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
太原搜狐焦点网 > 太原新房 > 新闻中心

太原南移拓展地理空间 区域大都市路径待解读

2010-07-16 08:39:30 来源: 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对于太原,古语解释称:“广平曰原”、“高平曰原”、“原之大者”、“地广而平者”。太原即为大平原之义。

  时过境迁,曾经广平的古城太原走到城市发展的十字路口。

  从国家中部崛起的战略层面来看,太原经济圈与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和昌九工业走廊并列为“中部六极”,太原经济圈则是中部地区“北引擎”。但与中部六省份相比,2009年太原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人口总量等指标均位居最后;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太原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在全国地位下降,并在国家战略的地位中面临边缘化危险。

  在此背景下,袁纯清履新山西之后,在太原调研期间, 认为“太原空间和产业发展空间有限,没有自己的腹地,需要重塑核心竞争力”,并提出将太原“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大都市”。

  这使得太原接下来的城市发展被赋予空间地理置拓展和国际化双重色彩。

  至此,在拥有 2500年历史的太原城内外,多年前就被提出的太原向南的发展战略再次让人们充满期待——在太原城市圈的重塑过程中,太原和晋中市的一体化发展将路归何处?

  1. 点题区域大都市

  太原面临由内而外的重塑。

  自今年6月中旬开始,一场转型发展大调研在山西全省展开,太原城市群和经济圈发展研究亦属19个主题之一。

  目前,太原城市群和经济圈发展调研组已经成立,由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申维辰任组长,太原市副市长荣彤、吉久昌任副组长。《山西城镇化推进战略研究》亦由山西省建设厅等部门加紧编制。

  “太原经济圈”概念提出已有二十余年。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山西省经济研究领域有关研究人员开始涉足太原经济圈研究。

  “从地理位置来看,太原位于山西正中央,是联系周边市县的区位。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城市与城市之间便形成紧密联系,但这种联系是城市主动互融形成的城市群,而非经济圈。若经济圈能够形成,那么将赋予山西更多发展机遇。”山西财经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景普秋说。

  所以,规划和建设好大太原经济圈,提升其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不仅直接关系山西在“中部崛起”的竞争中能否占有一席之地,而且直接关系山西未来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

  而且,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已经将太原城市圈列入中部地区六大城市群之一。山西若要在中部“诸侯经济”中崛起,也需要快马加鞭,使这个中部地区发展的“北引擎”名副其实。

  原山西省委常委、秘书长、太原市市长万良适说,太原经济圈是山西省最重要、活力的增长极,将是山西省生产要素的配置中心、科学技术孵化中心、物流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

  山西省和太原市主流的智囊人士研究结果认为:太原要实现大发展,必须打破现有太原市区划的约束,扩大现有太原市发展的“城圈”,建设太原经济圈, 扩大经济发展空间,在更广阔的地域和空间中谋取发展。

  而将太原经济圈纳入政界视野则要归功于《山西省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1999年国务院要求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编制城镇体制规划。当时山西省成立了城镇体系规划领导组,由原山西省建设厅副厅长曹昌智负责。

  曹昌智曾公开称,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必须解决,就是如何提升太原的省域中心城市的核心地位,“国内专家提醒我们要考虑到太原现在的发展所受到的腹地、 空间非常有限的制约,建议能够构建太原都市圈。最后我们把构建太原都市圈和太原榆次的一体化发展纳入了规划”。

  2003年《山西省城镇体系规划》上报国务院,2006年国务院正式批复。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便是“提升省会城市集聚辐射功能,加快太原都市圈发展”,而都市圈的核心就是“太榆同城化”。X

  2。太原版图扩张共识

  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将“率先启动太原市与榆次区在公交、电信、金融、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同城化建设”列入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并将推进“太原晋中同城化”列入政府工作目标责任书。

  现山西省环资委主任、原山西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李淳是较早研究太原都市圈的人员之一,他提出建设太原经济圈的思路和建议,并进行了开拓性研究。

