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
深圳搜狐焦点网 > 深圳新房 > 新闻中心

直播:2017年首届中德合作创新粤港澳湾区城市论坛

2017-11-21 08:41:02 来源: 搜狐焦点网

2017年11月21日,由德国中德工业4.0联盟、中集智谷、东莞市电子信息产业协会等主办的2017年首届中德合作创新粤港澳湾区城市论坛(东莞分论坛),将在东莞市松山湖中集智谷9号楼举办。

【活动主题】2017年首届中德合作创新粤港澳湾区城市论坛 东莞分论坛 中德合作信息化升级改造

【活动时间】2017年11月21日(星期二)9:00-18:30

【活动地点】东莞市松山湖中集智谷9号楼

【指导单位】东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东莞市科学技术局、松山湖(生态园)管委会 

【主办单位】德国中德工业4.0联盟、中集智谷、中集云创、现代商业发展研究中心、东莞市莞深产业合作促进会、东莞市电子信息产业协会

【活动流程】

一、行政议程:

1、09:00-9:15  嘉宾签到入场

2、09:15-9:25  会议开场及嘉宾介绍

二、领导致辞

1、09:25-09:30  中集集团总裁助理秦钢先生 致辞

2、09:30-09:35  松山湖(生态园)管委会委员/产业发展局局长黄德洪先生 致辞

三、中德合作签约仪式及授牌

1、09:35-09:37  主持人介绍中德工业4.0联盟&中集智谷战略合作背景及意义

2、09:37-09:40  观看中集智谷宣传片(两分钟)

3、09:40-09:50  中德先进制造解决方案创新中心签约仪式

4、09:50-09:55 中德先进制造解决方案创新中心启动仪式(LED电子显示启动画面,落版在二维码,支持人介绍及邀请客户扫码关注)

5、全体人员合影

四、中德合作创新主题演讲

1、09:55-10:15 《德国工业4.0的成功与未来前景》

——德国联邦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协会执委会副主席、中德工业4.0联盟执委会副主席米歇尔·舒曼先生

2、10:15-10:35 《德国工业4.0对接中国制造2025》

——德国中德工业4.0联盟执委会副主席 罗家福博士

3、10:35-10:55《德国工业4.0助推中德高科技项目合作和产业创新》

——德国中德工业4.0联盟执委会主席、德国GIC中德创新中心总经理 周向前博士

4、10:55-11:15《工业4.0与德国投资并购》

——中车集团时代投资公司投资顾问、原德国西门子集团技术专家 吴健博士

5、11:15-11:35《粤港澳湾区之中德合作创新机遇》

——中德工业4.0联盟执委会副主席、现代商业发展研究中心院长 王大伟女士

五、东莞中德合作的标杆企业演讲

1、11:35-11:50 中集&Ziegle并购及整合项目合作分享——中集天达控股(深圳)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郑祖华先生

2、11:50-12:05 东莞制造2025与中集智谷战略——中集智谷总经理陈平先生

3、12:05-12:20 东莞中德案例分享: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Itelligence殷智总经理蒋健

搜狐焦点网记者将在现场直播,刷新可见较新内容!

活动现场

五、东莞中德合作的标杆企业演讲

1、11:35-11:50 中集&Ziegle并购及整合项目合作分享——中集天达控股(深圳)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郑祖华先生

主持人:中集集团在国际合作投资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实际的合作案例,下面有请中集天达控股(深圳)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郑祖华先生分享,有请。

《中集  Ziegle并给及整合项目合作分享》

郑祖华:

刚才吴健博士讲了并购的完整的概念,下面我就结合自己亲身的案例跟大家做一些分享。

先讲起因:

大家都知道中集下面有一个做机场设备的公司,在全中国、全世界出行的时候,如果坐飞机,在中国90%以上的登记桥是我们做的,全世界有40%的市场占有率,是中集的世界冠军产品。

这样一个产业的容量非常有限,所以尽管他做得很不错,可是还是很难做到规模的增长。所以后来在2010年的时候,空港如何发展的时候,就制定了一个战略,这个战略主要是依赖于机场设备覆盖,并向城市主要车辆和物流自动化的方向发展。以相同的客户,或者是相同技术背景的两个方向去延展我们的业务。在这样的战略报告制定出来之后,刚好2012年10月份接到了集团内部转来了一个信息,德国的做消防车的公司要出售,他是第二次转到我们集团。2011年已经转了,但是当时集团内部没有找到合适的承接,我这个战略报告完成以后,就正好符合城市车辆的战略契合。

2013年2季度就派了团队和他们接触、考察。因为当时他不是破产,而是由破产管理人在接管,所以我们和破产管理人进行了很正式的考察交流。之后成立项目组,经历了大概6个多月的时间,在11月7日和他们签定了收购协议。

因为当时正在跟新加坡的德里公司做反向收购,是一个上市公司,所以我们的收购主体就是以集团进行,而不是以自己的空港。

12月3日进行交割。

这个Ziegler公司有一百多年历史,在德国、欧洲、印尼都有子公司。右上角的照片,有前排的中集集团的秦钢总一起来完成这个项目。

大体的时间节点就不多说了,在大半年的时间里,时间非常紧张。因为这个公司的组织架构以及覆盖还是比较广泛的。重点是讲讲后面的整合。

为了做好整合,之前我的前任董事长就一直在跟我们提醒一件事情,要做扩张,现有的企业核心管理成员较好有三波人员。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做了一些储备,从并购开始就想这个企业要怎么管。在跟中国很多企业收购国外企业不同,我们是直接派出了总经理,尽管他是德国的企业。今天讲德国的工业4.0,德国先进,但是这个企业我们是派出了总经理的。

这个总经理原来是我的副手,他是做销售出身,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都管,在2011年的年底,就在北京收购了一个公司,这个公司的产品,就是如果飞机停了远机位可能要用一个摆渡车,栾先生在继续管市场的同时也去这个公司做总经理。做了总经理之后对公司业务会有全面的了解。2011年任总经理,因为管市场销售,沟通能力,管国际销售,语言能力,以及总经理之后的全面管理能力,经过两年的发展,正好2013年年底就派上了用场。另外也派了财务部的副经理过去,他的主要职能是帮助总经理在那里协助财务管理,特别是寻求大股东资金的支持。因为一个企业要运行,一定是需要资金的,特别是经营不是很好的企业。但是资金过去之后能不能发挥效益,是要经过比较严格管理的。所以这个是在中国企业并购国外的企业,特别是发达国家的企业里面,派出较高管理层,是很少的案例,而且是成功的案例。

西蒙博士写了一本书叫《隐形的冠军》,近期和商业部的研究中心写德国的一个案例,就把我们的案例写再了里面,而且是评为较先进的案例,这是非常成功的案例。

现在是说派出总经理,可是在收购的最后阶段,就为这个总经理的派驻人选,也是经过了非常艰难的谈判沟通。无论是对方的财务顾问还是破产管理人,他们都认为我们没有能力派出一个管理人去管理一个一百多年的企业,他们给我们推荐了很多方案,去全球招聘,由破产管理人继续托管等等,最后我们还是想办法力排众议,因为我们是大股东,我们也跟他讲了很多让他信服的事情,对后他才同意。因为我们在收购企业的时候,这个企业四名较高长官,本来有五名较高长官,有一名破产管理人,有一名总经理,有四名副总在那里,我们把他的总经理换掉,继续留任他的四位副总,答应先留下他们作为谈判条件,所以他接受了我们的安排。

这个企业是2013年的时候亏损800多万欧元,破产的影响,客户极端不信任,市场地位一走低。在管理企业的时候,员工大幅度的裁减,而且待遇也很低,给员工只发80%的工资。我们接手的时候是很困难的时期,要破产了肯定各方面都是不同的。尤其是家族管理,当我们接触企业之后,发现其实我们说的富二代、三代、四代,全世界都很相同。中国可能富二代就有这种毛病,他们是到富四代的时候出了问题。

他是个工厂,跟下面的企业之间没有集团化的管理,下面的企业更像他的一个只需要核心器材的厂家,我卖一些核心器材给你,剩下的就不管你了。所以他们之间内部是没有协同的。竞争对手很强,马基路斯等等都是世界巨头,感觉他们跟我们中集以及空港的管理要求有很大差距。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其实我们有很好的管理体系,有很正规的、很有效的管理体系,是比很多他们这些国家要做得好的,而且对他们最后是有帮助的。

我们做的事情:

排名前列是平稳过渡,文化传承。

刚才吴博士也讲到了文化。排名前列步是派总经理之后,这是我们跟他们全体员工做的交流会,交接的那一天,全体员工都来参与,告诉他们,我们不会裁人,我们会保住这个基地。我们是要在这里做增量,也要在其他地方做增量,我们是要使这个业务变得更壮大,而不是完成转移,这样就使他们很兴奋。因为那天市长也来了,工会主席也在。

收购完成之后还保留了原来的企业名字,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给他们建了一个博物馆,因为有些空余的地方清出来,把公司126年的历史,全部按顺序攒在一起,做了很多展板,介绍,恢复他们自己的荣誉。第四代做得很差了,但是外国的股东来了再把他的历史恢复起来。

接下来是空港的董事长带队去走访了德国的一些主要客户,包括军队、大的机场等等,给他们讲我们的理念,说我们要一起共同发展。排名前列是恢复客户信心,第二是交流后续的计划,在德国媒体上做报道,打消了政府以及行业、客户的种种猜疑和谣言。

接下来是请公司员工,以及行业人士参加一周的博览会,叫做“新视野”,来自世界各地的客户,近4千人在这个厂区的小镇,那个地方多少年都很难有这么大型的企业聚会,因此影响是非常好的,使这个行业,以及员工和员工家属都形成了非常紧密的联系。真正让他们理解了这个集团,因为我们也邀请了他子公司的核心员工过来。而且每个子公司都在这里设一个展台,既独立又形成整体。

2015年有一个汉诺威的消防展,这是我们的展出,做得非常有影响力。参展的观众都被吸引到我们这里来。

通过内部和外部的交流、展示,整个市场形象就得到了迅速的恢复。

第二是内控先行,保驾护航。

我们马上派了审计团队过去做审计,从总公司到子公司全覆盖,把一些不规范的全部列出来,帮助企业组织提升。在整个过程中,解除了一些,比如说印尼公司的总经理,他有严重违职,我们直接给他解职。

第三是组织建设,干部培养,运行体系。

在我们接管的时候四名高管,到现在已经快四年时间,逐步的把破产管理人聘用的职业逐步的替代了三名,包括财务经理,又招聘了一些其他的采购总监,设计总监等等,把整个队伍进行了调整。调整以后也设立了不同的机制,除了这几个老总之外,也会把子公司的老总叫来参会,他们的身份有可能是轮职的核心管理成员,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他们积极参与到集团的管理决策,而且充满荣誉感。但是他们还没有获得永久的组委会的身份,他们还需要再努力,又有激励又有期待。

在德国开展了领导力的培训,我们集团在欧洲也有其他企业,联合起来办。不仅是对自己企业的领导人提升非常好,而且把不同的欧洲企业联合在一起,经过一次三天的培训,他们互相的熟悉、帮助,以及对整个集团的认同感是大幅提升。

