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
深圳搜狐焦点网 > 深圳新房 > 新闻中心

梁永生:大湾区储备,要做好国际化、创新、产业

2018-06-08 14:42:56 来源: 搜狐焦点网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出台在即,产业全面转型升级已然将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时代风口。在这个跨界联盟合作共赢的时代背景下,由深圳市企业联合会和深圳市企业家协会主办的“粤港澳大湾区时代的产业变局 2018年粤港澳产业峰会(夏季)”在深圳市五洲宾馆举行,会议上,高级领导、湾区产业园区巨头与500多家企业,同聚一堂,共商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发展变局。

搜狐焦点网正在进行全程直播,敬请关注!

【直播实录如下】

主持人:今天这场活动是2018粤港澳产业峰会,它的主题是粤港澳大湾区时代的产业变局。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主办方在时间和空间的选择上,有特别的寓意。

大家知道,2018是伟大的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年份,2018之夏是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即将落地的时刻,2018年6月8日是中国高考最重要的时刻。粤港澳大湾区的出现等于是中国的经济参与了世界应该考场的一场大考,我觉得三点重合使今天这场论坛、这场峰会具有了特别的意义和内涵,而且非常有意思的是今天我们在中国深圳五洲宾馆华夏厅举办这场峰会,使我们可能产生一些联想,东方的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扮演主角,深圳无疑是中国经济的明星城市,而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使我们世界东方这道优美的弧线出现了世界经济的版图。本身有非常浓的华夏色彩,这个色彩是展示给五洲的,一气呵成形成脑海的印象,今天这场峰会的背景非常之宏大。

来到现场每一位都带着怦怦跳的心,我要平静自己的情绪,今天活动太重大的。举办方给到我资料得知本次活动得到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深圳市政府、深圳市科创委的大力支持,掌声表示感谢!今天所有的嘉宾、所有的朋友现场都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时代背景下探讨产业的变局、产业所面临的机遇。这个话题所有人都想听都想发言,但是日程安排非常紧,今天现场嘉宾非常重磅,人数非常多。

今天来到现场的嘉宾和领导是:

深圳市政府原副市长、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哈工大(深圳)经管学院教授 唐杰先生;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产业规划部部长、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 王福强博士;

深圳市政协原副主席、深圳市企业联合会、深圳市企业家协会常务会长 程科伟先生;

深圳市企业联合会、深圳市企业家协会 执行会长 于剑女士;

深圳市企业联合会、深圳市企业家协会 常务副会长 王志国先生;

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主任 梁永生先生;

深圳市企业联合会、深圳市企业家协会秘书长 康永魁先生;

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全球化研究所主任 闫晓婷女士;

深圳市中集产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执行总经理 张一平先生;

中集智谷董事总经理 陈平先生;

凤岗天安数码城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余安定先生;

深圳华强新城市投资集团副总裁 练斌先生;

光大产业集团副总裁 林建强先生;

碧桂园莞深产城研发总经理 熊继忠先生;

深职院房地产研究所所长、深圳经济学会副会长 邓志旺博士;

深圳市云加新产业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瑞桥先生。

以及今天在场来到很多媒体朋友,尽在不言中,大家掌声欢迎!

我们这次峰会时代趋势、政府汇总、市场发力。战略是魂,规划是钢、产业是本,产业构成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引擎。有两个非常绝妙的字较叫“擎动”,引擎的发动、引擎的引动、引擎的驱动、引擎的智动才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蓬勃力量之所在。

下面有请主办单位的领导深圳市政协原副主席、深圳市企业联合会、深圳市企业家协会常务主席程科伟先生,大家有请!

程科伟:尊敬的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以我们深圳市企业家联合会和企业家协会组织这次峰会是即排名前列季度时代商家大讲堂由唐杰市长讲大湾区之后又一次峰会,很高兴大家参加这次会议。

关于大湾区的问题,协会如此重视举行这次峰会内容非常重要的,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纷纷扬扬,总的感觉是在争争吵吵、打打停停,这样一个事态下进行。很多企业家都感到生意难做、钱难赚,很多的企业发展举棋不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国家十九大之后,率先在广东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规划。因此,今天请来的重量级的嘉宾,尤其是唐杰市长,大湾区这个思想的提出实际上早在五年前深圳市就提出了关于湾区的思想框架和结构,当时政协做专题组织了关于湾区的一些构想建议,唐杰市长上次讲关于大湾区的前瞻思想,实际上是春天的故事,展望大湾区发展前景。大家会不虚此行。

国务院研究中心的王博士站得高、看得远,他讲完之后马上参加全国政协,由老市长朱小丹(音)组织的关于大湾区的调研。这次举行峰会恰逢其时。实际上关于湾区建设的思想解决最重要的问题是打开眼界,选准布局、选准企业发展出路。解决企业地位问题,怎么样大湾区大前提下定位好企业发展,这是至关重要的,是今天峰会解决的。峰会这是一个务虚会,实际上对企业来说是一个务实会,我代表企业联再次感谢大家百忙之中抽取时间参与峰会,我们会把好的做法关于企业家的要求不断深化。

主持人:让我们再一次用掌声感谢程科伟副主席的致辞,谢谢您!从刚才程科伟副主席的讲话中可以看出,政府领导及主办方对此次产业峰会的关注和支持,获悉政策和发展态势,有助力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为企业寻求更好的成长环境。

下面有请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产业规划部部长、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 王福强博士为我们介绍《粤港澳大湾区的使命》,掌声欢迎。

王福强:各位来宾,非常容幸有机会参加峰会,与大家交流对粤港澳大湾区的认识,前期中国国际交流中心承担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研究的课题,我是课题的组织者。发起方是广东省原省长朱小丹,我们承担这个工作。经过两年时间,整个研究结束。后期还会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监制做了一点工作。对大湾区的前世今生、具体内涵、具体意图相对了解。现在成为了本年度热点话题,各界非常关注。

但是,有一些人的认识不全面,为了深度理解战略的本意,应该再梳理一下概念的内涵、明确一下的湾区的历史使命。

现在中央高度重视这个规划,表现现在三个方面:

排名前列,决策上快速提升。2016年8月份开始承担工作,2017年3月份政府工作报告列入,当时叫城市群发展规划。到去年总书记讲话时把一带一路、规划定位为国家战略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也使用这个概念,将之作为港澳发展重要平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粤港澳大湾区放在区域协调发展的章节,表示出台大湾区规划纲要。近期相关部门在走内部流程,相信战略层级很高,何时发布,什么时候发布,需要中央级的安排。这是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的,战略层级会不会更高让我们拭目以待。

第二,认识上不断深化。这个概念中央层级的文件中排名前列次出现,是2015年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愿景和行动上提出的,但是没有实质内涵。

2016年3月提出来深化泛珠合作指导意见,目的是支撑泛珠区的发展。后来配合广东省发改委、国家发改委做了一些基础工作,内涵不断充实、不断丰富。

第三,主题上不断加强。客观地说,这个概念从最初开始由广东省发起,由我们配合推动,前期一些中央部门不是很积极,开展工作时也遇到一些难题,总书记讲话之后各个部门马上行动起来,现在参与主体非常多元,包括各级政府、商界、学界、各级社会也纷纷献计献策。

如何理解这个概念?

