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
芜湖搜狐焦点网 > 芜湖新房 > 新闻中心

2017年芜湖城市城建重点工作曝光

2017-02-21 09:22:27 来源: 搜狐焦点网

关于芜湖市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汪 斌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7年计划草案提请大会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6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向东看、往东比”,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全市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势头,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一)经济运行稳中提质。

出台促进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34条意见,强化分析研判和预警监测,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99.4亿元,增长9.7%,增幅高于全国、全省3和1个百分点。

内外需求协同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006.9亿元,增长11%。其中,民间投资2448亿元,增长11.9%;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81.4%,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重点项目建设加快,665个省“大新专”项目完成投资1092亿元,占年度计划120%。其中,新开工项目236个、竣工项目182个,均位居全省排名前列。外贸需求总体平稳,实现进出口总额57.1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28.2亿元,增长13%;其中,网上零售额99.3亿元,同比增长107.9%。

质量效益稳步提升。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2家,累计达2076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78.6亿元,增长9.7%;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增长7.8%,产品销售率保持在98%的较高水平。财政金融运行平稳,实现财政总收入512.3亿元,增长9%;其中,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98.7亿元,增长13.4%。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4.4%和14.5%。

发展活力进一步释放。“五证合一”改革全面实施,新登记注册企业21.3万户,增长16.8%。民营企业实力增强,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实现增加值1079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5.8%。多渠道融资取得新突破,实现直接融资445亿元;城市停车场、机器人产业园等4只企业债券获批发行,总额67亿元。在全省率先出台资本金专项建设基金管理、考核办法,争取专项建设基金、中央预算内投资等项目资金154亿元,对增强投资能力、推动项目建设发挥了较大作用。

(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抓我市列入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和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政策机遇,加快实施“调转促”、“三重一创”等重点工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占比调整为4.7:56:39.3,其中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创新发展取得新突破。出台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实施方案,以建成长江经济带产业创新中心为目标,加快先试先行、改革创新。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14家,总数达532家;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815.8亿元,同比增长17.5%。高新区获批国家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突出人才优先发展,面向全球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110个,高端人才1600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1件,稳居全省排名前列。加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5亿元,新增高级“众创空间”3家,省级青年创业园2家,市级创业孵化基地46家。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全年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1572.7亿元,增长20.1%;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24.4%,提高2.1个百分点。实施新兴产业“三重一创”工程,太赫兹芯片、肺动脉高压创新药物产业化入选全省首批3个重大工程,量子通信入选全省首批3个重大专项,通用航空产业基地被列入全省第二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实验基地。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现代农机、通用航空4家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实现产值378.7亿元,增长30%。新型显示及光电信息、新材料等产业基地建设加快,一批重点项目取得积极进展。

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电线电缆四大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1005.9亿元,增长11.8%。全年完成工业技改投资757.7亿元,增长13.6%。出台制造业升级改造重大工程包实施方案,2家企业入选国家再制造试点。实施工业精品培育三年行动计划,新认定省级新产品50个、安徽工业精品13个,5家企业列入省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

服务业支撑力进一步增强。全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060.8亿元,同比增长11%。出台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贯彻省“十三五”物流业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现代物流、金融、文化创意、服务外包、旅游五大现代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570亿元,增长15.4%。服务业集聚发展态势显现,新增皖南快递产业园、镜湖区信息软件园、雨耕山文化旅游集聚区、芜湖县新芜电子商务产业园等4家省级服务业集聚区,累计达17家。

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全市粮食总产137.3万吨。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126.9亿元,增长2.5%。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01家、家庭农场951家,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6%,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

(三)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

坚持把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相结合,主动承接国家、省146项重点改革任务,积极参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初显。出台我市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突出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等关键任务。全市淘汰钢铁、水泥粉磨等落后产能380.5万吨。商品住宅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78.2%,去化周期快速缩短。大力发展资本市场股权融资,中国物流资产在港交所上市,24家企业“新三板”挂牌。多措并举降低税负,年减轻企业负担86.4亿元。投资短板切实补强,一批打基础、管长远、增后劲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开工或建成运营。