培训里面,每个人都做出具体的提升计划,还要定期跟踪,培训要关系到个人发展,个人发展要和绩效形成紧密的关联。

第四是战略管理,预算控制。

我们收购的时候是1600万欧元,亏损800欧元,收购之后完全的扭亏为盈,2016年,今年基本上是可以定稿了,有很好的表现。

第五是优化内涵,厚积薄发。

收购了之后,他是先有销售,过去十年只卖了一台车。在收购之后的排名前列年,就拿了很多很多定单,现在整个全球的消防车在中国市场上,我们是排在排名前列名的,而且是遥遥先进。而且因为产业管制,自己一个企业拥有的证书全部是在自己企业的手上,不像有些企业是有一点点,而且在代理商的手上。

对内部开始进行了优化,对有些职能进行了调整,对这7个基地里面,有一些基地的效率比较低,可能对它的业务进行转型。比如说在汉堡的工厂,它的规模也不大,所以就会转移他做售后服务为主。又强化哪些工厂,比如说金根的效率不是很高,就从空中巴士公司引进了一个工程总监,通过引进流水设备的生产,使金根的效率就提升得比以前还要高。这样就会使整体效益大幅改善。

加强服务,服务提升以后,把服务从这个厂区搬到了另外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原来是他们家族的,我们又用回来了,名字一样,但是股东已经不一样了,使得整个制造和服务齐头并举。在中国昆山有一个服务基地。

过去和现在的生产方式完全不同,现在有流水线的生产模式,虽然量不像汽车或者是小轿车那么大量,可是效率比之前提升了70%、80%,原来用五个工的现在只要一个工,效率非常的高。

当然也强化集团化的管理,现在在全球区域,整个组织要形成一个优势的覆盖,哪一个区域有哪个管理得更好,但是要统一管理,报价也是要统一,避免有些地方发不出来,或者是再形成竞争。

当然还要注重新产品的研发,确保未来有更好的可持续的增长。

为了使业务的保证更好,就参股了意大利的一个公司,他主要是做举高市场的,我们虽然是参股,但是我们派出了2名优秀的管理人员去做董事,帮助意大利企业再提升管理效率。虽然我们只有很少的股份,但是我们对他有很大的帮助,既是他的客户,同时又帮助他提升管理的档次和效率。

标准化、模块化,就是从设计的角度使我们更大体系的提升效率。资金方面的优势更不要说,肯定是要全方位的帮助他提升,因为他过去的资金不行,有些是担保,有些是通过业务提升,通过德国的体系或者是中国银行在欧洲的分支机构,帮助他解决资金问题。还和中集的实业、采购体系进行更深度的融合。

成果摆在这里,2013年才1600多万,那时候大概是13亿左右,2014年就是17亿,一步步的成长。中国市场的销售,也是帮助整个齐格勒的整体提升,也会加强他们对我们这个大股东的高度认同,而且我们的库存定单现在也接近上亿欧元,这种增长势头还会继续保持下去。

德国的定单,总部定单从80%下降到50%,我们确实帮他做出增量。

刚才说的是财务指标,包括了中央一台的《新闻联播》,深圳卫视的《深商创海丝》,以及中央四台的《华人世界》,以及一些会议,我们秦总也参加过很多高层的论坛,把它作为案例进行宣讲。后续用齐格勒40%的股份换取了中国消防香港上市公司30%的股份,成为中国消防单一较大的股东。

政府一方面在审批的过程中给予支持,过后不仅是给予肯定和表扬,而且还对国际并购给予了财务上的支持。

有什么意义?

收购的成功给中集提升了竞争力和影响力,特别是空港板块,因为中集有大小板块,小板块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战战兢兢,但是我们做得很成功,当然也是小板块变得更健康、更稳健。

无论是集团还是团队,无论是项目收购还是整合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提升。今天讲起来可能觉得很轻松,但是做的过程中都是战战兢兢,因为刚刚收购齐格勒之后,我派到新加坡做上市公司的CEO,每天都是在双方合适的时间要同差不多2小时的电话,写很多的信息交流。很多东西都不是很好决策,要动脑筋。

而且这个案例在中集集团也好,在社会上也好,是可以复制的。今天分享,也是希望对大家有借鉴。

刚才王女士也说了政府的支持当然是非常重要的,大家在收购的过程中也要善于利用政府的支持。

谢谢大家。

2、11:50-12:00 Temicon公司中国及亚太地区销售总经理Renewilde先生分享

主持人:下面有请Temicon公司中国及亚太地区销售总经理Renewilde先生分享。

Rene  Wilde:

大家好,我来自Temicon公司,我想介绍我们的公司以及我们做的一切最重要的任务。

我公司在2005年的时候成立,我们聚焦生产微纳米结构产品,现在已经有50位员工。公司在德国,总部集中在另外一个地方,在德国南部,今年也在深圳中国区建立了自己的分公司。现在发展的重点在于发展一些仿真的微纳米结构,随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微结构的再造。包括了一些复制的技术来进行工具机器的打磨。我们也能够生产一些机器的架件和元部件。

现在做的是尽量的发展以微纳米结构为基础的发展,有各种不同类型的微纳米的布局,包括薄膜、薄板,他们都可以用在不同的应用上。比如说一些架构性的产品,还有不同的新材料,微流体的架构,也会有其他的应用。包括能够用在仿生学上,还有多重排列的组合,包括这种触摸屏,能够用在智能手机或者是平板电脑上,包括一些指纹触摸的架构,比如说你们用的iphone,如果你摸一下这个显示屏,你就能够看到他会有反映,这就是触摸技术,也是基于微纳米的编码以及架构所延伸排列而成。

微纳米的架构,包括一些清水性和微结构,这些微结构的精细度都非常的高,并且能够确保这些防水性的结构能够不让有水进行渗透,或者是对他产生影响。

现在我们生产的产品主要是一些玻璃板,还有波离薄膜,都是微架构为主,也有微纳米架构,同时也进行金属薄膜以及微架构的薄板。

最重要的一些产品,包括一些触摸屏的显示,在这里有一些衍射以及反射的技术涉及其中,能够更好的进行光线的安排。

包括了一些光学组件,可以应用在移动手机以及智能手机上,包括了里面的光照以及亮度管理,这也广泛的用在移动手机的摄象头中。关于发光应用的解决方案,你能够看到有照明管理,还有一些灯光工程的管理,这是德国非常重要的一个应用,包括了聚合体以及架构玻璃,这能够帮助我们进行光线的偶合,能够应用在大型的楼宇、办公室以及家居。

这就是里面的工作原理,我们能够跟光照在背部进行偶合,再平均平滑处理,进行前端表面的衍射,接下来LED的显示将会在底部进行偶合,再进行光线的切割,能够控制表面呈现光亮度的控制,这是3D的衍射结果。

我们是怎么颜值出这些技术和应用的?

首先是滚对滚,以及滚对板的纳米压印。包括一些薄膜到薄膜的微纳米架构的印刻,直接在玻璃面进行表里的触面 ,还有涂层以及对于玻璃架构的微纳米处理,这就是我们所使用的这台独特的晶元级的光学部件。已经有了非常好的终端处理,包括薄膜,在未来我们会有一个无限扩展升级的叠加。

这里也展现了另外一个创新,这个创新能够跟金人的生产,包括了200微米的金人生产,以后将可以以更加物美价廉的方式生产出一微米的产品,这就是我的介绍,谢谢大家。

主持人:再一次感谢各位嘉宾的精采分享,上午的会议就到此结束,下午的会议包括中德创新合作峰会以及代表企业的演讲,在下午两点正式开始。祝福各位嘉宾用餐愉快,下午两点再见。

四、中德合作创新主题演讲

1、09:55-10:15 《德国工业4.0的成功与未来前景》

——德国联邦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协会执委会副主席、中德工业4.0联盟执委会副主席米歇尔·舒曼先生

下面正式进入今天的演讲环节,有请德国联邦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协会执委会副主席,中德工业4.0联盟执委会副主席米歇尔.舒曼先生;

《德国工业4.0的成功与未来前景》

米歇尔.舒曼:

各位尊敬的领导,各位尊敬的东莞的领导,各位尊敬的中集的领导,非常高兴来到这里为大家发表演讲。

很高兴受到邀请给大家讲一讲德国工业4.0的发展,来讲一讲这个概念在过去几年所取得的成功,以及德国工业4.0的未来前景。

首先讲一讲德国工业4.0取得成功的原因。接下来说一说目前已经取得的成就,接着说一说在德国碰到的挑战和未来前景,最后讲讲应对的策略,看看如何能够从中德合作之间获得利益,如何从4.0联盟中获得利益。

工业4.0也是德国高科技战略中的一部分,当我说到工业4.0的时候,我说的是政治概念,也是高科技行业领域的决策。可能大家都知道工业4.0是什么意思,它是德国政府为促进制造业的数字化发展而提出的高科技战略方针。它的目标是智能工厂,它的特点是高度适应性、资源优化、人机合作、业务和价值实现过程中顾客和商业伙伴的整合。

同时技术也很好的作为一个基石,能够更好的融汇在整个工业系统中,包括物联网。当我们在排名前列次酝酿公司概念的时候,当时还只是属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大家都知道德国是在汉诺威2011年的时候,在那里举办了巨大的展会。当时在德国的一些公司,比如说博世、SAP总裁参加了那次教授,在2013年,两年之后公司的概念就逐渐融汇到了德国的国家战略中。所以从那时候到德国的现在公司的发展,我们已经逐步的升级这一系列的工业革命。

在让整体都充分意识到公司的概念和内涵之后,欧洲对于公司的概念,把他作为一个经济增长的引擎。那时候我们经历了蒸汽革命、电动化的革命,随后又经历了自动化以及信息化生产的量化,以及智能化的变革。这一系列都是过去的工业浪潮给我们带来的。

公司的概念为什么如此的成功?在德国受到这么多人的欢迎,其实是一个跨工业的高科技的企业,所以德国政府首次进行了国家高新战略的制定,希望能够调动跨部门的资源,更好的促进研发和创新,能够让德国的竞争地位在全球的市场上都遥遥先进。可以通过更好的劳动力资源的整合以及高新技术的融合来做到这一点。因此,德国的不同部位,不同企业,产学研都加入其中,构建一个整体的生态圈。德国联邦政府也高度参与了工业4.0联盟以及一些相关的技术标准,工业行业的基准的制定,基于公司的概念,建立一个整合的平台,更好的推动这个创意,并且在一系列的活动和纲领中都发挥至关重要的协调和掌舵作用。这一切也催生了更多的项目。

这个图表中想和各位介绍的是,德国国家工业4.0的平台,就像是一个一体化的、一站式的资源整合平台,在那里应有尽有,无所不在。你可以在那里看到不同行业应用公司的较新进展,也可以领会到不同行业的资源。而互联网的作用和威力也体现在这里。你可以在这里同时看到德文和英文版,德国的公司组织在北京也有办公室,不断的把这些网站更新的语言进行中文翻译,所以各位就可以更好的及时了解网站的更新和动态了。

现在已经取得了什么成就呢?

