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
咸阳搜狐焦点网 > 咸阳新房 > 新闻中心

农民进城买房并没有拔掉农村的根

2017-02-02 06:01:54 来源: 澎湃新闻

家乡是豫东平原的一个普通县城,一直以来都是以农业为主,对于扎根泥土的农人们来说,土地是家庭中主要的生计来源,而房子则是安居乐业的保障。因此,家乡的人们对于土地和房子是十分重视的,一代代的家乡人依靠土地和房屋完成了家庭再生产的延续,土地和房子被赋予了重要的社会文化内涵,一栋房子安放的是全家人的梦想。

悄然兴起的买房潮

家乡九十年代开始逐步兴起了外出务工的潮流,2000年之后是进城务工的高潮时期,并且一直持续到现在。离开土地进城谋生改变了家庭的生活和劳动模式,作为家庭大事的建房、买房是与打工紧密相关的。

建房一直是一个家庭乃至村庄的大事,小的时候每次上梁放鞭炮都会吸引很多人尤其是小孩子围观,好不热闹。建房子只有在两种情况下会进行,一是有儿子要结婚了,必须要准备新房,另一种情况是家庭经济条件改善了,下定决心改善居住条件。在2000年之前,后一种情况是比较少的,即便有也是与儿子成家的长远预期相联系的,建房主要是完成儿子成家的人生任务。那时建房一般都要有些余钱才能考虑,多数家庭建房还是要借钱的,为了完成建房大事节省资金,村庄里建房帮工还是普遍的,直到外出打工的多了,市场化的建筑队才慢慢流行起来。建房因为是与家庭再生产相关,所以是家庭的大事,也因为建房需要倾全家之力甚至动用亲戚邻里的力量,所以也是村庄的大事。九十年代和2000年之后的几年中,建房算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当时村里还没有楼房,更不用说是进城买房了。

读小学和中学时的县城只有两条主要街道,就是一个大集市,乡镇更是只有一条街,并不繁华却很繁荣,人气很旺。那时候在县城定居在村里是极少数人的事情,只有那些发了家在城里有固定工作的人才能进城,在村里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一个村也只有两三户进城。进城对于绝大多数普通老百姓来说是遥远的事情。近十年村里建起了很多楼房,高大的楼房和砖瓦房取代了之前的土房和低矮的砖瓦房。尤其是最近五年左右,买房进城慢慢兴起,并且成为家乡人闲聊中的高频词汇。家乡五六百人的一个村子,最近几年有几十户在城里买了房子,有一二十岁儿子的家庭2/3左右在城镇买了房子。

最近五年左右,买房进城慢慢兴起,并且成为家乡人闲聊中的高频词汇。 视觉中国 资料

进城买房有老内容也有新内涵

虽然买房替代了建房,但是买房依然是家庭的大事,儿子结婚的任务是买房新型式承载的老内容。房子是儿女成家的必需品,自然也是父母完成人生任务必须要置备的,有了房子才能顺利给儿子成家,也才能顺利完成家庭延续,奔了半辈子的父母是极其看重这一点的。

以前建房亲邻相助,在面对为儿子成家建房的大事时,亲邻有帮衬一把的责任在。现在没有了帮工互助的建房形式,买房更多的是一个家庭自己的事情,买房有压力,但是作为儿子成家的必需品,举全家之力耗尽半生积蓄也要买,绝大多数家庭买房还需要借钱。儿子成家父母还债,这是多数家庭的普遍情况,父母们对此并没有怨言,完成人生任务的文化需求压倒了经济理性的计算。

家乡普遍有建高大住房的习惯,讲面子促使家里的房子越建越高,不能比别人矮一头。如同建高大住房一样,进城买房也是你追我赶,因为买不起房子而耽误了子女的婚姻大事,除了没有完成人生任务的内心遗憾,同时还要遭受背后的议论,被说成没本事也是沉重的心理负担。因此,有能力没能力的,哪怕是举债也要把房子置办在城里,城市的发展和农民的住房负担是同步。