首先,重点不在大湾区,大湾区是单纯的经济地理概念,无法承载其他功能。如果将大湾区这两个词组并列,我们认为也不全对,因为有鲜明的重点。如果单纯突出粤港澳大湾区就会偏薄,因为大湾区是粤港澳合作载体,准确认识这个概念重点是粤港澳,新时代背景下推动粤港澳合作的平台,共建大湾区为切入点来推动粤港澳深度合作,既是载体也是目标,是建设高级城市群的湾区,了解了这个重点,准确的战略历史使命。我想对这个战略应该有五个最基本认识:

排名前列,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并列的第三大区域发展战略,形成了1+3区域发展新格局。从18号文到十九大报告、十三五规划都提到这个概念,但是都不是关于区域发展的概念,而是关于港澳概念。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放在发展战略的概念。如果一带一路抓总统筹对外开放格局,北部有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部有长江经济带,南部粤港澳大湾区全面推进内地同港澳的合作。

第二,它是代表中国较高开放水平的战略平台。改革再出发有一个新平台,它就是代表中国较高开放水平的战略平台,包括自由贸易港、自由贸易实验区、特别行政区、经济特区、自助创新示范区、国家科创中心。

第三,代表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的平台。承担着新时期改革开放再出发重要的平台,中国的改革开放最早在这里开始,与港澳合作的模式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对外开放的模式,经历了各种模式,1.0、2.0、3.0和4.0阶段,前面是代工贴牌挣的是血汗钱,2.0是服务业。3.0是高端服务业,4.0就是现在,我们理解自助创新为主要特征的阶段,标准对接、资质湖人、民生合作、治理协同。总书记要求广东在四个方面走在前列,都与自助创新有关。

大湾区是推动广东工作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

第四,它是承担若干战略功能的综合性平台。首要的功能是港澳长期繁荣稳定。其次,解决内部发展问题,实现大湾区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整体进步,包括民生。

经济层面规划体现三个方面:高质量发展新平台、现代化体系的试验田、全面开放新基地。

第五,它是新时代支撑港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平台。打开了港澳居民的物理空间、打开了港澳居民的发展空间,提供了港澳所在的湾区可持续发展的方案。制造业规划无法解决冲突的就业,通过大湾区的建设,可以吸引港澳青年到内地居住、生活、创业、就业,帮助他们打开物理空间。

2、打开港澳居民的发展空间。港澳产业结构存在若干问题,服务业占的特别高,服务业中房地产占比特别高,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把港澳珠三角服务在产业链中,使产业有机融合,这样才能使港澳长期发展稳定。

3、可持续发展。港澳出现社会撕裂、民心隔阂,体现港澳的价值理念、关注港澳问题,有解决他们的困惑。

为什么这样的时间节点上中央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战略意图是什么呢?怎么认识国家的战略?

大湾区的目标是综合的,包括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多角度,政策形成的脉络里首先不是经济里面的规划,经济功能从国家层面上来说不是最主要的,这个地方已经有很好的发展基础,规划不规划、推动不推动都有很好的发展势能,各地都各自自身的发展规划,包括十三五规划。

但是,对于这个地方来说需要寻找一些平台实现自身的发展,对于港澳来说,也需要通过发展来解决自身的问题。所以,经济层面的功能是重要的,但不是首要的。首要的功能是推动港澳发展大局,次要目标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超级都市圈,地三目标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牵引,带动国家发展。其他目标是单一城市发展,单一城市竞争力的提高。

现在看到的图是各地对智能的重视程度。中央和粤港澳泛境关注点不一样,中央更关注政治、社会层面东西,粤港澳更关注区域协调发展整体竞争力。内地九个市更多关注如何在中胜出。

中央层面来说:

首先,要搭建一个平台,解决港澳问题。要以大湾区为重点,全面推进粤港澳合作,明确需要注意三点:

1、全面不仅仅包括经济的互利互惠,也应该包括社会民生、环境保护。甚至也应该包括港澳居民在大湾区应该享有的权力。

2、居民是自然人,不是企业,也不是在港澳的外国人。如果是一个经济层面为主的规划,肯定会以企业为主体,减费降税,这以居民为主题,以人为本的规划。内地发展将内地作为生产生活的场所,这又是一个空间融合的概念。

中国梦的核心内涵之一就是实现祖国统一,总书记对祖国统一有综合性考虑,有综合性去做,一国两制如果能够成功实践,对后续问题特别是对台湾问题形成正面示范。

现在台湾问题、香港的回归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20年仍然存在一种内部不和谐的声音。我们理解包括大湾区在内经济、政治、社会手段对会发挥相应的功能。

从长远的历史纬度来看,党的十九大三项历史任务:推动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大湾区与之紧密相关。

推动现代化建设,这个区域率先小康、率先现代化。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本身是共建共享的平台,世界文明交流互建高地、一带一路战略新区。粤港澳三地携手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国家发展,本身就是大湾区使命。

具体目标:

1、打造新平台,对内解决湾区内部的共同问题,包括环境污染。包括共制共享问题,建设高级的圈,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中央来统筹,这是统筹平台。

对外,携手面对外部挑战,共同面对国际市场。现在外部变化比较快,战略调整全球化受阻的背景下,中国更需要平台来全面开放,过去四十年中国改革开放充分利用港澳新时期改革再出发。

2、进行新探索。中国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要寻求一些新动能,城市化是重要路径,何种城市化需要具体的考量?雄安新区是一个模式,一块少有地上一无所有建一个城,大湾区有很好的发展基础,很好的发展势能,我们认为这是这个基础上的更高发展。

3、建立新规则。中国经济发展这个阶段,应该有相应的话语权,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行政角色不同,如何创设各方普遍接受的规则,如何推到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国家,从而提供中国方案,发出中国声音呢?从经贸规则构建、政府行政改、社会治理协同等方面形成方案。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形成中国的标准。

今天上午去了发芽地,比亚迪的云轨、人脸识别、移动支付,企业标准是行业标准,行业标准是国家标准,国家标准是国际标准。我们这边应该有所作为。

4、发展新动能,新一轮改革发展的问题都是硬骨头,需要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创新是排名前列动力,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考量就是将之作为创新的试验田,利用其内部天然存在的制度差异创新,构建引领性制度体系形成新动能,探索出新经验推广到全国。粤港澳的产业深度合作模式、对外开放的安排、医疗监管新体制、教育领域深度改革都可以选择这个地方先行先试,为中国的改革提供经验。

