方面我省以“双三十”为标志,在机制创新上进行了系列探索,并收到有目共睹的实效。但要持续既有的强度,并向广度和深度拓展,需要进一步强化领导干部的思想意识。考核指标体系为此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设置,扩展了考核指标的项目。
节能减排增加3个指标,增强对污染物排放约束力
考核指标体系中增加“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率”1项和“氨氮排放量削减率”、“氮氧化物排放量削减率”2个子项的指标。
【解读】
据刘建合介绍,增加“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率”指标,一方面是要求各地为减少温室效应承担起切实义务来,一方面要让地方领导有意识地在发展经济同时去促进、倡导当地生产、生活的低碳化。
而增加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削减率两项指标,则是根据国家环保部有关通知要求设置的。
据介绍,在“十一五”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两项主要污染物基础上,“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把氨氮和氮氧化物纳入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其中,前者主要是针对生活污水和工业生产中化工、纺织、皮革、造纸和有色金属冶炼等水污染物重点排放行业而设置的,后者则主要针对电力、交通和建材等大气污染物排放行业设置。
耕地保有量指标雷打不动,“红线”不可侵
在“资源环境”类指标中,没有调整或修改的只有2项指标,一个是“耕地保有量”,一个是“森林覆盖率净增量”。
【解读】
18亿亩耕地“红线”是中国粮食安全的生命线,河北是粮食主产区,而且要在“十二五”末的2015年实现粮食总产量700亿斤,可谓任务艰巨。在房地产、工业等项目建设用地紧张的形势下,我省更要在耕地保有量上不能放松要求。
这就需要各市领导统筹考虑土地开发利用,创新工作思路,科学解决土地供需矛盾。比如结合新农村建设,对空心村进行改造,置换土地;探索土地合理流转机制,尊重农民意愿,实现农业生产集约化经营等。
据刘建合介绍,在指标调整的调研过程中也有一些地方同志反映,是否把“森林覆盖率净增量”指标取消,但经过多方考虑和权衡后还是保留下来,“十年树木,如果把该项指标取消,一旦放松要求,掉下来再想弥补就需要付出更大代价。”
民生:不避热点难点,力保民生根本
调整后的考核指标体系,将原来的“人民生活”类和“社会进步”类合并为“人民生活与社会进步”一类,值得关注的是,考核指标并未回避涉及民生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相反,此次考核指标调整中,保障房、食品安全、基本医疗保险和群众安全感等社会关注度高、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指标被纳入领导干部考核体系,由此保障民生的政绩考核指向更加鲜明。
保障房和食品安全位列民生考核指标之首
在整个调整后的考核指标体系中,有3项单独指标权重分值为5分,一个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考核指标“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另2项都出自民生指标,分别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食品综合抽检合格率”,这2项指标位列民生类考核指标前两位。
【解读】
作为解决城镇居民住房难题,抑制房价攀升,减轻居民负担的重大举措,保障房建设成为当前各级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工作,也是广大群众密切关注的政府工作。
在当前全国各地保障房建设普遍遇到资金、土地等问题的大形势下,我省将此项指标列入领导干部考核体系,目的一是为将这项惠民措施坚决推行下去,二是要杜绝数字“注水”,三是确保工程质量和分配公平。因此考核指标采取了两组数据,分别为“城镇住房保障覆盖率”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量”。前者是指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型住房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户数占城镇家庭户数的比重,后者则以省政府每年初下达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目标为标准,包括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这种设置可以保证该项考核的“实”和“准”。
对于增加“食品综合抽检合格率”指标,人们并不难理解考核目的之所在。最近一段时期以来,国内外连续发生多起涉及食品安全的公共卫生事件,不但给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造成威胁,也影响了食品等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在既有条件下做好食品安全工作,保证食品质量,就需要用考核指标强化地方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切实担负起食品安全的责任来。
体现医改方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列入考核指标
在所有民生类考核指标中,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是列入考核指标体系的,考核内容也最多,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3个小项,总权重也在民生类考核指标中。
【解读】
看病难、看病贵、大病致贫是近年来城乡居民反映强烈的社会热点问题,今年以来,国家医改频出新举措,改革不断向纵深突破,而我省将覆盖全省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列入民生类考核指标,充分体现了医改“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方向的题中应有之义。
群众是否有安全感也影响领导干部的政绩
一个看似难以量化的考核指标排名前列次现身,就是“群众安全感及提高幅度”,指标单位为百分比,权重分值为3分。
【解读】
根据《通知》所附文件解释,群众安全感指某一地区或区域群众对自身安全的感受程度。该指数调查对象为当地常住居民,不包括调查者本人及亲属在政府部门工作的人员,同时对司机、售货员、农贸市场摊主三种人群抽样访问。一般设问为很安全、安全、基本安全、不大安全、不安全五个梯级。再根据选项进行计算。
加强社会管理,建设和谐社会,群众生活是否感到安全是一个重要体现,而有关部门调查统计显示,居住地治安的好坏等因素对群众安全感影响,此次将这项内容列入干部考核指标体系,目的就是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大安全观”思想,关注社会管理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