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前的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地震引发海啸至数万人死亡或下落不明,震惊世界;而在海南,400多年前的1605年7月13日,也发生过一次大地震,琼北东寨港与铺前港交界处一带,72个村庄和千顷田野颓然陷落,永远陷落大海,成为举世罕见的“海底村庄”。据专家考证,这次大地震是海南历史上较大的一次地震。震后的“海底村庄”遗址现已成为中国十大奇特的水下景观。
退潮后,海底村庄遗迹展现在人们眼前
黄宏远热情地带着记者来到海边介绍情况
2011年底,禄尾村建立了“琼北地震海底村庄建筑遗存陈列”
海底村庄奇观是中国少有的因地震导致陆地陷落成海的古文化遗址,位于东寨港至文昌市铺前镇一带的海湾海底。如今在退潮时,从铺前湾至北创港东西长10公里、宽1公里的浅海地带可见平坦的古耕地阡陌纵横。从东寨港至铺前湾一带海滩上,古村庄废墟遗址隐约可见。
近几年来,许多国内外游客纷纷慕名到海底村庄参观、探古。他们深深地被这片神秘莫测的地震遗址吸引着。他们凭吊当年因地震灾害沉沦于海底的古人,更倾心今天这个风景宜人、水晶宫般美丽奇特的旅游胜地。
探访神秘的“海底村庄”
古村落记证勇闯南洋的辉煌
林市村是个美如仙境的古村,400年前与大地震擦肩而过,是这一段历史的见证者。林市村原名儒林村,是取读书人之义而得名。后因发生大地震后,地域发生了变化,陆地变成海,形成一个内陆小港口,而且有古村道(当地人称官道)通往儒林村前龙尾头码头(石桥),直通东南亚各国,此地渐成商埠,因而易名林市村。古村积淀着近千年人文历史,村中有南洋渔村特色的百年古屋,昔日的豪门大院陈家大院、饶家大院、林家大院如今成为一道奇特的景观。
陈家大院的奠基人是陈贵仁,一生行善无数,福泽乡里,至今仍为后人传诵。他除建自家住宅外,还捐建庙宇、学校、祠堂等。在他的影响下,胞弟陈贵福也捐银建造龙尾头石桥(码头)。陈贵仁被皇清浩封五品官衔。
陈家大院的雕刻与彩绘精致细密,大院顶屋两端,雕塑龙头的图腾造型,有着浓郁的海南古民居建筑特色,从陈家大院的格局可以看出当年的恢宏气势,它见证着陈家荣耀兴衰,也折射着林市村历史的变迁。
琼北大地震不仅改变了地貌,也改变了附近村民的生活习性,男的下海捕鱼,女的织网操持家务。在沧桑巨变面前,他们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坚毅。
据介绍,地震后的第36年,公元1641年,渔民林树华,从现在的林市村出发,独自驾着一艘小渔船,配备简单的网具,渡过琼州海峡抵达海安。他们沿着海岸线向西航行,一个月后,到达越南一个叫芽庄的地方,并在当地定居,开启了当地人“去番(出洋)谋生”的先河。
林树华成功闯南洋,大大激励了当地村民,人们纷纷效仿。1690年,村民饶昭聪、陈贵仁,用4年时间造了两艘排水量为200担的帆船。1695年,饶昭聪、陈贵仁排名前列次远洋出海,历时一个月到达了泰国的北汶浪港。之后,饶、陈等人以船为生,以船为家,往返于新加坡和泰国间。从泰国运大米和柚木往新加坡,再装运各式工业品回泰,一年往返四五次之多,收入颇丰。
1696年,饶、陈二人载着满船大米、柚木和布料返回琼山家乡,轰动一时。附近的村民纷纷赶来,搭乘演海的帆船队出洋。每年搭乘帆船往南洋谋生的乡民有3000多人。
龙尾石桥坐落在村西古渡口,桥长约30米,11孔,桥墩为“H”型,承载着由33块方石条组成的桥面,古时候是村民出去闯荡的起点,现在村里的渔民仍把它作为码头,方便上下船。这座石桥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站在暮色苍茫的渡口前,凝望着大海之中的古村遗址,追忆与感怀重重。向北望去,海风徐徐,烟波浩淼,渔民们驾着渔船向着大海驶去,我的想绪也飞出很远: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如今,渡口那一幅幅让人追忆的风俗画卷,曾描绘出了车水马龙的繁华,它承载着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美好的回忆,也记证了村民们勇闯南洋的辉煌历史。
如何保护和开发“海底村庄”
海底村庄是自然与人文景观二者并存与交叉的历史遗迹,不仅有一定的历史文物价值,而且具有很大的自然科学研究价值;海底村庄显然具有浓郁的神秘色彩,如果能把它的布局廓清,让古代的村庄、民居、古庙、墓葬等更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当是国内独有的旅游资源。据悉,海南作为海洋大省,被国内列为水下考古的重点培养对象。沉睡了400多年的海底村庄,期待被重新唤醒的一天。
近年来,不少专家已多次呼吁:尽快将海底村庄保护起来,至少要进行原生态的保护,把海域控制起来,其中要禁止潜水挖掘,要禁止破坏性的建设;否则,不远的将来,这个“全国少有”、“世界罕见”的水下景观,可能面目全非。
有关人士认为,海南的自然景观资源已普遍得到了保护和开发,但文物古迹的开发却还远远不够。海底村庄,体现了文物古迹与自然环境相依仗、相辅相承的关系;既有历史,又包含了自然现象、人文内容,这无疑是国内旅游资源中的一大“亮点”,一旦开发利用成功,对丰富海南的文化内涵、提升海南的知名度,都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了一座房子,以便让他们有家可回。
但是这种猜测很快就被否定了,若潜到水下,深入观察,整个村子的设施陈设完全是人类生活的全貌,村子很可能是由于某种原因而完全沉没瞬间定格的。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72个村庄的沉没呢?