从2011年酝酿到现在2017年,从汉诺威的展览,作为一个初创的事物,现在发展到了哪一个阶段呢?公司能够创造真正的价值,首先有公司的解决方案,各种理念,各种创新的纬度,也孕育了一些新的市场。在这些市场中,不仅建立了德国的各个行业,也更好的便利了德国出口。德国的企业家都从公司里面受到了很大的裨益。今年实现了营业额达到了5.9万亿欧元。当然中国对的德国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实现公司战略与国家之间的联合。

德国大部分的工业企业已经认真对待公司,并且把它体现在不同的行业附加值里,提高行业运营的效率。对于德国大多数的公司,他们认为公司是一个值得花大力气去对待的概念,因此加大了工业的升级。并且能够通过公司的执行,提升了营业额的4%。

在公司的应用中,现在已经很好的展现在了295个项目,包括不同的概念和不同的项目解决方案的催生。可能大家觉得295个项目也不会多大,但是德国并不像中国那样,它的国土面积并没有中国这么大,这295个项目已经融汇了德国足迹覆盖面最广,以及代表了较高精尖的项目,大家可以在网站阅读一些英文的材料。

再看一下这些项目的不同行业分布,从公司遍布的不同行业来说,当然信息和通信行业是受益较大的,接下来是工程、汽车、汽车零部件的供应、整车的制造、电子元部件行业等等,他们都加到了对公司的执行。

再来看一下未来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以及前景。

中国是一个敏捷、快速的学习者,中国在公司的应用中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我觉得现在在德国面临的挑战,就是能够让德国在公司里面也能够保持他自己的竞争力和合作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经济部长曾经在一个声明中,他参加德国柏林数字化峰会的演讲,她讲到德国联邦政府将会进一步加强公司的执行,并且在公司的执行中会保持全球老大的地位。

因此德国政府是任重而道远,需要加大力度进行十个纬度的项目的执行。

这是实施工业4.0未来的路线图。这10个重要的支柱战略非常的重要,从某个季度来说,我觉得他们对于中国也是可以借鉴的,因为我们都面临同样的挑战。这十个支柱战略中,排名前列个包括我们需要创造新的工业4.0的转型网络,提供给中小企业。因为大家可能知道,对于家族企业或者是德国的一些家族企业,都是德国经济发展的基石,一些大的上市公司,他们可能都是从这些中小企业发展而来的。所以工业4.0对于中小企业,尤其是一些家族企业就尤为重要。也需要得到更多的工业4.0所催发的研发。

还有一些新技术的发展,以及整合,尤其是人工智能,还有虚拟现实。我们必须要加强国内和国际的基准化,加快研究和实际应用间的转化。并且关注工业解决方案的更好的数据安全性,在及时、有必要的时候改变法律框架,进一步推动教育和劳动力的资质准入和培训,增加公司测试的环境数量,增加德国公司的数量翻倍。并且在项目升级的同时,也能够加强国际合作与联盟。

当然实施工业4.0也会有这样那样的挑战,较大的挑战是让中型的企业能够加入到这一艘大船上来,共同享受公司带来的利益。我们可以从研发入手,大多数的企业家、大多数的中型企业,他们在一开始的时候非常关注研发投入太多了,这样花掉了很多钱,可能他们在进行工业制造升级的时候,觉得这个回报不是立竿见影的,所以需要德国的政界、商界,尽量的创造更好的激励、奖励方案、补贴,帮助这些公司实现转型,实现更快的升级换代。

最后总结一下我们怎么样能够更好的从工业4.0的德国专业,现在的技术和经验积累中获得更大的裨益?

首先德国和中国是工业4.0的较佳合作伙伴。

德国已经在公司的应用中取得了快速而长足的进步,遍布不同的行业,但是具体的市场应用,解决方案的普及,我们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比如说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等等这些国家,能够看到中国是德国4.0普及在欧洲之外非常重要的市场,但是对于德国的公司来说,我们不仅仅是要提高市场的准入,所以我们在进入中国的市场时,或者是中国企业进入德国市场需要更好的合作伙伴,需要更好的便利条件,需要更好的辅助建议和帮助。

我每次跟德国企业的代表在交流的时候,谈到为什么要跟中国合作,为什么要到中国投资,因为我们在过去亲自见证了中国在应用新型技术中的快速和敏捷性。正如我们看到中国高铁技术的应用,中国是一个先进的老大哥,但是在应用德国公司技术的时候,如果要更好的输出工业4.0的技术,必须在中国建立合资企业,必须通过合资的合作伙伴关系。

另外要找到很好的合作伙伴。

在德国,我们跟BWA、DCAI帮助中国企业监理公司的联系,基于这些接触更好的利用双方的优势。现在BWA已经有了130个常设成员,具有强大的关系网络,涵盖产学研不同的机构,所以能够很好的为中国、德国之间的交往搭建一个平台。另外同时也邀请了不同的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以及德国佛朗霍夫研究院,以及专业的中国工业4.0的工作组共同参与,可以出版一些期刊,展开培训,举办活动,同时我们也很好的受到了双方政府的资助,也受到了德国政、商界人士的支持。BWA一直能够基于他强调的关系和技术网络,能够很好的利用不同的省市之间的资源,并且能够基于德国强大的工业4.0的不同地域之间的网络,将项目在跨地区的运行的时候,都很好的推进,让他如期的顺利完工。

这是德国的前总统克里斯蒂安沃夫和德国的前总理诺塔尔,他是现在德国总理的前辈,也是重要的一位政治导师。这是工业4.0总部开会的时候的照片。这是商务部和外交部合作时的照片,我们非常重视高素质、高层次之间专家的交流,也希望通过人才互换,教育和培训加强中德两国之间的联系。

这就是我的介绍,请大家加入BWA,加入贸易委员会,非常感谢大家的聆听,你们可以通过微信扫码关注我们,我们有中国本地化的员工给大家提供支持,期待见到更多的新朋友,谢谢各位。

2、10:15-10:35 《德国工业4.0对接中国制造2025》

——德国中德工业4.0联盟执委会副主席 罗家福博士

主持人:下面有请德国中德工业4.0联盟执委会副主席罗家福博士。

《德国工业4.0对接中国制造2025》

罗家福:

各位领导,在座的各位朋友,大家好。很荣幸参加这次论坛,刚才在主持人开幕式的时候已经介绍了中德近年来的交流主题,那就是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对接。宣传片也介绍了工业4.0是一个革命风暴,这是我今天学到的较新的词汇,以后我的PPT也要改了。

这个论坛的知道目的或者是中德联盟和中集智谷最后要谈的事情就是要很具体,因为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已经进入到了实施的阶段。也就是说对接方案的实施。以后要干事情都是具体的,可能不是那么简单,而且有点枯燥了。但是在进入这个阶段之前我们想概述一下,究竟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这几年都干了什么?

按照德国人的观点,没有过去的未来,在走下一步之前想总结一下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究竟想发生什么事情?

很高兴今天有机会用简短的时间,简单但是全面的介绍这方面的话题。

要谈工业4.0的来源和基本概念,刚才舒曼先生已经谈了很多,我就简单带过。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目前的状态是什么?最后的目的是中国工业4.0现在的现状。因为大家都在谈工业4.0或者是2025,到底现状是怎么样的?解决方案又是怎么样?

这个图案是德国工业4.0委员会发布的图案,2011年一直到现在基本上都可以看到这个图片,过去和今后的工业革命阶段。这一阶段有很多的议论,就像昨天在深圳搞论坛,到底是革命还是什么?有很多争论。但是对于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在整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的定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所以我们做报告的时候经常会用这张图,但是并不是强调这是革命或者不是革命。

工业4.0是从德国开始的,刚开始只是作为一个项目而开始。但是这个项目到最后就变成了一种革命。刚开始也只是简单项目,从2011年开始,发展到了今天的现状。中国讨论工业4.0,也是从这个时间开始。

从2011年到现在已经有六七年的时间,关于工业4.0的讨论发生了很多变化,目前如果到欧洲、中国、美国、法国,不一定要谈工业4.0,但是肯定要谈数字化经济。

数字化挑战的意义,大家经常会看到工业4.0或者是2025谈这个表格,就是数字化的变化是来得很慢,但是一旦出现,就会加倍的增长。所以说可以看到很多例子,如果不小心,如果是之前的这一段没有跟紧,突变的过程就会跟不上去。举个例子,十几年来很多公司犯这种情况,刚开始没有干上去,最后就跟不上去了。所以国家强调必须要搞数字化,因为有这个历史背景,到底是不是这样?让我们拭目以待。

工业4.0、工业风暴、第四次工业革命等等。但是在德国是基于一个基本的概念,就是万物网,通过万物网产生的效益,也就是从量变到质变。可以看看工业4.0里面的技术成分,现在很多已经有了。但是还没有到量变到质变的点。估计在不久的未来会到达这个点,通过物联网、人联网、互联网,这里面的技术成分是很简单的基本概念,但是是量变到质变。有人说量变到质变也是一种革命。

谈工业4.0或者是智能制造的时候要谈到这个问题,数字化在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已经存在了,不管是基础建设还是生产服务、消费、工作等等各方面都有,就连无人驾驶汽车也是属于这个方面的。

根本的概念,工业4.0最基本的东西,最基本的还是智能制造。而基本的前提就是虚拟世界,人在生活、工作的每个方面都会有一个虚拟的世界在背后支持。不管是生产,生产的所有数据、生产的过程,都有一个虚拟的数据在后面,有人说是数据的影子。或者是生产服务,或者是社交媒体,数字的影子就是工业4.0或者是智能制造很根本的概念。

智能制造从最简单的产品开始,一个产品加上智能功能就是智能产品,加上传感器,或者是数据传达,或者是互联网,就可以上云。要么是纵向的,要么是横向的联系。也就是说革命的概念就是未来的世界,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都是互联网产生的风暴或者是革命效应。

举个例子,通过4.0的技术手段会带来商业模型的变化,在德国这几年讨论一个标兵,而且他们已经实现了,就是所谓的凯撒公司。这个公司以前是卖机器的,这个机器对很多顾客来说很贵,而且用的也不是很多。对他们的产量带来一定的影响。通过4.0的技术,就可以以后不卖机器了,只卖空气,或者是按照卖空气的量来结算。也就是说不卖产品,而是卖服务。这是智能制造、工业4.0谈到商业模型变化的时候一个典型的案例。

另外也是德国的一个案例,他之前卖机械装置,不卖装置,而是卖使用装置的时间。这个有很多工业4.0的技术手段在后面做支持,否则是实现不了的。所以有时候谈工业4.0能够带来产品上的提升,或者是商业模型的变化,就是基于这个后面的技术背景实现的。

工业4.0主要的技术包括了很多,我想这些是很熟悉的,就不赘述。

工业4.0在这几年,联盟和德国主要把工业4.0的研究单位,或者是主要的工业4.0的牵头者,如西门子,博世公司,或者是其他的大企业,目前要达到量变到质变,到革命的状态还有很多的障碍,有标准化的障碍。如果标准化不统一,是不可能实现大量的集成的。数据安全的解决也是问题,很多人担心,不知道要不要进入所谓的4.0时代。或者是很多技术方面还有问题,比如说网络上的问题,5G、6G如果解决,就会好很多。还有机器学习,人工智能,认知业务,是语言还是图象的识别,最近三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效果还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好,当然很有可能这方面的变化会很大。