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深化“放管服”改革,建成市县乡三级公共服务清单体系,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动态调整涉企收费清单,市级收费项目精简25%。开展综合监管、分类执法改革试点,形成基于网格化、大数据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启动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工作。全面开展不动产统一登记。市县一体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完成。深化财税管理改革,“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政府债务余额实行限额管理。加强市属国有企业监督管理,国有林场改革按期完成。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公立医院人事薪酬制度,取消医用耗材加成,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加快。

开放合作迈出新步伐。出台贯彻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实施意见,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推动园区转型升级,省江北产业集中区总体规划获省政府批复,新芜经济开发区获批长江经济带高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强化皖江航运枢纽地位,完成港口吞吐量1.3亿吨、增长9.1%,集装箱吞吐量达到60.2万标箱,增长20%。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改革事项35项,芜湖综合保税区通过海关总署验收,进口商品直销中心和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建成运营。加快“引进来”与“走出去”,全年实际利用省外资金1256亿元,外商直接投资25.3亿美元。新增境外投资企业9家,实际对外投资5.7亿美元。组织参加中德(安徽)经贸合作周等活动,中部地区排名前列中德(芜湖)中小企业合作区获批建设。

(四)城市品质进一步提升。

编制芜湖城市景观风貌规划暨总体城市设计,稳步推进“多规合一”试点工作,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交通、水利、信息化等基础支撑条件进一步改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2.5%。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芜湖宣城民用机场获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建设,试验段正式开工。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1号线工程入选全国PPP示范项目并开工。城南过江隧道项目通过国家发改委核准评估。青弋江分洪道全线贯通,芜申运河航道整治基本完成。商合杭铁路、皖赣铁路、芜湖长江公路二桥等一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国省道、城市骨干道路和农村公路建设,启动中山桥及中江桥改建,321省道改造工程、赤铸山路立交主线桥等建成通车,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已完成1078公里。

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升。社会信用体系示范城市建设通过国家中期评估,“信用芜湖”网站、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信息数据库与国家、省实现互联互通,行政处罚信息公示数、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存量转换率均为全国排名前列。全面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全省排名前列政务云计算中心投入运营。农村地区基本实现3G/4G网络全覆盖。

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全面放开县域城镇落户限制,发放居住证5.7万张,农业人口转移城镇落户7000余人。出台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实施办法,首批8个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完成。制定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建设推广方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基本完成。扩大进城务工农民住房公积金缴存范围,累计为1819户农民发放贷款1.9亿元。不断改善城镇人居环境,完成17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整治老旧小区43个,改造棚户区2.7万户、农村危房3899户。

(五)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

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红线的统筹划定,我市成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新增1个省级生态乡镇、11个省级生态村,繁昌县获批高级循环经济示范县。

节能降碳力度加大。落实能耗强度和总量“双控”目标,开展重点企业能源审计和碳排放核查,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4%和4.2%。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华电福新20兆瓦风电、芜湖发电公司20兆瓦光伏电站建成并网,信义50兆瓦渔光互补光伏电站等开工建设。能源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天然气江北支线工程、经济技术开发区集中供热项目开工建设。

综合环境整治取得成效。实施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建筑扬尘、工业污染等270个整治任务全面完成,全年淘汰黄标车、老旧车1.3万辆,治理矿山18家,饮用水水源达标率100%,PM10年平均浓度下降到75微克每立方米,G20峰会环境质量保障工作圆满完成。建成餐厨垃圾处理厂,市区餐厨垃圾集中收运正式启动。实施“三线三边”整治和“城镇大绿化”提升工程,新增绿地445万平方米,完成造林7.6万亩,建设森林长廊示范段96公里、城市生态绿地2100亩。

(六)社会民生不断改善。

33项民生工程完成投入99.6亿元,3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2315元和17307元,增长8.6%和8.4%。物价总体平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2%,低于全国、全省水平。