5、创新新机制,维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是一国两制首要任务,要创设新机制,打开新的发展空间,使他们很好的融合到祖国发展大局,设置这样的平台,推动合作理念,推动港澳发展的空间,构建优质生活圈,有助于港澳融合。

现在看到的图是主体不同导致认知不同,可以有助于加强对粤港澳大湾区的理解,这里面有所差异。中央更关注前面的,三地关注重点的,内地更关注自身的。

如何让大湾区取得实际成效,要统筹差异化需求,既要帮助政治社会层面也要统一地方的发展需求,地方通过文化发展推动实施。

战略规划的特点是1234,规划理念4个:

合作发展理念。港澳特别担心被规划、被同化,用一体化刺激神经,合作发展互利共赢可以比较接受,港澳发展空间有限,我们的实力显著提升,可以更多给予机会。港澳有自己的DNA有自己的模式,规划中应该找到三方都能接受的模式,形成共识。所以提出来包容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体现公平效率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才能被湾区群众接受,形成优质生活圈、维护长远更高质量发展打下基础。

发展规划重点是跨区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单一区域无法解决的问题。某个城市单元如果能够单独解决这个问题,比如说惠州、肇庆产业发展什么大产业,这是自身问题,不是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所要关注的内容。

研究过程中继续规划可操作性,从打造平台、发展举措、政策体系入手进行完善的体系。分行业进行专项规划,出台年度重点任务,专项规划、年度任务是纲要具体分解,保障规划落地的重要步骤,也是大湾区规划重要组成部分。

相信有平台、有项目、有机制、有政策四位一体制成,规划实施会有充分保障。

最后,关于政府的着力点,实现大湾区综合性的历史使命,就应该破解发展的的因素,从八方面入手,最关键是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畅通,要素流动了统一市场才会建立,统一市场建立了各位企业家才会各得其所,寻求大发展。从区域上来说,实现大湾区从区域共同体向经济共同体进而向社会共同体的梯次递进,目前政府研究工作逐步推进,相关政策包正在形成,格局成熟会发布。

前几天总书记给予了香港国际创科定位,允许香港科研机构申请科研资金,这是落实大湾区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的具体举措,类似的利好也会不断出现。

相信有中央的鼎立支持,粤港澳三地携手一定会建成国际级大湾区、高级大湾区。

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王福强博士的精彩研究!以前我们对粤港澳大湾区的认知太肤浅,尽管王博士只能用有限的时间表达,但是我们知道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层面的宏大战略,构建是连通港澳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开放平台,这是一个重要的窗口,要解决一国两制空间融合的问题。同时要承担民生和可持续发展的使命,包括港澳同胞进入大陆的居住、就业等。以前认知非常肤浅,它不光是经济的规划,包含政治、经济、社会、民生,支撑三大历史任务、解决八个重点。我觉得这些我们需要好好的消化。

微信上有两个互动,王博士是国家高级智库重要成员,国宝级人物。有一个朋友有听了王老师讲课要缴费的,我发了红包,但是退回来了,回了三个字“金不换”,王博士的演讲金不换!       

接下来让我们有请深圳市政府原副市长、哈工大(深圳)经管学院教授 唐杰为大家讲解《新时代机遇下——湾区城·产·企发展展望》,掌声有请。

唐杰:我讲所有的湾区,所有的城市群一样的,不因为粤港澳大湾区就有新的技术和产业升级。我讲一般性可能会更好一点。我的题目是“加大创新力度与完善创新政策”。

现在看到的图是去年刚刚出来的图,从目前来讲,中国经济转型的难度还是很高。左边列的各个省区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例,右边图是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总投资比重。从目前基本印象全国来看经济增长过程高度依赖于固定资产投资。

不是上海房地产投资占的高就有多大的问题。吉林占的比重不高,吉林两个比重一比,吉林的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极高。全国经济转型从依靠投资转向依靠创新,看起来还有很长一段路。

第二,给大家看一看美国的变化。现在看到的是美国著名的铁锈地带,如果说著名的铁锈地带问题是什么,美国铁锈地带是结构调整,美国高速成长地区靠的是结构调整。垂直向上纽约靠自己的区位优势,我们可以想象粤港澳湾区和长江三角洲两个大地区处在非常好的区位上,同时有快速进行结构调整的功能。假如说完成这样的过程,粤港澳湾区的发展没问题了。

现在看到的图是美国过去二十年的变化,横轴是人口增长,纵轴是人均GDP增长。很简单的得出一个结论,右上角人口和GDP都很快的位置,随便一扫这样的地区基本上是新一代产业增长的地区。左下角是传统产业地区。最典型的是底特律,美国汽车破产的地区,人口也收缩、经济也收缩。

同样我也可以看到纽约地区,这个泡泡就是显示经济规模,看到纽约、芝加哥、旧金山,都是有很大的规模,但是人口的增长还好,靠着经济增长持续进行,人均收入是持续提高的过程。

第三,什么是新型城市?新型城市就是创造有价值品牌的城市。深圳刚刚列入新型城市的前十名,来自于深圳著名品牌以及金牌价值远远超过上海,上海排在十五,北京排在第二。

未来城市增长靠什么?可以得到一个初步结论,大概两万到三万美元,两万美元之下靠什么?可能靠投入,大家没什么差别,过了两万美元进入三万美元开始越来越靠创新,高收入经济体以创新为主导,未来中国的城市可能还会增高,分化在于科技创新的能力。

深圳是居于世界前列的科技创新城市,怎么走到今天?如何走向未来?

北京排在全球第六,深圳排在全球第十一,构成了全球先进的科技创新城市,上海排在二十。未来中国三大城市竞争,如何看待一个城市,取决于定在什么样的位置。假如说我们扣除了泡沫可以看到城市的登记越高,聚集能力越强,房地产价格越高。创新能力可以持续,持续就可以增长,不可持续就停止。如果深圳定位在A级城市,大家就可以知道未来是什么样的趋势。现在看深圳大概在B和A之间。

现在看到的图是不同的城市群比较。

数字革命和信息革命基础上,未来城市竞争力确定什么知识产品比物质产品要重要,创造知识永远大于创造物质,知识更有价值。

第二,现在看起来制造中心和科技创新的分离还是趋势,大城市更加倾向于走向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中小城市走向大规模制造。大城市聚集的制造一定和创新有关的制造,不是大批量生产的制造,这应该看的很清楚。

第三,从现在来看,全球过去二十年区域没发生变化,这是高端创新、高端产品和高端的技术控制低端、控制全球。有大量的制造假如没有核心技术就是属于被控制之列。

从目前来看,亚洲特别是东亚地区是全球较大的信息产业制造中心,但是这个中心被美国佬拿住,高端技术在美国。未来我们要突破的可能是技术创新支持方面的突破,软件和硬件方面,软件可能更重要,自己没有系统的工具软件,连操作系统也没有,中间件软件也没有。中国现在编程软件美国人都知道干什么,用的软件是它的。