当地还流传着另一个神话传说:
生活在海边的古人一直有祭海祈求平安的习俗,但是到了明代,人们发现祭海似乎没用,遇上恶劣天气,人照死,船照沉。于是当地居民就停止了祭海,可是,祭海一停却引来了大祸,惹怒了海龙王,结果海龙王发怒,一夜之间,72座村庄就全部沉入海底。
还有一种关于海平面上升的猜测,近年来的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许多地势低洼的地方被海水淹没,这一说法其实根本不靠谱。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很慢,近50年来上升趋势才有所明显,而近一百年间全球海平面大约上升了10-20厘米,演丰镇的这些海底村庄距离海平面约5米,显然,村庄的沉没与海平面上升无关。
猜测归猜测。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古村沉入海底呢?当地一户居民的族谱中的一段文字记载,解开了古村沉海之谜:明万历三十二年,琼州发生了大地震,数十座村庄和千顷田野轰然陷落,山化海,人为鱼。原来,海底村庄的形成是因为“地震”。
专家经过对周边海域的地质学分析,也证实了“地震”这一外力诱因的正确性。这场海南历史上较大地震,震中位于原琼山塔市附近,震级7.5,极震区较大烈度达10度,震源深度15公里,地面一次垂直升降幅度较大达3米至4米,陆陷成海遗墟的分布达100余平方公里,包括数十座古村、坟场、牌坊、桥、树、耕地、盐田,以及地震裂痕沟和沙土液化冒水喷沙带等。琼山、文昌、澄迈、临高四县受灾最严重。在重灾区,所有的建筑倾塌殆尽,居民死伤无数,大面积地陷村沉,造成陆地成海,沉陷面积100多平方公里。
对于明代这场琼北大地震,《琼州府志》、《琼山县志》和《文昌县志》均有记载:“官房、民舍、祠堂、城廓、坊表等倒塌殆尽,田地陷没者不可胜记。”
黄宏远老人的家谱《黄氏家谱》“地裂志”中也有记载:“人世沧桑,地震改变了此一带的地理,截断了与铺前市的半海陆路线。原来儒林村(现在的林市村)一带与铺前市之隔离仅一衣带水,只要向北淌过一条小溪沟,沿茄椗林走上去便到铺前市。这一带农民常到铺前做买卖。
那次大地震是整个沉陷、体块垂直下降的,古村所在的陆地区域恰好处于正东西向和北西向的断裂带中间。因此,陆地陷落、海水涌入。
72座古村就这样成为了海底村。据专家考证,这次大地震是海南历史上较大的一次地震,海底村庄,成为国内少有的地震陆陷成海遗址。
至今,400多年前的那场大地震留下的裂沟还在,叫做“绝尾沟”,横贯于东寨港海底,深10多米,宽20多米。沟东的古河道上,至今仍有一座石桥横跨河道两旁。神奇的水下村庄景观,这在我国地震史上,实属罕见。演丰镇的海底村庄,是中国迄今发现的少有一个陆陷成海的地震废墟。想要一睹海底龙宫全貌,可没那么容易,得18年一次呢。每隔18年发生一次天文大潮,海水会退下去十几米,海底村庄就会显露出来。
电影《深海寻宝》有一镜头令人难忘:男主角杰拉德和女友萨姆是潜水爱好者,他们在茫茫深海中寻找各种“宝贝”来维持他们的生活。有一次,他们意外在海底发现一架失事货机残骸和一艘传说中的海盗船,船内满是金银财宝……海底的世界是奇妙的,诱人的宝藏就在海底之中。在海南的东寨港至铺前港一带的海底,也有诱人的宝藏,400多年前,72个村庄和千顷田野颓然陷落,山化海、人为鱼,小溪般的东寨河变成了一片汪洋大海。如今,海口东寨港、铺前港、北创湾、东营港一带,茫茫海底就是“海底村庄遗址”。