就业和社会保障持续加强。出台社保兜底脱贫工程的实施意见,推动实现农村低保标准和扶贫标准“两线合一”。建立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向3.3万人发放补贴2273万元。开展“工学一体”就业就学试点,新增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家,皖江人力资源公共职业训练基地开工建设,全年城镇新增就业7.2万人。社会保障覆盖面持续扩大,城镇职工五项保险参保220万人次,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60万和103万人。启动机关单位养老改革,建立“五位一体”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我市列入首批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单位。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新成立教育集团6个,优质学校办分校13个。鸠江区获批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改革公办幼儿园和示范高中招生办法,启动56个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现代学徒制试点建设加快。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医疗、工伤保险支付方式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报销比达75%。出台全面两孩政策实施意见,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进一步完善。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出台芜湖铁画保护和发展条例,新认定5个国家一级文化馆。推进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2个社区获批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社区。

“平安芜湖”建设加快。成功应对特大洪涝灾害,全力做好防汛抢险和灾后重建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实施食品药品风险分级监督管理,成功创建全省首批食品药品安全城市。开展安全生产“铸安”行动,完成油气长输管道、燃气、建筑等领域隐患整治,全年安全生产无重大事故发生。健全治安防控和处置机制,严厉打击违法犯罪,社会治安和信访形势稳定。

过去的一年,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发展困难增多的情况下,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良好态势,主要经济指标仍保持快速增长,增幅继续位居全省前列。需要说明的是,预期性指标的计划目标不是预测值,而是期望的发展目标,实际运行结果可能高于预期目标,也可能低于预期目标。从我市情况看,为体现指标导向性,有些指标会定得比预测值稍高一些,比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等指标,实际运行结果与预期目标会有一定差距。同时,受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等不可控因素影响,导致一些指标的实际值低于预期目标,比如由于外需不足以及汇率的持续波动,导致以美元计价的进出口总额增速低于预期目标。

在肯定成绩和进步的同时,应该看到,由于经济运行周期性和结构性矛盾叠加影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实体经济面临的困难和压力明显加大,部分企业投资能力和意愿下降,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较突出。同时,民生改善任务繁重,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不足与布局不均并存,综合交通、环境整治和安全建设管理等方面仍需不断加强。对此,我们一定采取更加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与主要任务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更是我市带头践行五大发展行动,深入推进人才优先发展主战略,打造经济、城市两个升级版的关键之年,改革和发展任务重大而艰巨。当前发展环境依然十分复杂,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从国际看,整体处于深刻调整和变革之中,新旧经济的分化继续加剧。从国内看,经济发展面临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三大节点,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更加明显。尽管存在诸多困难与挑战,但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积极因素正在积聚。今年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基调延续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稳健背景下的积极作为、积极调节;重心从稳增长转向促改革和防风险,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问题,增加微观活力,扩大有效供给,不断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以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为总抓手,紧紧抓住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机遇,努力闯出新路、加速弯道超越,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力争当皖江崛起排头兵和五大发展先行者。

综合分析当前国内外形势,充分考虑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比较优势,本着实事求是、积极可行的原则,兼顾与“十三五”规划指标相衔接,且按照不低于全国、全省增速,并适当保持省内先进的要求,提出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建议如下: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抢抓创新驱动发展,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围绕建成长江经济带产业创新中心,深入推进九大领域创新改革、狠抓90项重点任务落实,力争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容错纠错机制建设、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相互融合、知识产权综合执法机制区域试点等领域集中研究突破。按照人才特区建设总体部署,面向全球招引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推进有芜湖特色的“双创”活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研发机构建设,打造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公共研发平台。同步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不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创新资源集聚与培育。

加快新兴产业“三重一创”建设。统筹推进重大新兴产业基地、重大新兴产业工程、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建设,实施一批重点研发项目,突破一批引领支撑产业发展的前沿和关键共性技术,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持续推进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不断提升重大产业基地产业层次和集中度。加快太赫兹芯片、创新药物产业化、物流大数据等13个领域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建设,实现重点项目产业化及推广应用。支持量子通信、智能汽车、下一代服务机器人、纳米环保新材料、石墨烯材料应用等5个领域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建设,培育具有爆发式增长的未来型产业。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完善促进转型升级的政策支撑体系,加快实施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双百工程”,启动50家企业兼并重组。鼓励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汽车及装备制造、材料、电子电器、电线电缆等支柱产业迈向中高端。全面落实制造业升级改造重大工程包,持续推进“两化融合”,切实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智能制造和绿色发展水平。支持企业强化标准建设和品牌建设,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