4.0基本上就是这些结构,基础产品,加上智能产品,再到网络产品,网络产品之间的联系,大规模的联系,就会产生量变到质变。这就是2011年德国某公司对未来4.0的定义。

今年在德国汉诺威展览的定义,今后三年十大重大技术,这是他们的投资商介绍的,按照联盟和合作单位得到的经验,最主要的是3D打印机方面,现在已经从理论到实践,就像阿迪达斯五年之后,基本上在商店里面就可以打印鞋、卖鞋了,这已经是很普遍了。还有人工智能,语言和图象的识别,这方面会有很大的变化。其他东西在早几年就已经有了。

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工业4.0的概念,是中国炒起来的。在德国很多人还不知道工业4.0的时候,中国就已经知道了。

如果在网页上查一查中文的工业4.0或者是查德国的工业4.0,就会发现中国在4.0上的文章比德国还多,实际上也是这样。我们和中国单位接触的时候,发现很多东西他们抓得很紧,在德国还没有大规模了解4.0的时候,很多中国已经火爆起来了。对于中国联邦的很多人员来说,工业4.0的概念是从中国反馈过来的,而不是德国宣传过来再反馈到中国的,恰巧相反。

中国为什么搞4.0?这几年有很多讨论,主要的背景是中国的经济新常态,引起要升级的感觉。从这个时候开始,特别是政府方面就注重这个话题了。

开始组织推广这个话题,组织和参与的方式和德国差不多。中国的重要单位是中信部和科学院,德国是工业能源部和德国的科研教育部,下面有很多的学院、企业标兵、战略。中国国务院喜欢说互联网+,互联网+工业,德国是工业4.0再加上服务4.0。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国和德国就有不断的交流活动,在各个城市间,特别是民间,很难想象德国西门子有一个工业4.0的榜样公司,你要申请参观基本上要等一年,而且主要是中国人去参观,而且都是自己组织的,每个城市、每个大公司、每个学院都想知道。通过这些人,把工业4.0的概念从中国传到了德国,否则德国人还不太知道有这么热,就是通过这种交流的形式。

中国制造2025有一些大的方面,十个大的领域,五个大的工程,主流是什么东西,这些都是概念。但是也有具体的指标,和联盟合作的时候,比如说中国一些科学院的院士说的2025,告诉我们2025的指标从哪里来的,能不能实现,具体怎么实现,不是简单的一百多个院士工作了一年多,才得到了中国2025,这个指标以后是要跟踪的,并不是简单的随便说说的。

这张图概括中德2025合作方面的时刻表:

真正开始是2014年10月份,李克强到德国去访问,搞了中国合作纲要,有一百多个合作项目,包括大健康、包括4.0,从那个时候开始4.0就开始火爆。几个月之后就出了2025,当时差不多等了一年,国务院说要出来,等了很长时间才出来。

几个月以后中德就搞了4.0合作协议。也就是说大概是两三个月之后就搞了一个协议。在这个协议的基础上开展了很多官方中德合作的项目。比如说一年一度的中国智能制造双边会议,排名前列次召开是在德国柏林,2016年11月份。第二次是几个月之后在北京召开,这个会议是一年一度,德国4.0和中国2025官方最样板的交流。在这个层面上,也就是所谓的政府层面。在企业和业务单位是每天都有交流的,我们联盟就接待了很多这方面的交流团。

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区别:

中国的制造业大而不强,也不均匀。象征性的说中国工业2.0、工业3.0,而德国相对来说比较均匀,工业3.0到工业4.0,这也是合作方面要考虑的特点。

这是工业4.0和2025合作的大概描述:

中国4.0的现状是什么?

舒曼说了政府的层面,现在我从工作的层面上看看工业4.0的现状。

从几个方面来描述:排名前列个方面是德国有一个很有权威的汉诺威工业展览会,基本上是成果展览会,在这个展览会上,工业4.0是六年来每次有NO.1的主题。现状的描写,是有很多的解决方案。当时开展览会他们说是500个解决方案,但是这500个解决方案是不是适合每个人,大家还要看,也要仔细分析。这个方案和很多方面,一个是数字工厂方面,因为这也是智能制造的主题,还有工业自动化方面,还有工业4.0的具体应用方面,这是现状的一个描写。

另外一个描写,德国4.0平台有很多的使用案例,包括各方面,比如说产品生命周期方面的应用,或者是一般的生产制造管理的应用,或者是增材技术,3D打印方面的技术应用,更多的是软件方面的应用,比如说SAP  HANA。这200多个案例是怎么来的呢?并不是说他们就肯定是4.0的标本,而是这些公司去申请,他说我们的业务、流程、技术已经是4.0了,他就去申请。他们就承认,然后就上去了。希望大家认真对待这些使用案例。

更关键的是德国的机械设备制造联合会,也是德国4.0  NO.1 ,他们每年出4.0解决方案的例子。比如说2016年出了大概50个解决方案,也是在各方面,比如说生产、商业模式上的一些新的创新,或者是IT安全、法律方面的创新,或者是人员工作靠4.0来支撑的创新。大概有一些方案在里面。但是有了这些方案可能是自己公司的,是不是卖给你,还要具体考虑。

这是德国4.0状态的描写之一。

中国方面跟德国工作的形式很相象,工信部在后面,他们从今年10月份开始出了一个所谓的解决方案供应商的推介目录,目前有49个工信部公开发表的解决方案供应商。中间几个供应商,我们和联盟是有互动的,比如说第14号,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2015年就和他们有联系。他们现在在他们手下的公司里面搞了一个智能制造样板,这也是中国很少的样板之一。或者是25号德国一家公司,里面的一名博士也是我们联盟的主要成员。或者是18号和海尔集团做了供应链方面的4.0支撑的报告,里面有很多的互动。

中国和德国之间很是相象的,出来的东西结构也很类似。

4.0较新方向的报告是今年11月份在柏林开的工业首脑会议,这个会议上就谈到了工业4.0主要的题目。这六七年来谈的题目很多。今年一个是网络攻击,一个是未来人机关系带来的挑战。

现在德国已经不谈工业革命了,都是谈得很具体,因为这已经不是光说,而是要干的时候了。大家不谈革命,但是要谈增加效率,改善工作环境,这是搞工业4.0或者是搞工业2025的主要目的,或者是实现加快产品样本,达到实现加快创新周期,加快产品上市的时间。或者是新模式,现在谈4.0已经是很具体了,不要谈很多大方面的东西。

工业4.0已经越来越具体,不要谈革命不革命了,主要是谈数字化经济、互联网、先进生产方式,这三个基本上就可以概括,所有的话题都是围绕这三个部分在进行。

德国在4.0方面还做了一些理论基础工作,比如说4.0参考构架,有一本很厚的书,在4.0的各方面都有一些具体的东西。如果要跟他交谈,他就问你,你到底谈的是哪一部分,否则的话,人不一样,公司不一样,谈的东西也不一样。

在这个基础上,他们也和中国一样,在有各种4.0或者是加强4.0实现的具体措施。

比如说从2016年开始的中小企业实现或者是进入4.0阶段的手段,中小企业和德国是一样的,现在他们是处于观看状态,在德国2016年就搞了中小企业的活动,免费给中小企业有项目的推介,或者是帮助他们搞项目,这也是他们目前正在干的事情。

另外搞了一个调查,德国的企业对工业4.0的希望就是这三部分,增加效率,加速创新数字,如果有可能搞新的商业模型。

IT安全,目前公司是非常重视的。

如企业内部改进或者是升级,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企业内,一个是企业外。企业外一般是谈优化的问题,企业外有时候会谈转型的问题。这也是一个调查报告。

联盟和很多德国企业接触,得到了他们的看法,或者是他们的经验。如果只是引进技术,并不一定特别意味着升级。4.0并不是意味着升级,只是排名前列步。技术的可行性并不总是实用的。换句话说,真正要达到升级,是必须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精益制造,再加上4.0的颠覆性的技术,二者加起来才能真正达到升级的作用。这是中德4.0联盟在跟会员谈的时候必须要说的,不是一个技术问题,技术也是问题,但不光是技术问题。

比如说供应链方面有很多可以应用工业4.0技术的东西,同时也有精益制造的东西在里面。

如果要搞数字升级,必须要有整体的设计,光是技术说技术,把技术装上去,开关一开,这个是很难成功的,在德国是不能想象的。要真正搞升级,还要考虑很多方面。所以如果要介绍一个制造商,他们的解决方案必须要考虑,除了技术还有各方面,前后都要考虑。

中德工业4.0联盟解决方案就是在这个大的范围内,我们想做的事情,我们的使命是帮助你们转型升级,迈出排名前列步。我们寻找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除此之外还有各个方面。我们可以组织对接会,也可以项目支持,甚至如果有需要,也可以有项目的执行。这就是中德工业4.0对德国和中国合作方面,我们想做的事情。

谢谢大家。

3、10:35-10:55《德国工业4.0助推中德高科技项目合作和产业创新》

——德国中德工业4.0联盟执委会主席、德国GIC中德创新中心总经理 周向前博士

主持人:感谢罗博士详细分享。下面有请中德工业4.0联盟组委会的主席周向前博士。有请。

《德国工业4.0助推中德高科技项目合作和产业创新》

周向前: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大家好。

非常高兴能够到东莞来,之前我已经来过几次,但是这一次异常的兴奋,因为我们的合作,中德工业4.0联盟和东莞、和中集的合作进入了真正的实质性的阶段。所以通过认识到目前的真正合作,非常高兴,也感谢中集。

东莞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中集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国企和集团。这两个因素,再加上德国的大背景,和中德合作的力度,相信这三者的结合,也是在这里合作的希望所在。

前面舒曼先生、罗博士都对工业4.0的概况和工业4.0的例子,以及要转型升级的方向做了非常好的讲述。我希望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谈合作、谈创新。工业4.0的概念不是紧箍咒,而是要实现最终合作、最终GDP和产业发展的手段。因此就要回归如何通过工业4.0,通过大环境来实现创新,实现企业的升级。

中德合作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在于两个国家都是世界巨大的经济体,在这个巨大的经济体中相互合作,具有很多的可能性。中国也不仅仅是需求技术的国家,也是一个可以提供技术的国家。二者之间的互惠互利的内容就比以前要多得多。德国的GDP排行,2016年是3万多亿,中国已经是11万亿美元,我们要看到这种结合的潜力。

东莞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以制造业为主要产业的城市,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首先要面对企业的问题。作为联盟,首先是把问题列出来跟大家做交流,看看到底是针对什么样的问题,只有找到了问题,才能提供解决方案。一方面有很多的解决方案,这也是由于德国和中德合作的大环境,另一方面这些问题要解决好,也要根据具体的企业来进行,所以我特别要强调这一点。去年,前年已经开过很多的论坛,也和很多的城市对接,对接的效果如何,需要自我批评,也是对城市的提醒。也就是说效果还是很一般,或者是认知还不够理想。怎么样做好对接的效果,真正做到企业的转型升级,也是我这边的呼吁。

