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
洛阳搜狐焦点网 > 洛阳新房 > 新闻中心

示范国土空间立体开发 雄安新区规划地上地下同步

2017-06-27 08:50:34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宋兴国

2017年将率先完成新区重点地区总体规划工程地质调查、起步区地热调查、土地质量调查等工作,为新区总体规划编制提供支撑。

雄安新区以新破局,又添新重任。

近日,雄安新区地质调查工作在由雄安新区托管的安新县大王镇正式启动,据了解,针对不同地下空间、资源利用目标层位,负责本次调查工作的中国地质调查局将调查地下0至10000米范围内土壤层、工程建设层、主要含水层、地热储层、深部探测层的地质结构和地质参数,建立不同空间尺度四维地质模型,打造“透明雄安”基础平台和国土空间立体开发示范区。

分析人士指出,在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四大定位基础上,雄安新区还被认为担负着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实践区等多项任务。随着本次调查工作的部署展开,雄安新区的国土空间开发与改革创新任务的结合路径,正逐渐明晰。

创新国土空间开发新模式

据了解,本次地质调查工作已于6月中旬启动,计划投资6.59亿元,利用4年时间,开展雄安新区“空间、资源、环境、灾害、文化”综合地质调查。

按照计划,2017年将率先完成新区重点地区总体规划工程地质调查、起步区地热调查、土地质量调查等工作,为新区总体规划编制提供支撑。

作为雄安新区地下空间立体开发的前期调查,本次调查被视为雄安新区实现地上、地下一起规划的必要步骤。

今年5月初,河北省委书记赵克志撰文指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要坚持地上、地下一起规划,建设先地下、后地上,地上先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而在6月6日,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组长、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徐匡迪则表达了相近的观点。他指出,雄安新区要建设21世纪地下管廊式的基础设施,把城市交通、水电气、城市灾害防护系统等都放到地下,把地面让给绿化和人的行走。

    

在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总规划师林纪看来,按照上述思路进行规划的雄安新区,实际上是用全新的城市规划建设方法与思路,探索城市功能组织的全新模式。过去,城市地表空间的规划,需要考虑包括城市运行效率、城市外观和城市生态等多方面因素,而雄安模式是将城市功能有机地分流到地下,减少城市功能的互相干扰,有利于提升城市运行效率。

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公管学院教授严金明认为,这样的尝试,是在有限的地理空间内,对地上、地下进行综合考虑的前瞻性、系统性土地开发。其实践结果,对于如何提升我国城镇土地集约使用率和土地承载能力,有着重要的示范意义。

另一方面,关于雄安新区地下空间的结构布局,相关机构已经给出了建议。

据新华社报道,中国地质调查局建议,雄安新区地下空间分浅层(埋深0至26米)和中深层(埋深40以下)两个层位规划开发。浅层地下空间上部可作为仓储购物、生活娱乐、停车场和民防工程等建设空间,下部可作为综合管道、地下交通等建设空间;中深层地下空间上部可作为地下交通、物流通道等建设空间,下部可作为储水管廊、特种工程等战略基础设施建设空间。

但是,林纪也指出,在雄安新区规划建设过程中,实现将包括交通系统在内的更多城市功能分流到地下空间的较大难点,在于如何在相对封闭的地下空间内,设计出能够与地上质量相当的,以防火防灾为重点的逃生和安全系统。

聚焦地下资源利用

实际上,不仅是地下空间的利用, 如何将地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雄安新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目标定位结合起来,被认为是雄安新区建设的应有之义。

其中,华北地区丰富的地热资源,也使得“打造地热资源利用的全球样板”,成为了雄安新区建设的具体目标之一。

和其他方面被认为“一张白纸”不同,雄安新区所在地区,在地热开发利用上早已迈出实质性步伐。在2014年,雄县就成为了华北地区排名前列地热供暖代替燃煤的“无烟”城,地热集中供暖面积240万平方米,占集中供暖面积的90%。

而在国家层面,地热开发同样被寄予厚望。根据今年1月印发的《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到 2020 年,地热供暖(制冷)面积累计要达到16 亿平方米,地热发电装机容量约 530MW,地热能年利用量7000万吨标准煤。其中,京津冀地区地热能年利用量要达到约 2000万吨标准煤。

因此,地热地质调查成为此次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下0至200米主要开展水土质量、地下空间和浅层地温能等调查评价;地下200至600米开展水文地质调查;地下600至6000米开展地热地质调查;地下6000至10000米将调查深部构造特征和大地热流,了解深部地热热源和输热通道。

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表示,目前,我国的浅层地热利用方式主要有地热温泉,和地热供暖两种形式,地热发电主要集中在西藏自治区。

不过,姜克隽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地热发电仍有技术瓶颈,发电成本较高。同时,如果要实现地热水的可再生、可循环利用,地热水回灌的技术和成本难题同样仍待攻破。

    

免责声明:凡来源非搜狐焦点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网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本网站。
房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