  其研究成果《构建“大太原”经济区加快太原都市圈发展》一文,于2005年报送给了时任山西省的主要领导,其研究结论至今仍被认为对太原城市的发展规划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根据李淳的研究,太原经济圈是指以太原为中心,以晋中市的榆次区为次中心,包括晋中市多数县(市、区),吕梁市、忻州市及阳泉市的少数县在内的5个地级市所辖11个区、11个县、5个县级市,共计27个区县市,土地面积27115平方公里。

  太原经济圈的定位是山西省的经济、文教、科技、交流中心,成为山西乃至中西部地区的重要物流、人才流、科技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中心,成为山西省综合功能、辐射能力的都市区。

  太原经济圈的总体结构为“一个核心、两个圈层”构成的空间形态。一个核心为太原市区的小店、迎泽、杏花岭、尖草坪、万柏林、晋源6区和晋中市的榆次区;两个圈层为内圈层(紧密层)与外圈层(松散层).

  内圈层是指与核心城市联系紧密,接受核心城市辐射强烈,城市功能、产业结构受核心城市影响强烈,区域城市间作用最强、最广泛的地区。该圈层为8个县市,即太原市古交市、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晋中市的太谷县、祁县、寿阳,吕梁市的交城县。

  外层圈是指核心区和紧密圈层之外的经济区范围。

  对于李淳所提出的经济圈构想,太原市、晋中市方面都一度认真研究。

  在李淳的思路之外,有学者建议将太原区域面积和范围调整和恢复到历史上多数时期“太原府”的区域框架,由现有的六区三县一市扩展为以太原市区为核心的城市和城镇团,形成以太原市为龙头,以晋中盆地及吕梁、忻州、阳泉三市为腹地的经济区域。历史上的太原府包括晋中、忻州一部分,北到繁峙、西到保德、东到阳泉、南到灵石的韩信岭。

  但无论是怎样的结论,扩充太原版图似乎成为一种共识。在此共识之下,太原市政府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甚至提出,太原可以尝试撤销古交市、清徐县,将其并入太原城区,以扩大太原版图。如果此建议最终能够得以采纳,太原城区面积将增加2193平方公里,为太原城市化发展提供更多的地理空间和产业发展空间。

  “在撤市并区的思路之上,我们认为可以将古交和清徐纳入太原经济圈的核心圈,使核心地带辐射、集聚能力加强。”太原市统计局原局长、太原政府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温国强说。

  温国强“撤市并区”的大胆想象,一方面源于太原腹地面积不足、受困于地理区间的限制;另一方面则基于省会城市发展的规律。

  统计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所辖县区增加以及土地面积扩大的有12个市。分别为石家庄、南宁、银川、济南、呼和浩特、沈阳、乌鲁木齐、贵阳等。

  其中,石家庄市于1993年由石家庄地区和石家庄市合并,组成新的石家庄市,土地面积扩大13630平方公里;南宁市于2002年撤销南宁地区,土地面积扩大12083平方公里;银川市于2002年将银川市地域接壤、经济联系密切的武宁市由吴忠市代管变更为银川市代管,土地面积扩大5083平方公里。

  在上述12个城市开疆拓土之时,太原的地域面积没有增加,但县区数量却增加。1988年和1997年太原市先后进行两次行政区划调整。1988年撤销古交工矿区,设立古交市;1997年撤销南城、 北城、河西、南郊、北郊5个区建制,设立小店、迎泽、杏花岭、尖草坪、万柏林、晋源6个区建制,增加一个区,土地面积没有发生变化。

  “现在太原的城市区域先把晋中并过来。都市圈、城市圈还可以先把榆次、平遥、太谷、介休并到太原,东边的县市归阳泉。其实真正的阻力在于领导而不在群众,晋中的老百姓很同意归到太原来,太原是省会城市,条件比晋中市更优越。”以李淳为代表的山西具有政府背景的研究者不止一次地触及晋中与太原的行政区划这一敏感问题。X