3月20日,三亚日报记者慕名来到演丰镇海底村庄“寻古探宝”。演丰镇是著名的侨乡,是一个风情小镇,街道整洁,民风淳朴。在村民的带领下,记者开车来到林市村,74岁的村长黄宏远热情地带着记者来到海边介绍情况。黄宏远是一位老渔民,20年前曾经给国内外的地质专家做向导考察遗址,他相当熟悉这一带的海底村庄。他站在村前的海边指着那片海说:“这片海底就是海底村庄遗址之一。”因为当天没有退潮,记者并没有看到“遗址”的真容。据介绍,退潮时,从铺前湾至北创港东西长10公里、宽1公里的浅海地带可见平坦的古耕地阡陌纵横;从东寨港至铺前湾一带海滩上,古村庄废墟遗址隐约可见;透过海水,可见玄武岩的石板棺材、墓碑、石水井和舂米石等有序排列;离东寨港不远的海滩上,有一座以方石块砌成保存完整的戏台。在铺前湾以北4公里处,有古“仁村”沉陷遗址,透过10米深的海水,当年村庄的庭院、参差的房屋遗迹依稀可辨。铺前湾与北创港之间的海底下,一座雕工精细、四柱三孔的“贞节牌坊”仍竖立于水中。横贯于东寨港海底的“绝尾沟”是地震留下的裂沟,深10多米,宽20多米。沟东的古河道上,至今仍有一座石桥横跨河道两旁。
黄宏远说,他祖祖辈辈就生活在林市村,从小跟着父亲黄习录在红树林一带的浅海里打渔,哪里有遗物他都十分清楚。他说,附近有一个叫“浮水墩”的小岛,是当年所淹没村庄的一处高地。岛上有一大一小两座古墓,墓顶圆椎形,墓前有石雕的祭台。附近海下有当年沉入海底的戏台。“我十八岁那年,还看到有石磨、石床、石椅等,都是用一块完整的石料雕凿而成的,如今,这些‘宝物’都不见了,只剩下一些石棺了。”黄宏远说,在“浮水墩”周围的滩涂上,随处可见一些碗、碟、罐、盆等碎瓷片,每当农历初一、十五海水退大潮时,在铺前、曲口一带海面泛舟窥视海底村庄,可以看到成群的鱼虾在里面穿梭往来,就像神话里的“海底龙宫”。
黄宏远从小就与海底村庄结下不解之缘。每逢有国内外专家到海底村庄调查,请他作向导,他都乐此不疲。上世纪50年代初,有日本专家来作过调查,当时拣了些碎瓦和一两块小棺材板,还拍了些照片;上世纪60年代中期,广东地震局专家陈恩民带队来考查,将几件较完整的遗物带回了广东;80年代,有10多个美国人乘大客车在村里呆了一段时间,在海底村庄取了一些埋尸骨的泥土,并带走了一些碎瓦。
地处东寨港沿岸的禄尾村是1605年琼州大地震留下的村庄。在村民黄世忠的带路下,记者走进禄尾村,禄尾村有“琼北地震海底村庄建筑遗存陈列”和“荘林庙”两处文化遗址。该村74岁的老村长蒋月香告诉三亚日报记者,只有退潮时,坐上渔船才可以看到沉陷在水底的村庄遗存,有水井、臼椿、坟墓、牌坊和石板等。有渔民还曾拾到过海底的银元。当地村民饶立应告诉记者,在地震之前,演丰和铺前是陆路相连,中间只隔着一个河道,人们来往非常方便。现在,两地的居民只能是隔海相望了。据了解,2011年底,禄尾村建立了“琼北地震海底村庄建筑遗存陈列”,供游客们了解、探访神秘的“海底村庄”。昔日的“海底村庄”成了吸引无数人前来参观的奇特景观。
地震解开“古村沉海”之谜
400多年的时光变迁,古村遗迹已经和海底的虾兵蟹将融为一体,宛然一个“水下龙宫”。这神奇的水下村庄是怎样形成的呢?人们有过种种猜测:
古代渔民为自己出海打渔淹死的亲人建的,在陆地上,人死了可以有墓葬栖身,而在海底淹死的人却无法睡棺材,于是家人给他们在海底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