第四,网络条件下信息产业构成了全球的支撑。

到目前为止,美国有五十个先进技术行业,其中35个制造、3个能源、12个服务业。12个服务业中专门抽出一个产业就是和信息技术有关的产业,硬件包括计算机和服务设备制造、计算机和附属设备制造、通讯、导航、半导体、电子设备、光电设备。信息产业属于服务业的包括软件、有线、无线、卫星、其他通讯、数据处理、系统设计,基本上囊括了信息产业的软硬件两个行业。

未来看到的差距在硬和软上都有巨大的差距。从软的方面来看,计算机系统设计、数据通讯、卫星通讯软件人均的研发费用高于硬件,对于人才的要求也高于了硬件。

现在找一个数据公司,问一下你的员工从哪来什么专业?最后一定会知道75%以上是学数学、计算机系的,回来基本上从美国千百所名校回来。这些领域高度密集化是技术创新。

美国两大巨头,微软和因特尔,一个提供了计算机的CPU,一个提供了操作系统,只有CPU没有操作系统不是计算机,软件在这里未来对城市创新的作用是巨大的。在这个巨大的过程中,现在看到的图是1975到1995年发达国家每百万人拥有的国际专利。去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排名第二的国际专利大国。百万人均就是发达国家75年水平,百万人国际专利只有35件,美国大概是我们的一倍,这是我们面临的差距。

不是只有差距也有优势,去年专利分布排排名前列的是中国,前面是数字技术,排第二的是计算机技术。这两个领域上的较快的是深圳。深圳拥有了数字、通讯、计算和计算机最强的城市,这是我们创新的根本,未来没有数字、没有创新一切都没有,这是深圳走向未来保持创新的重要优势。这个优势下,所谓知识产权包括商标、专利、第三部分是实用新型(音)、工业设计。不强的是实用新型(音)。亚洲实用新型最重,接着是工业设计,接着是专业、品牌。

深圳的基本经验,深圳基本经济就是一件事,企业创造创新,构成了一个循环,不是政府部门做上去的,政府不断汇总资源,给企业创新提供便利,降低企业创新风险,同时鼓励企业创新。

另外,企业能够获得创新的优势。假如这样我们一做就知道深圳的未来是什么。企业做的政府做的合起来求一个较大化就是效率,没有政府不行,但是最核心的是企业。

这个过程中未来做的两件事,一件事是继续拉大差距,深圳目前在国际专利申请是显著具有先进几个位的优势。占全国只占到45到46。去年全国增长非常快,深圳还占到43。深圳去到前十家大企业,中小企业获得的国际专利是上海全部专利的十倍。这不是深圳的科技实力优于上海,是说深圳企业的活跃程度比上海高,上海有大量的国家基础设施在,科学的发现不仅仅是专利,还包括其他。深圳企业活跃是肯定的,深圳活跃的专利提升企业发展是肯定的。

美国城市的对比,85年这些城市的差距不大,15年过去了差距到了40%。意味着什么?当一项重大创新突破之后,引来更多的创新在这个地方。未来的城市发展靠创新发展,创新发展怎么创新?创新发展具有马太效应的,当你大规模创新开始之后,大量的资本会追逐优秀企业。大量的资本会追逐优秀的科学家。

美国的南部增长很快,快的原因在什么?美国很多明星科学家搞生物技术,未来大量新的产业方面,大量的企业会有更快的成长,前面5%的城市是移民城市。中国较大的移民城市是深圳,保持移民城市的活力,保持移民城市的富有创新精神,拉大差距。

最后,我们学习做科学,当我们现在说深圳如何时,当我们说中国如何时,可以看到一个最基本的事实看国际期刊SCI优秀期刊,李健博士做的统计,我们大概17个,最优秀的城市是创造知识、汇聚知识的地方,为什么看到纽约的人均GDP持续增长?科学。我们可以看到牛津、华盛顿、巴塞尔、东京有很大的进步,目前17个国际纳入第二名系统的杂志,北京14个,3个在上海,深圳是0。未来深圳要有科学创造和科技汇聚。当我们说纽约是金融中心同时忘了是科学创造、科技汇聚的公司,我们要不断创造一流的知识,汇聚科学期刊大量的知识,这是未来十年二十年做的。我们要办较好的大学,要形成世界一流的科学知识。

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唐杰先生的演讲!我们所有的人的思绪跟着唐杰先生走,是真正的学者泛儿,有大量的图表、大量的数据进行思辨、提纯,给了很好的逻辑。我们这座城市和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态势所建立的比较坐标当中,我们应该有自信,也应该深知差距。

听了这样之后知道,作为中国较大的移民都市,有活力应该有所作为,我们应该坦率地承认比美国这样的巨无霸在科技创新方面有很大的差距,我想心知肚明,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鞭策。

特别想感谢的是主办方深企联非常好,给了非常大的授权,把PPT给到大家,我也想要。

下面有请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主任梁永生为我们解读《大湾区时代——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企业创新变革》,掌声欢迎!

梁永生:谢谢主持人!感谢邀请,给我的主题中有三个字“大湾区、技术、企业创新变革”。

首先,机遇与挑战。

对于大湾区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从三方面做好储备,用三个I开头的单词来串起来。

1、国际化。如何从国内走向国际。在座的各位都是企业家。从国内走到国际就有一些变化:

1)需求的变化,用户的受众变了,习惯变了,思维方式变了,我们做的是怎么发现需求、满足需求,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

2)规则变化。我们要做国际市场,由国内拓展到国际市场,要懂得当地的法律、地方的法规。一定要敬畏法律。

3)服务的变化。受众变了,如何共性服务和个性服务整合,怎么样以受众为核心来提升服务。这是需求变化、规则变化、服务变化,从国内走向国际市场。

2、创新。怎样理解创新?对企业家来讲,怎么五位一体。

1)定位。大家都想创新,在哪里创新?一定要在有基础的领域创新。

2)战略。现在都说做创新别人做很好,我也能做,战略是什么?怎么做到?创新只有排名前列没有第二,人无我有,人有我兴。要不要人有我精,这不是创新,不谈。这块一定是要差异化、特色发展,不要走寻常路。

3)时间。我们要去做创新,这个路还是很漫长的。也有人说三到五年内可以颠覆性、革命性、突破性创新,这是吹牛,不要谈这一点。想做颠覆性、革命性、突破性创新,没有三乘五、四乘五的周期,没有十年以上瞎扯,这可以暂停,回去再储备,下一阶段约你来谈。这一块怎么样发扬自己的优势,在自己的优势里创新,有基础又有优势。