  3。太原向南的逻辑

  太原城市发展的困惑不仅来自于山西省担心在国家中部崛起战略中自己被边缘化的考量,对太原本身城市发展规划来讲,也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

  “太原发展受地域局限,产业过多依赖重工业,城市功能不全,基础设施不尽完备。”太原市政府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温国强说。

  从区域经济角度观察,太原作为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科技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功能尚未完善。眼下的太原还没有足够的能量担起区域经济中心的重任,其辐射能力和聚集能力仍需加强。只有太原城市功能足够完善,才能成为真正的经济圈中心。

  而且,由于太原的城市功能相对滞后,周边北京、西安、天津、郑州、石家庄等大中型城市对太原经济圈内的其他城市有很强的吸引作用。长时间以来,太原诸市形成这样一种人口流动格局:“晋城人去郑州,阳泉人去石家庄,大同人去北京,运城人去西安。”

  “当前太原经济圈的核心问题是,太原自身吸引力和辐射力不强,说到底是如何加快太原发展的问题。而要发展太原城市圈,则必须进行高起点运作,包括太原资源型的经济转型。”温国强说。

  此外,城市市政公用设施不足是包括太原在内的山西诸市共同的症结。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山西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6.62台,全国倒数排名前列;人均道路面积8.55平方米,全国倒数第四;人均公园绿地面积7.13平方米,全国倒数第四;建成区绿地率26.31%,全国倒数第五。

  今年6月5日,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在太原调研时,让太原市政府官员印象深刻的是所谓“四多”的要求:太原要多种树、多修路、多建桥、多建厕所。

  从地理空间上讲,太原的城市扩张越发掣肘。太原地处山西省境中央,太原盆地的北端,西、北、东三面环山,中、南部为河谷平原,全市整个地形北高南低呈簸箕形,“簸箕口”向南,东西横距约144公里,南北纵约107公里。

  夹在群山之间的太原古城,易守难攻,古时为军事要地,亦被看做龙兴之地。北齐政权建立者高洋父子发迹于太原,隋场帝杨广也将太原视为“发祥之地”,李渊父子亦从太原开基立业。

  而随着时代更迭,太原的优势的地理位置,已经成为这个城市当前发展的障碍。太原市政府为寻找更多的发展空间,提出“南移西进、北展东扩”发展思路。而实际上东西北三面因山脉阻隔,没有更多的地理位置可供拓展,南移成为太原发展的出路。

  太原向南已是城市发展必然。小店区则成为了太原市整体布局“南移西进”的主要扩张区域。

  小店区位于太原市发展的前沿。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太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都坐落在小店区,小店区已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科工贸的重要发展基地。中国煤炭交易中心、山西国际会展中心、太原美术馆、山西大剧院等十大建筑也坐拥在小店。

  有山西省政府官员介绍,山西省和太原市政府部门原计划迁往小店区。由于国家严格限制政府楼堂馆所建设,故政府迁移工作搁浅。

  “太原市城市核心区将从迎泽区南移至小店区。太原市区中轴线也将由位于小店区的长风街取代迎泽大街。”太原市一位研究者对记者如此预测太原发展的大势。

  不过,太原向南发展本来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地理空间,但是土地仍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记者了解,小店区每年建设用地指标为几百亩,远远低于需求。一些项目采取先建后批的方式,若从下到上层层审批,那么项目运营时间将大大延后。

  小店区招商局副局长何秉军说:“由于工业用地资源紧张,很多项目很难落地。2009年初南京雨润集团看准山西市场,有意落户小店,但是由于土地无法下拨,至今仍被搁置。”

  “因为土地规划权掌握在市政府手里,审批过程复杂。而城区政府权力有限,往往好的项目在手,因为土地问题迟迟不能上马。有的项目有签订合作意向到现在已经有三四年,至今仍未动工。”何秉军显得十分焦虑。