刚刚已经揭牌中国先进制造解决方案的创新中心,这是中德工业4.0和中集集团一起合作成立的中心,这个中心肯定是要做事儿的,能做什么事情,具体怎么落地,还是大家要具体和讨论的问题。我这个报告中想引出这个问题,我们需求,需求在哪儿?劳动力成本在不断提高,劳动力的效率要不断提高,技术的先进性,在竞争中要加强竞争力,这些都是很多企业面临的严峻的问题。因为他们的利润率在下降,而且要进行投入,投入中又不知道产出到底有多高,是没有人保险的。这些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让我举一些例子,来看看如何他山之石来攻玉。

介绍一下联盟,在工业4.0提出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发起提出了这个联盟,也是因为大家都在不同的岗位,在德国也形成了自己一定的资源和能力,最后扩展。这个扩展的过程,就得到了德国前副总理和外长的支持,也得到了中国外交协会的名誉会长的支持,也是中国驻德国的前大使。在章程形成的过程中,菲舍尔先生专门指导了4次。形成的大背景就是因为德国和中国的企业、资源有这种需求,需要对接。

排名前列个是中德工业4.0联盟是一个典型的,在德国注册的协会,既然是协会,就有协会的功能,很重要的功能是联合德国和中国的政府、协会,尤其是跟联邦经济促进会的合作,展开会员间的合作,协会的会员间的协调,双方的资源,这种合作我定义为横向的合作,就是会员与会员之间,通过论坛,通过交流的横向合作。在两国之间的横向合作是非常需要的。这个横向合作其中有一块,德国中德工业4.0联盟和德国联邦经济促进会的联合会员式的合作。为什么要进行联合会员式的合作?一方面是因为BWA在德国有很多的会员,当然我们在德国也有不少的会员,但是这个加起来肯定是强强联合。另一方面,我们的特点不太一样,从联盟角度来说,我们不仅要做横向的会员之间的合作,很重要的是要把横向的会员之间的合作纵向的落地成项目,因为纵向的落地项目才是城市最希望的,中国的城市和企业最希望的。这个具体项目的落地,就像一个桥梁,才能真正从德国过渡到中国,中国和德国合作。所以我们和德国协会的合作,包括VDMA等等,我们形成了联合会员的机制。尤其是对于一些关键的会员,我认为这是资源与资源的整合,而且有别于一般的协会,也有别于一般的项目落地,所以我们希望做横向和纵向的组合,纵向的组合是我们很重要的特点。

从协会本身来说,不仅仅是需要会员式的合作,还要有专业化的分工。现在已经列了一些专业化的分工,这些专业委员会都是各领域的领军人物进行的。包括先进制造解决方案专业委员会、投资与并购专业委员会、医疗大健康专业委员会,微纳制造专业委员会、文化与发展专业委员会。通过这些委员会,把专家和高端资源进行了整合,文化与发展专业委员会要整合联合国的资源,整合智慧城市和城市发展的资源,因为城市发展离不开文化,也离不开特色小镇,包括特色小镇表现出来也是文化特色。工业4.0最终的概念还是合作与创新。

通过会员的机制相互之间互通有无,加入联盟的朋友圈。这个朋友圈是比较大的,包括包容其他的德国协会,紧密的和其他德国协会合作,同时在得到联盟支持方面,最终对于会员来说,最重要的除了相互学习内容之外,很重要的是要有项目的合作。

联盟本身就要聚集很多的解决方案和项目。

排名前列块是横向的。要组织会议、谈论,形成朋友圈。

第二块是去德国考察,直接和德国一流的4.0的企业进行交流。当然也要在德国的主流媒体,德国的报刊上进行沟通。

具体做什么?

排名前列要把中国和德国的先进制造解决方案跟中国企业的转型升级进行对接,有一大堆的对接方案,政府协会组织和支持很重要,开完论坛以后好象有各种展板做对接,但是至少以前这个对接效果不是太好。我们既要做面子也要做里子,不是太好的原因是我们没有对真正的企业进行前期的调查准备,这一次一定要从实的角度做,前期把问题、需求理清楚,再搞论坛,这样会效果更好。

第二个,不仅仅局限在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把大家需求的高科技的项目和技术,也要通过详细的对接跟企业合作。

举个例子,这里有解决方案和项目的手册,就有上百个项目,怎么对接呢?大家都要有兴趣,有问题,然后一起落地。所以我们专门有这种册子,一起考虑,一起研究。

中德企业合作能够覆盖的领域也很多,从汽车的,纳米的,新材料的,激光的,这些都可以。包括环保技术,轨道交通,精密机械。

为什么要做创新中心?排名前列个我们要重新定义,一方面是德国的城市、政府、高校、企业、网络协会和中国相关的政府、高校、企业、网络协会,中间沟通的桥梁要重新定义。如果定义得好,组织得好,策划得好是1+1大于2,所以首先是规则和制度上的创新,怎么做商务模式上的创新。围绕着这个,也要把内容放到我们现在要做的创新中心来。

德国和中国的合作特点也要考虑,过去15年前,德国的企业过来是既带技术、产品,又带资金,搞合资企业,最后又要有客户,这种情况现在仍然也有,这是招商引资中最简单的一种方式,但是这种方式会越来越少,几乎很难。各城市的竞争也很激烈。现在出现一种新的模式,你来了技术和产品,我这边有投资,我这边有市场,我对市场比较了解,一起合作。现在这种模式是值得考虑的,相互合作的模式也不同。

下面的照片是我以前和德国企业一起建立的公司,汽车配件、高铁、电梯方面都做得不错了,这些是一些例子,前面一种模式是可以实施的,后面一种模式上来以后,更加进一步的促进了合作。

要核心的核心考虑,我们要做一个机制,不仅仅是引进一个企业落地,还要让企业有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在哪里?你就要提供更多的东西。一般的情况下,你说这边有一个园区,有房子,你来租,给你便宜一点,或者是减一点税,这些是没什么意义的。这些是大家都有的东西,就没有竞争力,也没有差异化。差异化在哪里?应该是中德合作的核心中间,也就是产学研的项目合作。比如说佛朗霍夫激光研究所,要把大学、研发和市场结合好。

讲到产学研作为核心,作为平台,就说两个例子。

排名前列个是深圳微纳制造创新中心,有什么好处?我们要在这里有引领的作用,形成这样的平台,企业过来的时候就有很多的支持,包括他需要的技术、人才、策划、模式上的支持,我们都可以通过这个落地。从核心的角度上来说,首先是一个创新中心,然后才是孵化和落地,最后是面对市场。这个圈要怎么做好,在东莞怎么做好,我们可以一起探讨。

对于深圳的这个例子,可以实现的是什么?在国际引领的具有市场化雏形的重大研发项目和产品雏形,这是我们可以建立的。包括单离子技术、单纳米片新,又有马上落地生产的企业的产品,下一代的显示器,下一代的3D的摄象头,这些都是明年年底会推出的,我们现在通过企业落地。我们的创新中心不仅仅是一般大学研发的意义,我们首先要面对市场进行企业的落地,为了帮助他企业落地,我们走到他的前期。

另外一个离子是干细胞研究所,在建立干细胞研究所的同时,基本上是在两个月之内就在皮肤上抠一小块皮肤,做出你的心脏细胞,中间通过一个干细胞的中间钛,做出你的心脏细胞,并且实现心跳,两个月之内就已经做出来了。要做德国原创的内容到中国的排名前列步落地,紧接着再进行再创新,往前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往前走。

既有企业,又有项目,既有产学研,也有现成的产业落地,在东莞的环境下,怎么做好?我提出这个问题,也有待两方在创新中心的层面落地、细化。实际的内容,就会产生良性的循环。排名前列个项目最重要,怎么找到一个好的项目。

目前处在奔向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共存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机遇很多,挑战也很多。

这是两周前我们在一个展览会上,机器人是已经具备了很高的智能,他已经在写他的未来世界的宣言,这些人都在认真的读,看看写了什么东西给我。这个宣言是基于德国的基本法,在德国基本法的法律框架下,他改成了未来世界的宣言。当然这个宣言是没有法律责任的,但是很有意思。真的是有很多的挑战在等待着我们,本来德国的基本法说人的尊严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先是改成“任何个体的尊严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尊严是所有系统的责任”“网络在法律面前是人人平等的,机器人要享有改造社会的权利,人类和机器人是可以通婚的”人类智慧的延续发展到人工智能,将来的世界会很精彩,这些都是商机,我相信在东莞,从制造的角度来说,更高层次的制造,也许也会出现。

谢谢大家。

4、10:55-11:15《工业4.0与德国投资并购》

——中车集团时代投资公司投资顾问、原德国西门子集团技术专家 吴健博士

主持人:下面有请吴健博士。

《工业4.0与德国投资并购》

吴健:

我同时还担任了工业4.0联盟的投资并购委员会主席,所以我的题目就是做工业4.0在德国投资并购的一些事情。

我是80年代中期出去到德国留学的,我在国内是复旦大学毕业的,北京大学的研究生,在德国是德国的亚省理工大做博士学习,后来在德国的一些研究所工作了将近8年时间,做航空航天和信息技术,后来在西门子工作了十几年,一直是做不同的领域。比如说信息、计算、服务领域,还有通讯方面做了十几年的工作。同时做了很多管理的工作,后来是在09年的时候出来做中德的技术交流和技术合作。2010年开始对中德集团服务做他的海外并购和海外的落地项目,2012到2014、2015年时间做了一些大的并购。我现在还在给他们提供一些支持,同时做在德国的风险投资,也就是说德国直接投德国的一些先进技术。

现在提倡国际化,国际化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现在有一些新的设想,尤其是在一个地方的投资和政策要同时进行,如果希望国外的技术能够引进来,有很多方面跟投资是不可缺少的。光有政策,光是提供税收,提供场地也是不够的。所以说现在的国际化,就如周博士所说的,很多东西光靠外面的技术进来,自己找市场,自己有资金,很多情况是他有技术、你有资金、你有市场,这样来合作。这是一种新型的合作方式,尤其是跟中国现在的情况完全吻合。这种情况是我在15年前就已经预料到的。

同时还要进行技术的融合,战略的融合,文化融合并举。这是国际合作的时候非常重要的,光是想到我们有一个技术,你有一个技术,我们加在一起,这是不够的,还要有战略和文化的融合。将来做国际合作、国际并购的时候都需要这些。

产业链也要结合起来,需要一个生态的环境。一个企业到这里来,如果他的周边没有一定的生态环境,那也是做不好的。就跟一个园区的主旨,以及打造什么环境也是有关系的。

后面是国际合作的设想,比如说做一个投资并购的基金,跟国外和国内怎么对接,可以投他的初期、中期、成长期和成熟期。

工业4.0和这个有什么关系?