4)实践。这个纬度大家要想一想,创新不是一蹴而就,很轻易攀上去。创新不是登山,而是游泳,中间停掉就会死。

5)机制。这是一个长效机制,要有好的机制、好的董事会、企业领导机制推动创新。

3、产业。产业处理好四个关系:

1)谈创新也是谈一些改革,改革驱动创新,创新驱动发展,这是螺旋式上升。国家总在讲创新驱动发展,在前面补齐,改革驱动创新、创新驱动发展,以后所有的工作都可以归结为这一个闭环。看一下是不是改革创新发展,再改革再创新再发展,一直闭环螺旋式上升。排名前列个处理关系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的关系,这是两轮驱动,缺一不可,有人说体制机制创新更重要,我也认同,这是引领重要,没有良好的体制机制想做创新很难。

2)做创新、做企业补齐短板还是提升创新能力。这两个不矛盾,既是补齐短板同时也是提升创新能力。补短板时,怎么样把奔跑逐渐变成并跑,提升创新能力时怎么样把跟跑变成领跑,同时把领跑的差距拉开。

3)科技与经济之间紧密结合的关系。可以用一句话,科技促进经济,经济反过来推动科技,科技与经济同频共振。这点非常重要,科技推动经济,经济反过来促进科技。

4)国际和国内两个资源使用,这两个资源非常重要。怎么样用好国际和国内资源。

以上是我分享的国际与挑战。

第二,思考和感悟。

从我个人的角度可能对大家有所裨益,也可能理解不那么深刻。

1、把握趋势。产业发展趋势是什么?科技革命进步的趋势是什么?一旦踩得准、踩得对,并且投入了大量的研发力量,这个企业就可以永续下去,可持续下去,如果不对可能会走很大的弯路。怎么样把握趋势?从全球来讲有两点:

1)整个创新活动进取活跃。创新资源人才、信息、技术、资金流动的速度规模和频度都在加大,全球化和网络化的趋势非常强。刚才为什么说大湾区一定要讲国际化的原因在这里。

2)多节点、多中心、多层级的创新产业发展不断涌现。根据瑞士的一个创新国家评价报告,中国在22位,还有很多不足。刚才唐市长说深圳不错,沾沾自喜,接下来说很多不足。我在外面讲从来不讲不足,不足的短板我最清楚,我们在不断的弥补。

回到国内,国内也在部署富有前景的研究领域,比如说AI、第三代半导体。欧洲、日本、以色列在部署氢能源,这能不能成为未来大的产业方向请大家思考。北京、上海也在做一些前瞻的部署,深圳从技术研究做起,产业链比较完善,更走高端。

有人说讲把握趋势,把握准了怎么样?我们谈创新不是能够预测的,把握准了是不是就不是创新?这个问题很好,还需要争一下。能够预测的不是创新这点特别正确的,但是能不能在入口的科学性把握住,目标把握住,中间的过程再不断完善规划,这样理解问题就解决了,如果入口都不科学了,何谈目标呢?

大家谈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标,过程中肯定要不断完善和规划,总之要向目标迈进。

2、遵循规律。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研发规律,这两个都有特性的规律。现在说科研资金下去了,下去这些科研资金做些什么?有哪些绩效?他们请的这些国家评这些项目,有没有二流国家评一流国家的项目,小国家评大国家。既然请来了千人计划专家,这个项目过程中的检查和验收能不能变得不要过多的繁文缛节,把更多的权力给到项目负责人,他们比你们主管这些人都要强。

现在在技术攻关方面不断布局,就是解决哪块有短板,哪块脖子卡住了就来处理,一年不行两年不行,三年不行,下一个五年是不是可以解决掉。

评审方面,深圳市大项目的评审,完全按照美国NIH评审,这种评审是自我怀疑、自我完善给出项目的决定,而且这些专家跟着这个项目背书五年,非常严厉的要求,违反了永远退出评审队伍,永远退出项目科研资金,项目作假永远退出。如果行政人员、公职人员违反规定严肃处理,深圳就是要建立起这样一个诚信的体系,深圳如果让别的地区做有点不对,请各位企业家一起监督我们把这个事做好。规律的事情要遵循,接下来在规律之下怎么样做好各自的工作。

3、想给大家谈一谈两个关系:

1)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2)政府和企业的关系。

在很多场合都被问怎么处理这个关系?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定要发挥市场的资源基础配置作用,不该政府做的政府不能做。政府要做的是什么?要搭建好平台、构建好平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引进一个很高兴,走了一个很悲伤,不是政府做的。在有些领域列入第三半导体领域 ,中国在第二代半导体上没有任何发言权,第三代半导体深圳代表中国有一定的话语权,对于高端人才这些市场配置不出来的政府要主打。

政府和企业的关系,给了政企关系,怎么样为企业做好全方位的服务。现在是服务型政府,我个人认为服务型政府不是追求,共享链接型就是追求,政府资源放在网上大家去拿,如果两个人同时想拿就PK。

由于时间关系,到此结束!

主持人:感谢科创委梁主任的分享!接下来请大家看一段短片,湾区新时代,企业新需求,服务新升级。产业地产运营商作为产业兴城,实业兴邦的生力军,担负着全方位服务企业助力发展的责任是怎么想、怎么做的。下面我们先看看领军人物的精彩解读:

(播放视频)

主持人:有一位朋友给我发了八个字“还不过瘾、要见真人”,组委会把他们现场请来,接下来有请深圳经济学会的副会长、深职院房地产研究所的所长邓志旺博士!

有请:

深圳市中集产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执行总经理 张一平先生;

凤岗天安数码城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余安定先生;

深圳华强新城市投资集团副总裁 练斌先生;

光大产业集团副总裁 林建强先生;

碧桂园莞深产城研发总经理 熊继忠先生。

主持人-邓志旺:我们这场叫湾区新时代、企业新诉求、服务新升级园区运营模式沙龙,重量级嘉宾对湾区新时代做了很好的诠释,高级的湾区必然有高级的产业来做支撑,产业就是企业的集合。台上五位嘉宾都是从事产业服务的,主要从事的是产业园区开发和运营工作。所以,他们对于企业、对于产业有太多的话要说。

首先,抛出排名前列个问题:各位目前企业面临最重要的困难、问题是什么,考虑到工作经验非常丰富,说起来三天三夜说不完,我给每位准备了一块白板,要求每位嘉宾用一个关健词概括企业较大的痛点是什么?给30秒时间写关健词。

首先,有请林建强先生。他写的关健词是“资源”,请问您对此怎么解释?