  为了解决项目土地问题,小店区招商局人员开始四处寻地,将区域内一些闲置的建设用地登记造册,引资项目与业主采取租赁、合营等方式获取土地。

  “另外找地的办法是土地置换,将位于选址区的耕地和其他地域的非耕地进行置换。但并非所有能够置换的土地都适宜农业生产,而且这其中涉及农民的切身利益,所以土地置换也只能临时止渴。”何秉军说。

  与此同时,房地产行业在太原南移的大势之下,更是在小店区快速发展。

  小店区一位政府官员告诉记者,小店区第三产业在GDP中多占比例60%以上,位居全省119个区县排名前列,其中房地产是三产的大头。

  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太榆两地许多单位以至开发商早已看中太榆间土地未来的供求走势和升值潜力,加之两市市区的发展和扩充,所以一场占领乃至争夺太榆间土地的“战斗”早已悄然展开。X

  4. 咫尺天涯太榆之间

  与太原相隔只有20多公里的榆次被认为是太原拓展其城市经济、产业布局的风水宝地,实现太原与榆次所属的晋中之间的一体化发展,也被认为是太原城市圈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太原和榆次均有一体化发展的诉求。太原作为传统重工业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和防止污染任务很重,城市水资源匮乏,建设用地紧张,发展空间非常狭小,已经对城市竞争力产生影响。

  晋中榆次区作为经济区的核心城区,土地、矿产、旅游等资源丰富,门类较全,交通便捷,城市基准地价仅为太原1/3,是太原城市扩展、产业转移的方向。

  “晋中希望融入到太原经济圈之中,希望借助邻近省城的独特优势。”晋中市政府办公厅人士坦率地说。

  “太榆同城化是打造太原经济圈的关键,也多次列入山西省和太原市的议事日程,但是至今没有实质性进展。”太原市政府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调研员贾茂泉告诉记者。

  各自为政的现实,将太原与近在咫尺的榆次割裂开来,并人为加剧了两地产业布局同质化,两地可谓咫尺天涯。

  在太原与榆次交接之处,太原旗下有太原高新区、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太原民营经济区三个开发区;晋中摆放的是晋中开发区、榆次工业园区。在地方政府深度参与地区经济的背景下,生产要素流动的行政导向十分明显,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的分割现象异常严重。太榆产业结构之所以趋同,与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密切相关。

  有当地官员告诉记者,两地之间产业竞争异常激烈,互挖墙脚,“榆次出台一些优惠的政策措施,一些企业便从太原迁到榆次,虽然相隔有20公里,行政区域划分使之泾渭分明。”

  比如,“双合成”本是太原糕点老字号,但今天其工业园区却落户在晋中经济技术开发区,这无疑是两地产业竞争的最现实的案例。

  如果能够实现同城布局,从区域的整体出发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这样的现象完全可以杜绝。

  “晋中作为与太原相邻最近的中心城市,具有相对丰富的土地、劳动力和旅游资源,区位优势明显,在承接太原文卫、科教、娱乐、居住等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物流、制造业、旅游业、农业等方面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晋中市市长张璞认为。

  太原和榆次的居民对同城化有非常高的期许和等待。

  901线路的开通至今仍是太榆两地同城化最值得炫耀的标本。901公交车起点为太原火车站,终点至榆次老城,全程票价3元,也是连通太榆两地的城际交通。它将太榆之间的时间距离控制在一个小时之内,其日客流量也从最初的5000人飙升至万人以上。

  人流在太榆两地大规模流动,肇因于交通所限,在太榆两地“黑车”产业滋生。901夏季末班车时间为20:30,冬季末班车时间为19:30。末班时刻一过,大量私家车主、非法运营公交车辆便在太榆两地疯狂招揽生意。此时,从太原到榆次要付出的成本则要从3元飙涨至80元,同时还将面临一次次被黑车主“倒卖”的风险。

  横亘在太榆两地之间的另一屏障则为许西收费站,该收费站所在的太榆路是联通太原和榆次的重要线路。资料显示,该收费站是1996年扩建太榆路,山西省交通厅为吸引港商投资而设,双方约定合作期限为23年。