进城买房可以说是子女婚姻的刚性需求,这是近几年县城房地产快速发展的支撑。相比人生任务相关的婚姻住房需求,一些多样化的进城买房需求也在兴起。

不同于传统农民的家庭单一需求,随着外出打工和经济条件的改善,农民对住房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打工潮的兴起,新生代农民工有了对城市便利生活的需求,一部分人不会种地也不愿意种地。这部分人从学校直接走入市场,并没有太多农业劳作的经历,农村更多的是儿时的记忆和逢年过节短暂的住处,他们已经算是一只脚迈进城里的农村人。但是他们在外打工的大城市是留不下的,很多人也没有留在打工地的想法。对家乡生活有预期,但是又已经习惯了城市便利的生活条件,回到村里生活对于很多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来说有距离感,自然家乡的中小城市就成了理想的居住地,既不远离家乡,也在经济承受能力的范围内。这部分买房者不同于父母为了完成儿子成家的人生任务而进城买房,在外打工攒钱,回家买房居住或者将来居住,是他们遵循的轨迹。近几年,家乡一部分三十岁左右并没有面临人生任务压力的年轻人,也开始出现在城市买房的趋势,对他们来说买房并不是必需品也不是急需品,经济条件允许了,就在城里买套房子,在他们的观念里,进城买房比在家建房要划算,他们中很多结婚时在村里有了楼房,但有了一定的经济积累后开始了对城市生活的追求。

城镇化是当下比较流行的话语,在家乡也不例外,短短几年间不论是县城还是乡镇房地产开发都是翻倍增长。为了推进城镇的扩展,一方面推动城镇房地产的开发,同时很多乡镇出台措施不允许农民在村新建住房,哪怕是老房子翻修也要经过严格审批,这也极大的刺激了农民对进城买房的需求。一个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称“最近几年新开发的房产,分给每户一套也还有剩”,很多小区演起了空城计,也正是供给大于被刺激起来的需求,这两年县城的房价总算是“稳中有降”,城市的成长速度也降了下来。

运动式的城镇化在家乡有所降温,但是农民的住房导向已无法扭转,多数家庭背负上了住房负担。

割不断的城乡关联

农民进城买房并没有拔掉农村的根,也不可能短时间内完成全家进城的理想,进城并没有割断和村庄的关联,因此进城农民的生活有了亦城亦乡、城乡往返的特征,搭建城乡关联通道的正是家庭的代际关联和分工,相较于城市化的快速变迁,中国传统的家庭文化变迁总是有滞后性的。

家乡农民买房总是偏爱就近的城镇,除了差异不是太大的房价考虑以外,他们最为看重的是离家近,虽然进城了,但是家里的亲邻人情和土地不能丢。进城不是某一代的夫妻小家庭的事,而是全家几代人共同的大事,进城需要举全家之力,真正实现体面的城市生活是要家庭代际间接力的。在家乡一般是父母支持儿女买房进城,父母继续在村庄生产生活,大多数时候还要帮忙带孙子,这种分工和支持减轻了年轻人进城的压力,节省了家庭进城的成本,也为家庭的进城大事留了应对风险的后路。

中年人和老人对城市生活并没有太多想象,”连喝口水都要钱”,只能在家看电视找个聊天的都没有,跟儿子媳妇住一起不自在也怕闹矛盾……这样的城市生活对他们来说是成本很高的,因此子女进城了,他们还坚持在农村生活。即使是年轻人也有不适应城市生活的,中西部地区的小县城没有多少务工机会,年轻人只能把房子空着,自己继续外出打工,过年还是回到农村的父母家里过个短暂的年继续背上外出的行囊。虽然村里很多农户在城里买了房子,但是真正长时间在城市居住的很少,有半数以上的进城买房者,城里的房子是长时间空着的,而且一空就是很多年。城市虽然成长了,但是繁荣却很难说得上,县城依靠房地产开发建了新区,人气却一直旺不起来。

进城买房是农民家庭的选择,是根据家庭生命周期和经济状况做出的有序安排,人的城市化要让农民体面进城,就应当让他们自己做出选择。近些年家乡的城镇化口号很响亮,政府主导的快速的城市扩张扰乱了农民正常住房秩序的展开,空城计造成的资源低效利用不说,农民家庭再生产的成本被提高很多,农民家庭承受了一定的负担。进城是农民家庭的理性选择,城镇发展不能发烧,引导农民进城的话语也不应冒进。朱战辉/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生

5801X


免责声明:凡来源非搜狐焦点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网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本网站。
房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