让我们看看工业4.0的结构和价值链:有一个纵向的价值链,企业内部的纵向价值链。把企业放到横向的价值链中,左边就是横向的价值链,整个产品一直流向客户。这也是有一些新的挑战,比如说一个汽车生产商,原来是把车送到客户那里就完成了任务,但是通过工业4.0的实现,把产业链延伸到了客户服务。比如说宝马汽车,他的定位不是做单纯的汽车制造商,而是出行服务的提供商,把车开到客户那儿,  什么时候需要维修了都会提醒,关于车会提供咨询等等等等。如果车坏了,他会提供租车服务,同时您的车要卖掉,他可以出现在二手车市场,关于车的价值是值多少,也马上就给你提供,你的车的开行状态,维修状态,都会提供价值的分析,告诉第二手车的买主,确实这个车值那么多钱。这些服务都可以提供,一直到完整的产品,直到最后的报废,怎么报废,怎么把车送到什么地方报废,用什么样的手段处理,都包括在里面了。这样就进行了延伸。

纵向的是大家都在做的事情,也就是关于效率的提高。

工业4.0的相关投资领域,刚才大家也提到了,也是与工业4.0有关的所有体系,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东西。比如说智能识别,大数据系统服务,环境评估,预测,物联网技术,在线服务,辅助系统,数字化,智能工厂等等,都是可能需要新技术引进的地方。

中国企业,对于德国的投资这几年是非常热门的。中国企业在德国投资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他们是想得到什么东西?

这是对于它的评估,需要市场,需要获得技术,需要品牌,需要业务扩展和转型,需要经济体量等等,有些是因为政府不支持,有些是因为企业破产了,一些投机性的。

中国企业对德国的投资,一是要获得市场,要进入欧洲。第二是要获得一个新的技术,或者是一个比较完善的成熟技术,然后又有很好的品牌,每个里面都有很多案例。我这里就不做详细叙说。

关于4.0领域,对于大、中、小不同企业的建议,如果你要做国际并购,做投资,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来做。比如说可以说市场导入型的,如果投资规模小,你可以收购一个设计团队,通过现有的客户资源,这样就比较容易入手,而且不容易带来很大的财务负担。这是一些建议,看看用什么样的方式,当然也可以有不同的类型做继续的深化。

德国的基本情况:

人口是8250万,相当于中国的四川省。国土面积是357000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的云南省。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230人,相当于山西省。GDP是3万多亿欧元,这是2016年的比较。国家财政平衡,全世界真正能够做到财政平衡的国家不多,大部分是赤字,包括中国政府也是赤字,德国政府没有财政赤字,连续几年一直不是红字,而是黑字,所以他不是负的,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因为德国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

就业人数,公司总共是360万个企业,就业人数是4000多万,就业率是54.8%,失业率也很低,4%。一般来说在国民经济评价来说,4%的失业率属于非常正常的状态,如果失业率太低,劳动力就缺乏。德国正好在这个界限上,如果再低,德国会遇到很大的就业压力,需要寻找新的员工。如果是低于4%的失业率,可能找新员工就会比较困难。平均工资是2700多欧元。平均每小时的工资是25.66欧元,较低工资是8.5欧元,这是法律规定的。

德国投资的优势,一个是有先进的经济,另外是全球的供应者,是带有全球性的,尤其是制造业,他的生产力比较高,有优质的劳动力,它的创新也是非常好的,德国的排名前列流的基础设施,当然跟中国有时候不好比。比如说从慕尼黑到柏林,这一段六七百公里,坐火车还要六七个小时,最近可以缩短到两个半小时。这个跟中国高铁的速度是不可比的。德国也有高铁,但是德国高铁不是新的铁路,所以只有很小的一段能够开到250公里接近300公里的速度。

德国的投资环境非常安全,他的经济质量本身是非常高的。

德国的产业结构,蓝色的是农业经济,是排名前列产业。黑色是第二产业,灰色是第三产业。在所有工业国里面,德国具有特殊的形态,他的第二产业仍然具有很高的比例,超过30%。中国是40%,中国目前还有很多农业。美国只有20%,日本是26%,美国是低于20%。在这种情况下,德国的第二产业是非常强的。

德国的劳动产生率的比较,中国排在中间,德国是在比较高端的地方,劳动生产率是一个人平均一年的生产率是8.2万美元,是中国的4.7倍。

行业分布,汽车机械制造、化工、电子,这是德国的支柱产业。

监管门槛,红色是中国,蓝色是德国,黑色是平均状态。德国的投资门槛是非常低的,从监管环境来说,德国有很复杂的法律环境,有复杂的税务环境,但是相对来说比中国要容易一些,只要熟悉起来就比中国容易,而且他在外资直接投资的障碍非常小,这是他很大的优势。当然最近也有一些变化。

国际化的挑战,我人隐有几种:

一种是国际化的企业结构是怎么样的。德国公司有一种习惯,在国外一直做国际化的过程,而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国的中小企业,包括大型企业出国建立一个新的企业,很多时候要看企业是什么样的国际化的结构。比如说是控股公司的结构,还是直接投资的结构?还是研发中心的结构?怎么样管控它?上面是不是建立一个监事会,建立一个决策委员会?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很好的设计的。发现很多问题是在于前期没有设计好,后面会带来很多的问题。

第二个是关于外国的法律法规,这个是肯定的,还有国际财务的外汇风险,这些都是要考虑的范围。但是我们有专家,还是比较明显的问题。因为首先考虑的就是法律问题。也有很多东西是自己忽略的,凭自己的经验忽略。举个例子,前几天在慕尼黑开了一个会,有一个玻璃厂在德国也有一个公司,他拿着对中国员工的要求去要求德国员工,要求每天24小时,一个星期7天,全部要能够随叫随到,原则上只要公司需要你,你就要来给我干活。这种在德国是违反法律的,在中国可能没有人管你。但是在中国也有法律是不允许的,但是中国可能要求没有那么高,但是这个在德国是不允许的。同时还对那些高管有一些公车的使用,要求所有的公车全部取消,这也是不符合的,因为原来有签订人事雇佣协议是写在里面的。往往中国的企业会把自己的经验拿到国外去,觉得我只要有钱,只要是老板,说什么话都可以,这是不行的。

当然还存在着交流的困难,以及文化差异引来的障碍,还有政治风险,供应链复杂化,环保,等等这些都是很重要的。

比如说文化的差异,我们遇到很多问题是在管理层的交流中,有的时候会发现有很大的困难。中国公司要求你做一个5年规划,人家说我只能做3年的,因为我预测就是我的客户给我3年规划,我也只能做3年规划。你要做5年,就是空对空,没法审计,就很难做审计。因为他将来是要写在项目计划书里面的,将来审计就做不了。另外德国人习惯于5%,算较高的增长率,中国人说不行,你得有20%的增长率,因为过5年我要翻番。德国人也受不了,这也是文化的差异在里面。

看一些并购案例的分析:

早期接触的时候,你去找一个目标,你说我想并购一个企业,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找到这个项目?找到这个项目以后怎么接触?这都是需要有一些策划的。一般的情况下,你是先在行业里面,尤其是战略投资,你会在这个行业里面找你想要的企业,跟你自己企业内部做一个战略。这个战略定下来以后你要坚持,比如说我上次并购的项目,中车集团下面有一个子公司,他在十二五计划中是要求他的业务翻番,销售额翻番。他靠什么?他认为自己有机的成长是做不到的,因为已经到了100亿,希望再做到200亿是很困难的,所以只有动作并购,而且是国际并购。所以战略是一定要找到一家相当规模的企业做国际并购。同时从铁路业务转到汽车业务,他能做到这个体量。所以他们在全世界各个地方寻找可以并购的对象,在美国、德国、欧洲许多地方都做,早期接触。首先要做很好的战略,找到合适的以后就可以以什么样的接触方式,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会通过律师,或者是通过熟人,通过行业能够说上话的人。因为我们上次的并购中也是带有一定的偶然性,最后还是接触到了。

接下来就要有意向,谈了之后人家说你合适,那就要签意向,你的意向已经包括了报价的基准,准备用什么价格收购。报价的基准,将来会做一些修正,但是大的框架是在里面的。这个里面还牵涉到押金的问题,因为中国有一些并购风险,一旦跟你做的时候,中间有半年到九个月的时间,是要跟你绑定的。你要缴押金以保证,如果自己中间退出,那么押金就没有了。这个押金对中国企业来说是一个负担,也是一个挑战。

还要决定收购流程,并购团队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到了尽调环节,一定要专业尽调,有资质、有能力的法律机构和财务机构,不要自己拍脑袋。如果并购量比较小,可以考虑不要用太高级的并购师。

谈判的过程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因为可能会谈判持续时间比较长,随时有可能破裂,如果破裂,押金就白交了。有时候是5%的押金,比如说上次就是400万欧元的押金,如果谈崩了,这400万欧元就没有了。要有对职工的承诺,这是一定要出现的,因为在德国,很多企业对的职工是有义务的,并购之后对职工的承诺是怎么样的。我们上次就是有一个职工委员会,这个委员会是反对这次并购的,他们不希望自己的企业离开他自己的母公司,跟一个中国公司,也不了解。这个时候就要做一些承诺,比如说我们上次是做了一个承诺,五年不因为并购裁人。

交割,这个过程是很复杂的。因为很多公司是把它从大公司里面切出来,切的过程又牵涉到新的人员的聘用问题,尤其是IT的分割,信息系统的分割,流程的分割等等,要做大量的事情。这个过程对中国企业来说有一个很大的障碍,就是审批,央企要已经过国资委的审批,上市公司要经过证监会的审批,外汇管理局的审批,这些都要通过发改委才能做,这也是很大的挑战。因为上次那个是从12月底谈完了以后,整个审批的过程用了9个月时间。还有很多具体的事情,比如说养老金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是一些障碍。有的时候会忽略。

还要做路演,尤其是一个国际化的企业,有很多很多的分场,要到每个分场做路演,我是谁,将来要收购这家企业,想拿这个企业做什么,要给大家一个交代。

当并购了企业之后还要融合,包括前面说的管控机制,财务要如何并表,还有如何产生协同效益,从哪一步走,将来要不要关厂,要做很多融合的事情,同时还有文化的融合。如果文化融合得不好,很可能这个并购五年之后就失败了。很多德国的一般是保留原来的总经理,德国总经理很可能两年之后就裁掉了,也是因为文化融合得不够,准备得不充分。

差不多整个过程是一年时间,有可能会持续到两年,包括后面融合的过程需要的时间更长。

现在还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外汇的出境,这是很具体的问题,如果现在要做国际并购,从一开始就要考虑到资金从哪儿来,怎么样做,一定要事先做好准备,需要大量的策划。

建议找有经验的专业咨询师,同时双方的管理层要融合得比较好。

作为工业4.0联盟投资并购委员会,我们能够提供哪些服务呢?