  十几年之后的尽头,许西收费站成为太榆两地直接对话的障碍。为避开收费,来往两地的车辆多绕行黄陵村,由龙城大街开往榆次,使两地距离无形延长。

  而另一个有点滑稽的样本是,山西商务学院处于太原与榆次交界处,通信是在校师生所面临的颇为尴尬和无奈的问题。他们发现,在校内是太原手机信号不同,但一出校门走几步便是榆次信号。人人都在市话和长途电话的纠结中忿忿不平。

  所以,尽管太原和晋中两地城际公交已经开通,实现了煤企供应互通互补,广播电视节目互相覆盖,城市交通网络逐步延伸对接。太原、晋中同城化仍面临许多现实问题。X

  5. 行政化同城之辩

  行政分割是两地难以真正同城化的背后是地方利益纷争。

  太原希望在扩大自身行政版图的前提下,实现太原和晋中同城发展。特别是榆次区,太原“觊觎”已久,在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的研究报告和文件中,多次提到打破行政区划,将榆次并入太原。

  然而,晋中则不希望榆次从其辖区内剥离出去。根据记者了解,榆次经济总量占晋中15%左右,且是晋中第三产业发展的示范基地,榆次第三产业的比例在60%-70%,是山西省产业转型的典范。

  在太榆同城化多年的理论研究中,晋中始终坚持在不打破行政区划的前提下,实现太原、榆次两地同城规划、一体建设、错位发展,打造核心区整体优势。

  “同城化发展并不是两成并为一城,而是体现在城市发展质量、规模、效益上。将榆次划出晋中的提法是不科学、不妥当的。将调整行政区划作为经济圈建设的手段,不仅操作难度较大,而且会极大地挫伤合作一方的积极性。任何拆分、合并晋中部分县区等思路和提法有违大政和民意,应该谨慎研究、慎重提出或予以回避。”晋中市一位政府官员对记者说。

  在太原经济圈的建设过程中,两地均希望能够占领主动地位,这一点从两地的文字表述中可见一斑。太原方面冠以“太原晋中同城化”,而晋中方面则更多地称之为“晋中太原同城化”。

  晋中方面建议,太原经济圈各成员应该本着平等互利、联合协作、双向共赢的原则,而不应强化一方、弱化一方,根据城市不同功能,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结构层次和水平。

  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坚持互利互惠原则,把太原、晋中的发展同步考虑、统筹谋划,尽快建立统一的人才政策、就业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公共财政政策和产业扶持政策,促进两市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消除影响同城发展的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该统筹考虑两市供水、供气、供电、通讯、科教文卫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先推进“交通、流通、融通”一体化。

  “太原经济圈的建设应以太原、晋中同城化发展为牵引,共同打造核心经济区,而非仅仅强化太原中心城市要求。”晋中市一位政府官员称。

  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在晋中调研时强调:“建设太原城市圈并不是把晋中建设成第二个太原市,而是晋中应该形成和太原实现互动、互通、互享,晋中在交通圈、通达性和城市的基本功应该和太原看齐,进行高标准建设。”

  而两地的研究者都向记者提醒,除晋中、太原两地地方政府利益纠葛问题之外,部门利益纷争则是另一障碍,电信、邮政、通信,交通、金融等同城化环节,均夹杂复杂的部门利益之间的博弈,甚至一些国家部委亦牵涉其中。X

  6. 同城化路归何处?

  那么,在经过近20年的理论研究之后,在新的城市发展背景下,太原和晋中将选择什么样的路径实现同城发展?