林建强:资源除了产业资源还有生态问题。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方方面面的资源,做产业园也可以简单称之为资源连接器,所以企业发展过程中最缺的是资源。

余安定:环境。主持人题目是站在园区、企业之外的角度来看企业谈企业需求。如果企业本身我可能会讲人才,从局外来看的话应该是环境。我们园区招商当中接触了大量的企业,深切感受到企业发展离不开基础环境。为什么深圳的企业感觉特别幸福?很多企业不愿意摘掉深圳这个牌子,深圳有非常好的环境,环境有低税收、环保等配套原因。我个人觉得最重要的环境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环境。葛优电影有一句话“21世纪最宝贵的是人才”,当时看当笑话,今天非常现实。从我对企业最深刻的感受来讲,一个城市、一个园区帮助企业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企业不愁招不来的。

主持人-邓志旺:环境最重要,也是企业最没办法改变的要素。看一下张总,用了四个次描述“创新生态”。

张一平:刚才几位嘉宾都提到了创新,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但是现在在做产业园区过程中遇到很多企业,大家都在问创新究竟怎么做。我们建了非常多的园区,物理空间非常好,为什么有些园区没有生命力?刚才在讲话中也提到过,力图做到打造产业园区是物理空间,但是希望在物理空间中产生化学反映,我个人理解产业园区构建一个生态,这个生态非常明显。试图做这方面的努力。希望把问题抛给大家,共同想方设法探讨产业园区的生态关系,创新的生态关系究竟怎么建立,希望大家一起讨论。

主持人-邓志旺:创新是国家也好、地区发展的重要要素,这块企业非常关注。练总写的是发展。

练斌:华强从制造业起家,在深圳扎根近四十年,到目前发展成为一个文化科技、产业园区主要的产品,我们非常清晰地知道企业在发展历程中所需要的。实际上企业发展中,包括现在园区发展之上有很大的核心:一方面是资金的支持,一方面是产品的迭代。现在产业园区中会针对这两块在产学研的引入、资源整合上围绕华强本身具有的优势,把社会、产学研机构的资源整合反哺到园区企业触动他们的发展。本身在华强北有一个国际创科中心,里面也孵化出很多企业会外溢到产业园区,到了产业园区后还会在这些资源整合上支持、扶持企业发展。

主持人-邓志旺:刚才有说到企业的发展就如游泳,不是登山,游泳是不能停下来的。碧桂园的熊总看到“产权”两个字。

熊继忠:碧桂园产城发展是这几年的事,碧桂园高周转是特点,碧桂园利用资本优势强势进入到产城中,目前为止整合了1700多家企业和科研平台。特别是广深区域,在广深区域这块碰到很多深圳企业现实的问题,你们在广深区域可不可以提供有产权的房子。碧桂园对于各位前辈来说是新手,但是我们会采取不同的创新方法。从土地、物业的权力分层、政策几个方面对接深圳客户来到东莞、惠州扩大他们的产业。

主持人-邓志旺:五位企业家的问题都不一样,有创新生态、环境、发展、资源、权益,不管怎么说,经历的企业不一样,服务对象有差异。整体来看企业大部分的痛点是比较接近的,对于生态环境需求、发展需要、资源,资源包括了权益。这些痛点都是我们园区开发和运营商需要解决的。

针对这些问题,从企业出发,服务新升级方面有哪些做法?一个关健词描述你们在园区服务主要的特点是什么,怎么解决企业的痛点。五位产业园区的开发和运营商有非常好的代表性。有地产拓展到产业地产,也有主要做实业企业,这个圈子再进一步延伸到产业园区的开发和运营。他们的背景不一样,自身的资源不一样,必然导致解决行业痛点方面策略不一样。

在观念上有一些区别,具体措施方面会不会也存在一些区别。为了让大家一次性感受到思想上差异,五位嘉宾同时举牌。

林总写的是“创新服务”,余总“环境用心”,张总“创新形态、精准服务”,练总“同频共振”、熊总“跳好政府与市场的双人舞”。

先从熊总阐述观点。

熊继忠:最近操作一个案例,深圳一家准上市公司很有发展,大家在深圳租的厂房已经快要到期,我们联系到它,对于东莞来讲是一个非常优质企业,痛点首先回到IPO需要土地产权,未来做抵押,未来需要产权。通过痛点及时联系到东莞一个镇政府跟他们多次沟通协调。通过变压器方式对接政府和市场双向频道,担当变压器的角色,同时满足政府和企业需求,达到把龙头企业引入的效果。

练斌:非常巧,我写的词博士和主任都提到。这个词我们董事局主席在去年年会上为我们产业园区提出了这个要求。华强从制造业起家,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有这种产业的情怀。同频共振三个层面含义:

排名前列,希望能够在产业上与政府同频共振。

第二,希望能够跟园区的企业产生同频共振。

第三,希望能够与园区的人才产生同频共振。

这三层意思我们产业园区所做的工作和政府,光明区产业园区是文创园区,依托三强,中国文化出口重点企业产业基因整合了众多资源,这里面跟政府同频,这个产业园区承载了很多公平区以及深圳市投资推广署政府层面所希望引入的产业以及资源,我们建这个园区是承载他们把他们安置下来,这在招商下面也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这点跟政府、政策也是同频共振,对产业园区发展有非常大的帮助。

园区同频共振,我们会向一些大型的行业,进入园区之后会定期进行上下游产业链的圈层活动,是联合举办的。现在走国际化道路会引入一些企业,未来以更多成果转换跟企业搭建平台对接,这也是跟政府一起的。园区也会联合政府搭建这个平台,让园区企业从他们的需求中形成一个共振。

园区人才。园区从产业配套、生活配套、衣食住行方面都会为产业园区人才配套,希望以业聚人、以产兴城,达到最后产城融合的目的。

主持人-邓志旺:练总谈的华强两大资源,动漫、电子产业,他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两个企业装进来招商非常好。上次去了光明新区,光明区政府决定开一个服务厅,把政府服务放在这里,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这块华强做了很多工作带来这样的效果。

中集也是做产业出身,中集解决企业痛点方面又有什么自己的做法?

张一平:中集是传统的制造企业,产业园区打造方面有两个点做分析:

排名前列,今年年初中集集团推出了百人创业计划。集团企业自己做双创。主要两方面:

1、集团内部员工如果跳出来说我想创业,不是喊一个口号就可以,有具体的商业计划书。

2、集团外部创业团队,集团拿出20到30亿,希望打造成功二十到三十个创业项目,这个项目跟平台上下游产业有关联。我们叫精准服务,定位创业团队的项目跟产业上下游有关联的。像智能机器人,跟集装箱有关的可以培育、服务它。

第二,产城市板块,中集产城是中集集团九大板块之一,主要做产城融合平台,根据服务园区,包括园区的入园企业、入园企业员工三个对象建设的服务平台。在座的企业都有不同的服务方式,有的是保姆式服务,我们提供家庭式的服务,入园的企业就是企业的孩子,缺什么补什么,我们全方位为入园家庭式的关怀。我们构建九大服务能力,有针对产业园区的,有针对员工的金融服务,还有人才管理服务能力、技术服务能力。九大服务能力构建了目前的服务体系。希望加入到中集产业园区中的企业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实现精准服务。

谢谢大家!