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加快实施服务业重大增长点“6115”工程,积极培育服务业主导产业。重点推进现代物流、金融、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旅游(创意)、商贸服务、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争创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深入实施领军企业培育工程,大力培育省级服务业集聚区,推动具有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企业做大做强。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强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要素投入结构,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建设省农业大数据中心,全力争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积极发展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业物质装备水平,鼓励发展高科技设施农业,逐步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推进农机、农艺、农信融合发展。

(二)扩大有效投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强化重大项目谋划储备。坚持“补短板、提效率、稳投资”,在存量企业兼并重组和技改提升方面,加大项目储备。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谋划一批“大新专”项目。及时动态调整、充实完善政府投资项目三年滚动计划项目库,着力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和效益。2017年我市列入省“大新专”项目684个,总投资7170亿元,计划投资1046.4亿元。安排政府投资项目计划150个,计划投资198.4亿元。

抓好重大项目建设。深入贯彻重点项目“四督四保”制度,强化责任落实,分层分级调度。全面推进新建项目,保证开工率;全面推进续建项目,保证竣工率;全面推进竣工项目,保证达产率;全面推进储备项目,保证转化率。对纳入“调转促”、“大新专”、市政府投资计划的重点项目,强化督导、跟踪问效,力争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450个、建成200个。

创新投融资机制。出台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和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的实施意见。鼓励社会投资,及时推出能源、水利、交通、社会事业等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重大项目。强化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和产业发展基金扶持作用。全力做好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资金、专项建设基金申报和争取工作,力争在铁路交通基础设施、节能环保、创新发展、生态建设等领域获得更多支持。积极通过资本市场募集项目建设资金,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增加直接融资。力争1-2家企业排名前列上市,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20家,实现直接融资300亿元。

(三)持续深化改革,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抓好“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围绕调结构推进去产能,坚持市场化运作,加快实施产能减量置换,推进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产能淘汰。围绕稳市场推进去库存,进一步扩大棚改货币化安置和公租房货币化保障规模,积极引导房地产市场调整供应结构。围绕防风险推进去杠杆,优化融资结构,降低企业负债率,完善全口径政府债务管理。围绕提效益推进降成本,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严格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打好制度性交易成本、用能用地成本、物流成本等“组合拳”,持续降低企业用工、社保费、电力成本支出。围绕增后劲推进补短板,在人才、创新平台、城市基础设施等领域持续发力,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规范完善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涉企收费清单运行机制,开展行政权力中介服务清单建设工作。推进综合监管改革,探索跨部门、跨领域的综合执法。启动事业单位、国企公务用车改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注册登记全程电子化。加大国地税征管改革力度。深化国企国资改革,提高国有企业活力、国有资产配置效率和国有经济整体竞争力。积极创建国家信用体系示范城市,认真做好试点城市验收工作。深化农村改革,抓好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全面开展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建设。

提升开放合作水平。深度融入国家“三大战略”,吸引和集聚国内外先进要素,促进合芜发展带、芜马宣城市组群建设,等高对接沪苏浙、全面融入长三角。加快开发园区转型升级,推动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标准推进综合保税区建设。支持芜湖港扩大对外合作,谋划发展空港经济,尽快形成“区港空一体化”对外开放发展新格局。推动“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大力培育出口导向型企业,加快中德(芜湖)中小企业合作区建设步伐,着力打造双向互动内外联动的内陆开放新高地。

(四)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市功能品质优化完善

加快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建设。推进城市规划实施动态监控试点,编制县域“多规合一”规划。稳妥有序实施行政区划调整。落实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人地挂钩”和“人钱挂钩”机制,不断提升人口集聚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持续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帮助农民进城安居、就业,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完善现代化、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聚焦“公路、铁路、水路、空路、电路、气路、网路、商路”,完善安全高效、智能绿色、互联互通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实现与沪苏浙的等高对接和一体化发展。优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实施城市交通提升六年行动计划。开工建设芜黄高速、芜合高速二坝至林头段改扩建、芜湖东高速出入口改建、峨山路东延二期等工程。加快民用机场、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及1号线、江北集中区公用码头二期、中外运三山码头二期等项目建设。力争建成芜湖长江公路二桥、火车站西站房、庐铜铁路芜湖段、沿江高速峨山路互通、米市口立交等工程。