  晋中市政府办公厅研究室主任郝启康认为,“太原经济圈和太原晋中一体化问题已经到了具体实施阶段,现在不是讨论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如何做,怎样才能做好的问题。”

  “太原经济圈不是太原、晋中或者圈内其他市县的局部问题,而是事关全省,影响全国的一项发展战略规划。在现行的体制下,圈内各成员之间的互相协商不够。只有省政府下决心,出决策,并具体组织研究实施,太原经济圈建设才能有突破。”郝启康说。

  包括郝在内的众多学者和官员一致认为,山西需要建议成立高层次、有权威的太原经济圈协调小组,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与不定期地召开专题工作会议,研究重大问题。一方面对上争取国家更多的支持,另一方面对下指导协调两市形成经济协作区产业布局规划、发展功能定位等。

  “另外有必要成立一个常设的发展研究院,或组织一个民间性质更强一点的机构负责具体事务研究。”太原市政府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胡建林建议。

  因为目前尚未成立山西省政府层面的组织机构,太原经济圈研究主要集中在太原和晋中两地,在研究方法和思路上两地没有实现对接,因而从发展思路和方式上也有诸多不同,同时也出现了“城市群”、“经济圈”、“都市圈”等诸多表述方式,其内涵有所不同。

  所以,研究者普遍认为,在长时间的理论研究之后,太原、晋中同城化理应寻找一个突破路径。

  2009年1月,由山西省建设厅编制的《太原经济圈规划纲要草案》对外公开征求意见。在这一规划纲要中,提出太原晋中同城化“十同”模式,即规划同筹、制度同构、市场同体、产业同链、科教同兴、交通同网、设施同布、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治,作为同城化的主要推进措施。

  山西省建设厅人员告诉记者:“目前规划正在做进一步修订,同城化发展的十同路径在微调之后将付诸实施。”X

  具体而言,“十同”分别是:

  规划同筹,在区域规划指导下加强两个城市总体规划的相互衔接;

  制度同构,强化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双方的户口享有互为同城待遇,在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制度上享受同等待遇。

  市场同体,统一发布招商项目,联合组团进行招商。两市食品、农产品等入市销售实行“首检互认制”,免疫认证。实现两市通存通兑、实现通讯的同城同价。

  产业同链,调整两地的产业布局,引导太原和晋中的新上工业、高新产业、物流业等产业向太原、晋中接合部集中;科教同兴,推动两城的高等教育资源共享,鼓励优势院校跨区域重组或联合办学。

  交通同网,近期内规划建设太原到晋中间的第二、第三快速通道。撤销两地间的所有公路收费站、点。两市出租车和公共汽车实行统一票据和统一价格,所有往来两市市区的车辆均视为市区公共车辆。

  设施同布,共建供水、供气、供热、公交等城市基础设施。协商重大交通设施建设,避免出现道路不通、交通难行等现象。

  信息同享,建设面向两市的大容量高速传输网络;

  生态同建,共同划定城市周边区域的景观生态结构,提出一体化的建设目标;

  环境同治,强化对环境污染的同防同治。对于社会治安环境,也应考虑实行同城化管理。

  “但是实现‘十同’,谈何容易?在当前的行政管理体制下,能否实现跨行政区域的‘制度同构’概念?在交通同网方面,太榆路许西收费站这个钉子,都不知何时能够铲除,两地虽相隔数十公里,通信、邮政、户籍能否在短期内有所突破?”有山西省学者质疑。

  此外,在产业规划方面,两地政府官员均希望将更多的项目引入到本地。以物流产业为例,晋中和太原所依赖的路网资源相同,两地也均称本地更有利于发展物流产业。

焦点关注
热点新闻
·山西千亿空闲资金投资转型 欲投向房地产
·我市保障性住房的建设量将提升总量的48%
·央企“退市”让房价回归 期望值不宜过高
·新政三月:楼市“调控见底论”不攻自破
· 价值链地产 决定购房者价值取向的新定律
·租房成青年人新困扰 6成认为中介抬租金
·各地新房成交量缩水 房企二线城市拿地忙
·7.16太原房价指数 均价6002元涨幅1.01%
精彩推荐
·老房子怎样重装修
·36平米绝美小户型
·房价跌,房租火了

免责声明:凡来源非搜狐焦点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网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本网站。
房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