主持人-邓志旺:张总九种能力来支撑精准服务。实业企业做园区不一定有优势,但是去了中集园区就知道了解企业,自己做企业对企业的痛点把握比较好,所以有能力做精准服务,这是我们的优势。凤岗天安数码城是巨大的项目,推动周边房地产发展。

余安定:有一次去石家庄吃饭,上了菜以后我说给我盛碗饭,服务员说锅在那里,自己去盛。享受了深圳无微不至的服务,习惯不了其他服务。真正的服务一定是用心的,一定是感同身受的,把自己代入到企业中,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才能真正做好服务。

凤岗这个地方是深圳的腹地,地理位置有点特殊,四边被深圳包着,移动信号特别大问题,不到两公里信号要断两次。我觉得粤港澳大湾区最应该解决这个问题,同样一个国家、同样一个省为什么深圳到东莞、东莞到深圳信号一定要断一次,同样的移动信号、为什么因为中间的结算问题断信号呢?

我们把龙岗移动、东莞移动找在一起解决这个问题,最终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这个解决的手段,政府主动作为应该更好或者移动主动作为,当你发现有这个问题时你怎么推动、怎么解决它?比如说我引进企业,企业员工要住宿,过去做法是自己找房子租,一个新的园区很难把人留住,很难把企业吸引来。怎么办?我们一栋栋农民房包租下来做改造、装修、统一管理,低于周边市场价的成本提供给企业员工,能够把很多企业吸引过来,类似这种服务更多的是我们发现了企业的需求,用心去做它。

从企业家来讲,我们发现企业家缺的是平台、商机、人脉拓展。企业家喜欢交往,大量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特别忙,没时间锻炼身体,组织起来学高尔夫,市场上一个企业家学会打高尔夫一万块钱学费,两个月学会,请专职的教练一个月三千块钱可能就学会打高尔夫,我们组织他们打,组织外面企业行业交流,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交往的商机,类似这些东西,我觉得在你的园区如何发现企业需求,如何用心满足,扎扎实实一点一滴做好就够了。

主持人-邓志旺:用心服务,没有太多的技巧。三五年实现快速创新不可能的,需要日积月累,举了小例子非常浅显易懂,移动信号的问题解决了,解决了住宿问题、企业家搭建平台,实实在在解决了企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非常有启发。林总讲的是创新服务。

林建强:张总和余总讲很多的核心点跟我们基本一致。我一直认为产业园做的三创:创新、创业、创投。创新是什么?希望能够引入有创新型企业进来,要想方设法帮它创新,这样企业才有发展的机会。第三是创新服务。

各位老则讲的服务对我来说是很常见的事情。我们要把运营做到优质,把园区服务做到优质,招商根本不是问题。

余总靠着深圳比较简单,我在松山湖,有30多个产业园,短短两年时间,做到东莞的标杆,那是因为服务做到优质。刚才从大的方向讲叫创新、创业、创投。企业进来创新一直在发展,我们想办法做好他们的企业,产业也是这样的没有标准的发展模式,我们也在创业,我们在创业,也帮助入园企业做好创业。创投,刚才张总投了基金的问题,我们也投了不少的项目,对口的项目也在投。

但是,更核心的是要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或者进园中的痛点问题。

一个企业要入园区我相信可能要有几点东西先解决,先拿几个疑问来:

排名前列,进园之前先了解产业生态。如果园区产业生态搭建非常好,首先想到刚好符合想需要的东西,宁愿贵一点都愿意进这个园区。

第二,资源。对于发展型的企业来说缺各种的资源,产业资源、人才资源、创新资源,要想办法导入给他。甚至这几年每个星期起码凑半天时间给园区最少两家企业做辅导,做好企业发展过程中方方面面的服务。企业进来之前知道园区生态适合想要的,搭建非常好的良好生态给它。是不是有各种资源给它,发展过程中解决所有需要的东西。包括移动信号等资源上解决。

最后,创投。一直强调产业园孵化器,前面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可能就缺一点钱,怎么办?基金。要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痛点问题,解决了就好办了。

刚才两位老总提的细的问题对我来讲太常见了,解决企业问题,解决企业入园员工怎么留下的问题,展开讲非常多。松山湖各种创新服务推出来,人家会感觉你们怎么总是各种点,是因为我们了解企业需求,解决它的需求。创新服务非常关键。

东莞竞争非常激烈,但是园区推出就卖,归根到底筑巢引凤,把园区做到优质,鸟就飞过来。

主持人-邓志旺:五位嘉宾把自己所思所想所做展现给大家,对企业很有帮助。我们离高级的湾区有一定的差距,离高级产业有一定差距,但是不用怕,都在努力,上面做园区开发运营的努力,下面企业也在努力,相信共同的努力下高级的湾区一定会到来,高级的产业值得期待。

感谢大家,本次沙龙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主持人:刚才这段沙龙对话非常精彩,个人感受都是真知灼见,全然肺腑之言,句句入耳入心,他们都是一线实操的领军和掌舵人物,他们的体会、他们的酸甜苦辣,他们解读痛点的方法都是非常到位的。

今天在台下很多企业人士应该从中有很多的收获。

当然,从经济学理论来讲,有宏观经济学、中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今天讲大湾区可能有宏观的战略,讲产业可能有中观经济的范畴,但是到了企业本身的运是微观的领域。五位嘉宾很精彩,但是还有一种感觉就如素描,散点透视,怎么深入?请一位在产业园区实践当中,愿意把自己的案例分享出来,有请中集智谷董事总经理陈平先生,为大家分享他们的运营之道。

陈平: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专家、企业家下午好!刚才提到6月8日是高考,我们做产业媒体在高考,每天都要准备好。

中集智谷是在松山湖投资开发的运营园区,借此机会,借中集智谷两年半的实践和摸索跟大家分享一下产业园区经济模式在大湾区大时代下做一些什么,为当地政府产业转型升级、转型发展到底能做什么。我的题目是“大湾区时代、新的变革模式”。三部分内容:

排名前列,湾区时代、产业红利;

第二,产业集聚、协同发展;

第三,创新驱动、连接国际。

首先,湾区时代、产业红利。

粤港澳大湾区对标世界三大湾区的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很重要的经济增长区。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情况相信随着对进一步深化现有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之间的贸易和合作协议,进一步深化以后这个经济一体化将会更加加速。

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战略规划,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是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之一,创新走廊规划明确了建设成为中国的硅谷。