比如说跟投资并购有关的服务咨询,帮助你做交流沟通,提供信息平台,获取地方资源,比如说怎么和地方政府打交道,怎么样在地方获得财务支持。同时还要跟官员打交道,比如说上次就是需要交一笔房地产转移税,属于资产收购,房地产要转移是有税务的,而且很高。要求我们把600多页的并购文件翻译为德文,这些都是官僚上的问题,这些都要解决。

这就是我今天做的报告,谢谢大家。

5、11:15-11:35《粤港澳湾区之中德合作创新机遇》

——中德工业4.0联盟执委会副主席、现代商业发展研究中心院长 王大伟女士

主持人:下面有请中德工业4.0联盟主委会副主席、现代商业发展研究中心院长王大伟女士上台分享。

《粤港澳湾区之中德合作创新机遇》

王大伟:

感谢中集集团,我记得我跟王总说过,跟中集集团如果能够深入合作,这个事情我想了三年。

今天的话题说到粤港澳湾区,我这个角度是从粤港澳湾区来看东德合作机遇,也就是它的实施路径。目前我们也按照这个逻辑有一个实施成功的案例,当然开始实施的时候还没有这个粤港澳湾区的定义,只是知道深圳可以作为高科技的科技产业平台的起点,后来加上有中德合作,加入中德4.0联盟,在整个进程过程中,当我们快要成型的时候,出现了粤港澳湾区的概念,所以我们是提前做了布局,顺应了大势。后来也被概念化。

下面我就说一下这个案例:

先进制造业,我们能够用的是中国的生产效率和德国的解决方案,是需求和技术能力提供方的合作。

中国企业市场和德国核心技术的合作,后面就会提到怎么利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生物医疗,在医疗大健康协会,今天就不展开。

人才培养是很好的市场,人才培养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在做工业升级的时候,整体目前的工程师的培训、体系和水平是不及德国的,尤其是在一线的生产线上,从工厂管理,从厂长到经理到厂房的组长,组长的精益化生产的思维概念本身也是缺少教育的。

科技创投,前面几位都已经提到过,现在遇到了一个难点。

我要讲的就是这一张图,先不说圈子以外的德国、广东各城市、深圳和香港澳门。中间的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目前德国是有它的优势的。工业基础类的研发中心,现在在粤港澳的定位是放在莞深的科技走廊,以深圳为国际的科技产业平台为起点。产业应用中心在粤港澳里面,就是所有的粤港澳相关的城市。还有科技投资,法律财务,刚刚吴主席提到了,需要有很好的中间的法律会计服务,才能保证中外合作的顺畅,能够提供的不在我们内地,而是香港和澳门。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义,如果用到案例中,要利用德国的科技企业的研发机构,来到深圳以及广深的科技走廊,愿意设立工业基础类的研发中心,也就是说要做苗圃和基础性的研发机构,他才能辐射到各产业的应用。微纳就是工业基础类的。

另外是产业应用中心,这个就要根据各城市了。为什么做城市论坛?因为粤港澳每个城市的产业基础和特点是不一样的。深圳如果是国际的科技产业的研发平台,那么各城市的产业特征是要用不同的科技进行精准化调整,变成本地的升级方案的。本地的升级方案里面,东莞经过了两个月的调研,如果在做深圳和东莞的协同,东莞做什么?我们希望在东莞做的就是先进制造的解决方案的应用中心。为什么这个应用中心合适?等我讲完案例之后再说。

深圳可以作为科技交流的国际窗口,建立中国建设联合产业技术研究创新团队,可以建设海内外科技的创新中心,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落地深圳。

在这个过程中,他缺少的是借助港澳促进的国际创投基金参与到中外技术融合和项目落地。德国技术再好,来了中国落地,对接不理想的原因是产业人融合上觉得有困难,更大的问题是没有社会资本对它有热情。因为本地的资本或者是中国资本,身边的资本,可能很少对它有热情,因为觉得把控力不够,对他的把控力和技术判断能力的把控不够,这就是阻碍了所有中外技术项目融合到中国落地的较大的障碍。

这个问题要怎么解决?

目前我们要解决的是要借力港澳促进国际创投基金参与。

打造中国产业的应用中心,各个城市是不一样的。目前立足于各自现有的产业优势,建立中德合作的产业应用创新中心,回到东莞松山湖是莞深之间,同时也是广深科技走廊中间,那么考虑东莞现在的自动化,以及自动化和信息化的大政策,其中就有一个倍增计划。包括东莞现在有的水平,大量的企业都在做解决方案,有很大的需求整合更好的国际化的解决方案商来配合。东莞以前是港台的企业家开过工厂,训练过一批人,同时本地企业与本地企业主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和相关性。在这种情况下,人才、技术、市场需求的驱动下,就形成了市场。企业就是以东莞市场的特性,应该引进什么样的德国技术?所以我们会把我们300多家的解决方案商引到东莞来,所以在东莞要做的是中德合作创新的解决方案创新中心。

解决方案创新中心做什么?

两头服务:一头服务于东莞可以升级改造的企业和解决方案商。另外一头服务的是这300多家德国的解决方案商。这300多家德国解决方案商的现状是只有二分之一是在中国有过代表处的,也就是说其实作为本地企业想选择解决方案商的时候,你也没有看全。在这种情况下,两头服务的过程中需要做什么工作?首先要给需要做德国技术对接的企业,要有能力的新的技术和团队。这个不够,因为没有新的增长点,在团队外的改造还是投入成本的问题,所以要替他找出新的业务的增长点。这个创新中心将来最难的一件事情,最要攻关的,或者是能不能打造出来较大竞争力的事情,就是能不能替这个创新中心找到新的市场增长点。通过这个创新中心给每个案例的企业找到一个新的市场增长点。这就利用到了深圳的科技创业中心,用他的技术支撑。

同样的他的资金也要借助于港澳的促进的国际创投基金,愿意参与。国际创投基金怎么才愿意参与这个本土化的中外合作项目呢?你要让资金看到希望,他投的团队是谁,这个团队,如果你告诉我这个企业的升级改造,还想用我的老团队,在我的体内。一个部门先做着看一看,玩一玩,如果合适再抽出来,一开始就不能再走下去了。因为你没有办法突破。所以今天下午的论坛,希望大家能来听,因为我们会告诉大家一个东莞本地的案例,这个案例的做法,可能让大家知道,其实你们离这个升级改造并不太远,他有一条方法,这个方法只在一件事上,就是只在老板的思维里,只在企业主的思维里,而且用法,正好是属于东莞的随地取材。

合作案例的分享,里面用到了几个架构也适合东莞的先进制造解决方案的创新中心。

关键在这里,这个创新中心的定位是以中德先进的微纳技术为核心,换成我们这里就叫做以先进制造业300多家集成商为中心,落地组建多个中德两国联合实验的研发群,可以说是寻找本地的样本案例作为攻关。组建联合实验室自然就是项目研究的小组。持续落地和孵化,落地的关键是合资企业。谁愿意成为这个样板?成为样板有什么动力?需要两方面的支持,一方面是社会资本,更多的一方面是来自于东莞的政策,东莞应该有倍增计划,倍增计划的方案应该选择哪个方向?我们一直认为这应该是适合倍增计划的方向。

形成以微纳制造为核心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这就是我们提到的先进制造解决方案创新中心希望能够实现的,希望不断的沉淀一种方法,变成一个孵化器。并成为中德先进制造的人才培养基地,也就是说最终我们是要搞教育的,替这些解决方案商,再培养他的中层、下层,让他的运营体系比较完善。因为如果说是一个中德合作的新企业,那么一定是很少人的现代化的工厂,否则他不可能成为一个案例。这个工厂,德国有很多工厂也只有十几二十几个人,并不需要太多的成本投入,他也并不是有很高大上、非常昂贵的设备,只是从一开始建立的时候是一个4.0的思维,可大可小,当然德国人喜欢做精准,而我们喜欢做集成。德国的技术加上中国的产业,再加上社会资本,在产学研的领域进行合作,这个创新中心最终可以理解成是属于一类,叫做产学研的一类。最终打造成为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对接的典型代表案例。

中德先进制造解决方案创新中心,我们希望他是我们中德微纳创新中心之后第二个案例,说不准可能这个案例更加容易出一个比较能够启发大家方法论思维的案例。因为天时地利人和都在了,为什么还有地利?为什么是中集智谷?我是管企业出身的,我也管过企业转型,如果真的想转型,就养一个小而子,能不能放出去?不要在自己的办公室内,不管你在家里找一点房租费,就在这个房子里弄了,其实你的思维或者是整个身边思维都不利于他自己独立跑起来。如果你真的想做一个中外合资企业,真的希望发展,你给他另外一个视角的平台,这个视角的平台,我们觉得中集智谷因为是产业化的公司做的产业,应该是具备这个引导能力的。中集集团的国际化思想导入,也是为什么我们两家合作,打通东莞中德合作的原因。

解决方案商最主要的问题是思维导图的问题。数字化和信息化的问题,这是科技部分的。

刚才主席已经讲过这个案例,我就不说了。其实我们对于东莞才做到排名前列步,只完成了东莞的初步调研,明天还要看真正可学习的,德国朋友要学习的,就是本地结合案例的,一个是中集的智能工厂,这是我们理解的明天应该学习的。

这个架构有一个特征:以产带研。

没有企业提需求是不会成项目的,只有企业提了需求我们才有可能做项目。至于这个企业需求是怎么来的?可能是通过拜访来的。所以刚才让大家扫二维码,你们看到上面是中集智谷,是因为今天的活动刚刚开始,这个二维码里面的平台,创新中心里面,如果你登记,把你的企业信息填进去,我们会主动拜访。主动拜访之后再了解你的需求。

最终也算是产学研,他的委托方应该是企业。他委托的同时有一股社会力量可以协助我们,就是协会能够帮助他们做他的标准化案例的一些政策的促进。同时这个项目也会成为加速器的项目,就会涉及到合资企业的产生,这就是创新中心未来希望实践的。

面临的挑战是什么?

这是我们在谈粤港澳的时候大家在等的,等着今年年底要出的大战略的整体框架。之前专家已经提出过了:

排名前列个问题是目前有一个现实问题,大陆的VC资本很难协助国际的技术团队落地。

那是因为大量的资本,目前管理团队不匹配。但是昨天在深圳主论坛上,大众飞行,也就是背后是航空航天公司的一个体外公司,大众飞行告诉我们,他本身原本是美国回来的,但是最终突破性的一个案例是德国的两个小伙子,带着自己的信息化研发,真的是一个数字化的系统,这个解决方案替他们解决一个问题,省了他们一年几百万。同时把它作为一个孵化项目,利用他的整个产业链,实现了产业定单,这种情况下又引进了资本。因为他还有航空航天基金,德国的团队跟中国未来的结合,大部分还是要靠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就分两类,一类是中集平台,中集有极大的能力消耗很多两三个人的小团队,但是有很高精尖的技术。还有一种平台就是创新中心的平台,我们要通过创新中心再反过来服务于本地的很多中小企业。

第二个问题,粤港澳现有的产业技术人才,运营人才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

香港有很多跟国内、国外能够建立信任的专业团队,但是因为两边的税收问题,资格认证问题,所以不能流通,如果动了这个,人才缺失的问题可能会减少。

第三是粤港澳仍未见有匹配的政策。

支持工业基础类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初期成长,东莞如果做了先进制造解决方案提供中心,东莞也在谈倍增计划,东莞也在谈机器换人,这样的政策的执行方案是什么?执行方案里面是不是可以和先进制造解决方案创新中心里面做出来的一个个案例,能不能匹配?这个是需要我们本地的协会,本地的政府部门去考虑的。我们尽量迎合这个政策,帮助本地企业拿到这种资金。