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积极实施“四创一建”,强化联动思维、精品意识、全域理念,增强城市规划建设的系统性。统筹做好城市美化、亮化、绿化工作,全面实施城市出入口及交通干线品质提升工程。实施滨江公园二期、汀棠公园二期、321省道景观及绿化提升工程。新增绿地350万平方米、绿道60公里,完成造林5.2万亩。建成双摆渡、荆方大型排涝泵站等重点水利工程,建立城市地下综合管线信息系统,建成长江路地下综合管廊,确保全市城乡安全度汛。改善人居环境,实施朱家桥等4家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加大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力度,完成城区工地建筑垃圾运输车升级换代工作。改造棚户区2.3万户,完善“房票”制度,推动棚改货币化安置率、公租房使用效率双提升。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健全交通数据交换共享体系。提高城乡公交覆盖率和城市公交分担率,积极创建国家公交都市。

(五)坚持绿色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严格生态环境保护。严守生态红线,加强生态空间管控,加大治水、治气、治土工作力度。清理处置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探索完善工业用地出让、转让方式和价格形成体系,推动工业用地存量优化、增量提质。推进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加强矿山修复生态治理,强化工业集中区污染治理,逐步改善环境质量。

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加强节能预警监测,严把能耗准入关。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深入开展建筑工地、道路等场所扬尘污染防治,提升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企业达标减排效率。重点加强锅炉监管、餐饮油烟治理工作。严格控制机动车排气污染,启动实施机动车国五排放标准。积极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工作,全力创建省级节能示范城市。

发展绿色循环低碳经济。扎实推进电网改造提升,扩大光伏发电应用规模,推进LNG(液化天然气)船舶改造和江海联运试点。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采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余热发电、锅炉(窑炉)改造、电机系统节能和能量系统优化等节能工程建设。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节能上的应用,发展节能与新能源交通运输装备,鼓励使用高效节能农业生产设备。完善秸秆焚烧和综合利用机制,推进生活垃圾、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六)保障改善民生,促进各项社会事业新发展

加大民生投入。围绕卫生、教育、环境等重点领域,安排投入108.5亿元,实施30项以上民生工程,集中力量加强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扎实抓好脱贫攻坚八大工程,落实定点帮扶机制,实行扶贫对象动态管理,确保完成年度脱贫攻坚任务。

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创业特区政策落实力度,组建众创空间联盟,引进、培育第三方服务机构。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加快皖江人力资源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扎实做好就业托底工作。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推进社会保险法定人群全覆盖。完善社保基金非现场监督工作机制。全面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做好工伤保险统筹衔接工作。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覆盖范围、筹资政策、保障待遇、医保目录、定点管理、基金管理“六统一”。探索建立医疗保险病种付费标准和动态评价机制。整合共享社会保险信息资源,深化与蚂蚁金服公司社保服务合作。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试点,加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扩大城乡优质学前教育覆盖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支持国际工程师学院建设,创建校企合作典型。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开展县域医共体建设。推进弋矶山医院三山医养结合示范园区、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建设,建成皖南精神卫生中心。推进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建设。建成全市地名地址信息管理系统。开展革命文物普查工作。举办市第十三届运动会,完成神山公园、赭山公园全民健身体育设施建设。

创新和完善社会治理。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做好第十届村委会换届工作。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工作,强化社会组织培育。不断完善为民服务“一站通”和社会治理网格化等便捷高效新模式,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精细化。加快建设全方位、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创新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推进责任信访、阳光信访、法治信访。做好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坚决防止各类事故发生。

各位代表,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十分繁重,我们将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倍道兼程、奋发有为,为建设创新、优美、和谐、幸福新芜湖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免责声明:凡来源非搜狐焦点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网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本网站。
房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