大湾区占地约5.6万平方公里,占1%的土地,创造了12%的GDP,可以预见大湾区经济下产业转型增效、城市价值更新,更应该看到土地结构更加多元化,发展模式会升级。

人才集聚,粤港澳大湾区人口总量超过6600万人,世界100强大学4所在其中,500强企业达到16家。区域交通一体化加速,最近广东省发改委也启动了粤港澳大湾区之间城际铁路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相信随着规划落地湾区交通一体化一小时都市圈指日可待。

我们项目来自东莞,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产业湾区模式在特定城市中怎么思考怎么做?粤港澳大湾区中,东莞提出了对湾区自己的定位。PPT右边的产业定位图,怎么理解广深科技走廊三个城市之间产业的相互关系。广州科研为主导的创新枢纽,深圳是高新科技驱动的先进示范区,东莞是国际先进的制造中心。广州会更多的科研资源转化给到东莞,深圳创新产业辐射和产业转移协同和东莞有更多的联动,这是动广州、东莞、深圳三者之间产业定位的理解。

身处在大湾区中的东莞,东莞如何打造一个新兴产业发展模式。

第二,产业集聚、协同发展,三大湾区有很多的共同点,有非常便捷的交通网络、很开创的经济结构、高效的资源配置功能,同时又有一个很好的产业集聚功能。每个湾区中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有龙头企业集聚在里面,正是这些龙头企业的集聚带动当地企业的发展协同。

对于东莞、产业园区来说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应该是以龙头企业驱动、带动大批上下游企业集聚在一起大家分享、融合、协同发展的产业发展模式。

让我们把眼光放在松山湖,就是这种发展模式的先行者。松山湖在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很重要的一个节点。松山湖同时是高级的高新开发区,也是珠三角自主创新示范区,同时也是高级4A级风景区,现在的松山湖已经成为龙头企业高度集聚的地方。华为、中集、大疆科技都集在松山湖。

中集集团也布局在松山湖,旗下业务九个板块,大家比较熟悉的是集装箱板块,中集集团已经是多元化产业跨国集团,近二十多个产品连续多年保持全球销量排名前列。中集集团旗下的中集产城,集团公司专注于产业园区的开发。2014年中集集团布局东莞,其中在松山湖布局排名前列产业园区,到现在为止,园区入驻近160家的高科技企业。

我们可以看到中集本身的产业进驻走在最勤勉,有六个板块企业,包括集装箱、中集智谷,通过招商运营,一大批上下游企业都来到我们园区。企业在一起只是开始,怎么让企业发展好?刚才几位专家说的,让企业真正在园区得到很好发展。

第三,创新驱动、连接国际。

我们为企业提供创新服务,服务理念以产业带动创业、以服务支持创新。项目中构建一个平台,服务三个对象,建立六大中心,九大能力。我们为企业提供人才服务能力,企业经常面临招聘难、招不到合适的人,原因是选择面太窄,中集在东莞企业,每年跟全国高校定点,毕业季来之前两个月在高校做中集的招聘专场,我们带入园企业一起到定点高校跟企业一起招聘,更多的机会给到入园企业,这是我们一直坚持的做法。

现在看到的是中集集团的产业地图,集团里面海外企业超过30家,有3000多家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企业,1万多家全球范围内长期客户,这种中集的产业资源怎么示范给我们企业的。我们会定期把集团内部的一些采购需求会在信息平台上定期发布,入到园区企业首先可以享受到我们集团内部产业的采购需求,另外中集在全球有26家集团级的技术中心,包括国家海洋技术中心,集装箱研发中心,这些技术力量无缝对接给到企业。跟中集在一起进到中集智谷,中集产业资源真能帮我们吗?我们把眼光放到2013年的德国,德国一家公司消防车市场排在前三,德国消防车在欧洲排前两位,中集看好这个企业,用整个集团的产业资源、产业对接帮助这个企业,2013年收购了它,两年时间企业起死回生。

远在欧洲、德国的企业我们愿意帮助的,大家有市场机会可以走在一起,企业可以发展,到了智谷的园区是邻居了,为什么不能一起共生、共赢、共长呢?

中集智谷这个平台在集团双百计划中很重要的产业孵化平台,希望园区成长发展起来未来成为集团第十个业务板块,具体做什么?园区发展起来成为中集集团内部的企业,这是未来的想法愿景。

大湾区是国际的大湾区,我们进来的企业国际上有很多连接和资源共享,过去集团资源建立很多海外中心,包括中法、中英、中加、中德。

中德海外创新中心主要把德国资源带回来,建立这个中心将德国先进技术、专家带到园区给园区企业做辅导。

中英创新中心在伦敦,中德是我们带回来的,中英创新中心是引出去,把我们企业好的项目、好的产品,利用资源推荐到英国。

整个园区的愿景是入园企业超过500家,年产值200亿元,贡献值2亿元,引进高端人才超过1.5万人。

携手中集,创造下一个世界冠军,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陈平总经理的分享,中集智谷在这样一个湾区大时代中,为大家呈现了他们对于时局的把握。

时代是属于每个人每个行业的,对于产业地产而言,搭建一个服务平台,链接政府、园区、企业,为园区内企业发展提供借鉴,率先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增创国际竞争新优势方面大胆探索,突破企业发展升级的瓶颈,突破对外开放的局限,从而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实现优化发展、转型发展。于是“粤港澳产业地产联盟”应运而生,下面让我们进入到粤港澳产业地产联盟成立仪式有请:

深圳市中集产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执行总经理 张一平先生;

凤岗天安数码城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余安定先生;

深圳华强新城市投资集团副总裁 练斌先生;

光大产业集团副总裁 林建强先生;

碧桂园莞深产城研发总经理 熊继忠先生;

深圳市云加新产业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瑞桥先生。

深圳市企业联合会、深圳市企业家协会秘书长 康永魁先生。

我们倒计时5、4、3、2、1,启动!

接下来进行颁奖授牌仪式。

主持人:接下来进行颁奖授牌仪式,有请:

深圳市政府原副市长、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哈工大(深圳)经管学院教授 唐杰先生;

深圳市政协原副主席、深圳市企业联合会、深圳市企业家协会常务会长 程科伟先生;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产业规划部部长、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 王福强博士;

深圳市企业联合会、深圳市企业家协会 执行会长 于剑女士;深圳市政府原副市长、唐杰先生。

有请上台授牌!

主持人:让我们共同见证这个时刻!各位朋友、各位嘉宾,湾区号角声声高,五洲真看粤港澳,产业引擎轰鸣起,直跨云帆弄大潮,看中国、看世界,不管云水变换,中国正前方,冲击正好!

今天的峰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免责声明:凡来源非搜狐焦点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网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本网站。

最新楼盘

珺筑水岸

珺筑水岸

16000元/㎡

南沙

查看详情
花样年家天下

花样年家天下

价格待定

大鹏新区

查看详情
万丰海岸城

万丰海岸城

55000元/㎡

宝安

查看详情
房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