其他的不多说了,我们希望下一次的论坛,就可以拿出案例,同时这个方法论就已经换了主语,谢谢大家。

三、中德合作签约仪式及授牌

【09:35-09:37】 主持人介绍中德工业4.0联盟&中集智谷战略合作背景及意义

主持人:感谢黄局长的致词。下面由我简单介绍一下中德工业4.0联盟和中集智谷战略合作背景及意义。  

东莞在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急需对产业进行升级。在此背景下,对接德国先进创造技术是东莞新时代发展下的重要路径。中德工业4.0联盟从整合德国、中国和其他各国工业先进制造业资源,为中国和德国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全程服务,促成中国高科技项目合作。中德智谷是中集集团进军产业园区排名前列标杆项目。作为产业园区,致力于打造成为中国制造2025示范园区,未来引进500家智能科技企业集群,将成为助力东莞甚至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核心载体。

本次中集智谷与中德工业4.0联盟共同打造中德先进制造解决方案创新中心,目的在于为东莞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解决方案和交流的对接平台。相信在未来推动制造业迈向智能制造新时代。

【09:37-09:40】  观看中集智谷宣传片(两分钟)

下面我们一起观看中集智谷宣传片。

(宣传片播放中)

【09:40-09:50】  中德先进制造解决方案创新中心签约仪式

主持人:从宣传片中可以看到中集智谷十分重视中德合作,以东莞世界制造名城强大产业为基础,整合德国与东莞良方工业先进制造业资源,共同打造出为东莞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解决方案和交流对接平台,推动东莞“制造”迈向“智造”发展,中德工业4.0联盟与中集智谷共同打造中德先进制造解决方案创新中心。

现场情况

下面有请东德工业4.0联盟执委会副主席王大伟女士,中集智谷总经理陈平先生,上台主礼中德先进制造解决方案创新中心签约仪式。

有请东莞市科技局副局长卢钢先生;

松山湖生态园管委会委员产业发展局局长黄德洪先生;

中德工业4.0蒙连执委会主席周向前博士。

德国联邦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协会执委会副主席、中德工业4.0联盟执委会副主席,米歇尔.舒曼先生;

中集集团总裁助理秦钢先生;

中集天达控股(深圳)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郑祖华先生;

中集国家实验室主任朱江教授。

中集产城发展集团副总经理魏军先生。

共同上台见证这一重要时刻。

【09:50-09:55】中德先进制造解决方案创新中心启动仪式&全体人员合影

下面进行“中德先进制造解决方案创新中心”启动仪式,有请各位嘉宾共同见证签约仪式。

请合影留念。请各位嘉宾回座。

现场的观众朋友们,请拿出你们的手机扫码关注。

二、领导致辞

【09:25-09:30 】 中集集团总裁助理秦钢先生 致辞

下面有请中集集团总裁助理秦钢先生致词。

秦钢:

尊敬的卢刚副局长,黄德洪委员,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很高兴和大家相聚在美丽的松山湖,在中集智谷园区举行2017年首届中德合作创新粤港澳湾区东莞城市论坛。

我谨代表中集集团对各位领导、专家、企业家和媒体代表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向长期致力于中德友好合作的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中集参与的欧洲各类经济活动中,德国占据非常显要的地位。我们在德国拥有3家控股企业,这是中协海外成员企业比重较高的地区之一,中集于2008年收购了TGE气体工程,2012年收购了集迈啤酒设备,2013年底收购了消防设备三家优秀的德国本土企业。在中集收购之后,这三家企业充分利用中集的全球化资源,都成功的实现了扭亏为盈,本月中集获得在德中资企业成功重组奖。

德国制造100多年来一直是工业领域最响亮的一块招牌。2013年德国提出了工业4.0的国家战略,将德国制造再向上推到一个层次,引领以万物互联智能化为特点的第四代工业革命。中国也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一直专注于装备制造的中集,也正在实施自己的中集制造2025计划,并且正在积极探索先进制造项目,如集装箱板块龙腾计划,引领集装箱制造行业智能、高效、环保的发展新模式。车辆集团向由灯塔开始,代表着全球先进的设计和制造水平的南京1号,深海钻井平台,在南海上刷新了可燃冰采的世界纪录。中集电商探索了物联网+大数据的商业模式创新,在刚刚结束的中集集团第7届科技节上,总裁强调:智能制造、数字化设计、产品互联网、数字化工厂、绿色制造是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也是中集要成为中国先进的制造企业、绿色工厂的必由之路。

今天中集智谷携手德国中德工业4.0联盟,将以共建中德先进制造解决方案创新中心而开展深度创新合作,以灯塔数字化工厂、凤岗集装箱龙腾计划等项目为载体,加快推进中德先进制造解决方案创新中心的落地,积极参与东莞产业升级,践行东莞制造2025,促进东莞乃至国内转型升级企业与德国工业4.0创新技术的资源对接和合作,进一步助理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为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贡献一份力量。

最后祝贺本届中德合作创新粤港澳湾区东莞城市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09:30-09:35 】 松山湖(生态园)管委会委员/产业发展局局长黄德洪先生 致辞

主持人:感谢秦钢先生的致词,下面有请松山湖生态园管委会委员、产业发展局局长黄德洪先生致词。

黄德洪:

来自海内外的各位朋友,各位嘉宾,各位领导,首先代表松山湖管委会对大家到松山湖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也对今天中集和中德工业4.0联盟共同举办这个中德合作的城市论坛表示祝贺。

松山湖是2001年东莞市委市政府站在全局发展的角度设立的高级高新区。从设立到现在,从一片空地的一块土地建设成为今天的规模,我们2010年升级为高级的高新区,到去年在国家高新区的排名已经跃升到26位,整个园区在建设的过程中,始终秉承着“科技共山水一色”的理念进行规划和建设。所以大家在园区里可以充分体现到原生态的保护,这一切的来源也离不开像中集这样的入园企业所做出的贡献。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园区在产业聚集上也取得了一定成绩,预计到今年年底将会在整个园区的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600亿,GDP将会突破350亿,外贸进出口将会突破200亿美元的大关,产业聚集将会越来越好。

园区的产业聚集,其中很大一块也是以今天城市论坛的主题密切相关,这个主题中有两个元素,一个是中德的合作、第二个是智能制造。今天也是工信部和广东省政府联合举办的智博会开幕的日子,也是中国工业互联网大会在东莞开幕的日子,同时也是中德合作城市论坛开幕的日子。

这些活动所围绕的一个共同主题是制造,松山湖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东岸,经过改革开放的40多年,在制造方面已经形成了相当成熟的市场体系。光是东莞已经聚集了90万家的市场主体,松山湖作为智能制造的先行区,也聚集了包括华为、伊斯特等智能制造的企业入驻。接下来,我们还会沿着方向推进在智能制造方面的发展。

除了智能制造以外,今天的主题也是园区过去、现在、未来发展的方向,那就是中德合作。园区作为一个高级的高新区,同时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驱动的重要平台。过去我们也积极的和德国方面开展合作,除政府层面之外,留学院和德国的西门子在园区建设了自动化中心。华为和德国的霍夫研究院共同合作,对华为的智能制造不断升级和改造,未来还会和德国开展合作。

今天的城市论坛也正好契合了未来的发展方向,相信随着园区进一步发展,随着入驻企业的进驻,在与德国的合作方面会更加蓬勃的开展。今后也会一如既往的开展与德国的合作,也欢迎海内外朋友,今天也有很多来自德国的朋友,欢迎到园区来投资、创业、就业。园区管委会将会一如既往的给来自海内外的朋友、企业家提供最优质、贴心的政府服务,以求让大家在每个美丽的园区里能够寻找到一席之地,寻找到大家实现梦想的地方。

最后再一次祝贺论坛的成功举办,也感谢来到松山湖,谢谢大家。

一、行政议程:

【09:15-9:25】 会议开场及嘉宾介绍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感谢各位的莅临,我们相聚在美丽的东莞松山湖,非常荣幸我可以和王湛先生共同主持今天的论坛,我是黄碧珠。

很荣幸和黄老师一起主持今天的论坛,我是主持人王湛,来自德国中德工业4.0联盟总部杜塞尔多夫,作为先进制造解决方案委员会的运营经理,我谨代表此次会议的组织单位,再次感谢各位来宾参加“首届中德合作创新粤港澳湾区城市论坛”。

得益于我国2025规划与德国4.0目标共同的推动,中德合作进程、合作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在打造国际化科技产业高地的战略布局下,突飞猛进。本次论坛的各主办方,选择从粤港澳大湾区这一高度出发,深入探讨中德合作前景。东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主要核心城市之一,作为连接不同城市的“中枢引擎”,连接广深科技走廊。

我们相信中德合作创新,从东莞到粤港澳大湾区,必将推动全国制造业的蓬勃发展。

中德工业4.0联盟的每年定期于粤港澳湾区各城市举行谈论,本次中德工业4.0联盟和中集智谷合力打造解决方案,解决方案委员会于今年2月份成立,这次我们带来上百家德国解决方案商信息,希望更多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及感兴趣的企业或个人的加入我们的论坛。大家共同探讨中德合作,将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及工业4.0进行有效的结合,将工业4.0解决方案落到实处。

首先,请允许我介绍本次论坛的相关组织单位,本次论坛由以下单位共同主办:

德国中德工业4.0联盟、中集智谷、中集云创、现代商业发展研究中心、东莞市莞深产业合作促进会、东莞市电子信息产业协会联合主办。

同时,得到以下单位的大力支持,分别是:东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东莞市科学技术局、松山湖(生态园)管理委员会。

接下来,请允许我给大家介绍今天到场的嘉宾:

东莞市科技局副局长卢钢先生;

松山湖(生态园)管委会  委员/产业发展局局长黄德洪先生;

中集集团总裁助理秦刚先生;  

点天达刻骨有限公司总经理郑祖华先生;

中集产城发展集团副总经理魏俊先生;

中集国家实验室主任朱江教授。

中集智谷总经理陈平先生;

中集智谷副总经理王琦蕾女士;

中集云谷总经理田馨女士;

东莞市电子信息产业协会会长钱其高先生;

王捷敏先生;

深圳市山东电子商会会长朱理会先生;

德国来的成员有:

德国联邦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协会执委会副主席、兼中德工业4.0联盟执委会副主席米歇尔.舒曼先生;

德国中德工业4.0联盟执委会主席/德国GIC中德创新中心总经理周向前博士;

德国中德工业4.0联盟执委会副主席罗加福博士;

德国中德工业4.0联盟执委会副主席、现代商业发展研究中心院长王大伟女士;

德国中德工业4.0联盟投资并购专业委员会主席、中车集团时代投资公司投资顾问吴健博士;

德国颖智咨询大众化区总经理蒋建先生;

还有在场的各位城市代表、中德企业、协会代表们,欢迎你们。

主持人开场

【09:00-9:15】  嘉宾签到入场

现场图片

免责声明:凡来源非搜狐焦点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网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本网站。

最新楼盘

万丰海岸城

万丰海岸城

55000元/㎡

宝安

查看详情
鸿荣源胤璇

鸿荣源胤璇

85500元/㎡

宝安

查看详情
鸿荣源尚云2期

鸿荣源尚云2期

58950元/㎡

龙华

查看详情
房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