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
杭州搜狐焦点网 > 杭州新房 > 新闻中心

海宁再造对接杭州计划 杭城高校将落户长安

2009-02-17 09:47:17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余华 王国锋
  一片占海宁市1/4土地、涵盖了两镇两区的区域,却取了一个和“杭州”有关的名字——“连杭经济区”。   一个位于杭州的浙江财经学院,却将在明年把所属东方学院校区整体搬迁至海宁地界。   一块地处海宁的3000亩土地,却把使用权和部分行政权转给相邻的杭州。   在行政区划上,海宁通过打破行政界限、重新整合要素的方式,一次次冲出藩篱,走出了一条对接杭州都市圈的创新之路。这其中迈出的每一步,无不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无比的魄力。   在决策者眼中看来,海宁西部这片与杭州地界交错相融的地块,将是海宁连接杭州都市圈的崭新开始。而在诸多“无形对接”政策的背后,杭州和海宁的百姓正在以他们“交叉式”的生活方式,打破原来的工作生活圈,渐渐找到在两地做“同城人”的全新感觉。   占海宁1/4的土地 培育连接杭州都市圈的特殊区域   在海宁市的西部,靠近杭州下沙、余杭的地方,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区域。它包括了海宁市的两个镇和两个区,人口占海宁市1/3、面积占1/4,却取了一个和“杭州”紧密相关的名字——“连杭经济区”。   从行政设置上来看,连杭经济区同样显得与众不同。在这个规模不大的管委会大楼一到三楼,集中了包括劳动保障、国土、规划建设、环保等在内的14个派出机构。原来需要跑到海宁市政府办理的大部分审批手续,都可以在这里得到一站式的服务。更有意思的是,管委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就是为从杭州搬迁过来的企业做好政府服务。   这种打破原有的行政区域,根据杭州都市圈来设计功能的作法,正是海宁为了接轨杭州做出的一项重要举措。海宁市委常委、连杭经济区管委会主任姚敏忠告诉记者,从两年前正式划定经济区的那天起,海宁就确立了它的成长目标:立足海宁,面向杭州,成为海宁与杭州都市圈实现连接的重要通道。   这种跨越行政区划的政府目标,不禁让人对这片区域充满了想象空间。   从地图上看,海宁呈现出一个长条形模样,东西向的长度大约近50公里。位于最西面的,就是长安镇、许村镇、海宁农业综合开发区和临杭新区。从连杭经济区管委会出发,到位于海宁中部的市政府大约需要近1个小时的车程,而从管委会到杭州地界,却只有约10分钟的车程。   “海宁西部的发展战略重点,是面向杭州,还是面向海宁市区,这是一个决定未来发展的问题。”谈到当初对这块区域的设计思路,海宁市委书记俞志宏以这样的方式开场,“面向海宁市区,西部远离海宁市政府,毫无优势;面向杭州,那里是吸引力的杭州下沙和余杭临平,是经济环境的一块区域。”   当然,“服务杭州”这种“外向型”的发展模式,一开始并不为所有人接受。作为过渡,2006年6月,海宁先启动了许村镇与杭州市余杭区临平镇相邻区域5.1平方公里的临杭新区建设,俞志宏把新区称为“试点”。   2007年3月,在原有试点的基础上,海宁市委、市政府又进一步创新管理体制,大刀阔斧地整合了临杭新区以及许村镇、长安镇、农业对外综合开发区,组建成立海宁连杭经济区,总面积180平方公里。   作为连接杭州都市圈的重要入口,随着产业升级的提速,连杭区的区位优势将日益显现。而淡化行政区域的界线,在产业互补方面做好无障碍对接,将是海宁融入杭州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俞志宏的办公桌上,每天早上都会放着一份的《杭州日报》,“杭州每一项重大政策出台,都是我思考的内容,主要是为了寻找对接杭州的新契机。”   前段时间,杭州的二环线规划已经划到了海宁境内。“这种‘越界’,我们不仅不介意,而且还非常欢迎。”在他看来,行政区划上的这种“破”,背后带来的是城际之间的“合”,是双方无限可能的成长空间。   事实上,在过去的一年中,连杭区的成长空间已经实现了放大。目前,仅农发区就引进了90家杭州企业,占全区规模以上企业的82%,机电装备和食品类企业成为了重点产业。据了解,2008年,连杭经济区共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5.14亿元,同比增长17.3%,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12亿元,同比增长24.7%,分别高出全市平均3.9和5.2个百分点。   而在决策者的规划中,五年之内,连杭经济区的经济总量将达到2007年海宁全市水平,相当于再造一个新海宁。   杭城高校落户长安 用资金换人才实现软对接   来到海宁长安镇这天,正好是立春。细雨中,眼前这片984亩的土地,正悄然孕育着一个宏大工程的启动。   去年还是花木种植园的地方,现在已经完成了道路平整。从那些错综复杂的施工道路走势中,可以基本上看出工程建筑模块的大致布局。   到2010年的9月,这里将正式成为浙江财经学院下属东方学院的新校区,在校学生规模将达到一万人。本月底,东方学院长安校区工程将正式开工。   根据浙江财经学院与海宁市人民政府签订的合作办学协议,海宁方面由5家国有公司以及3家民营企业共同组建一家公司,作为与财经学院的合作实体,具体负责校区的教学楼、宿舍、绿化等硬件设施建设,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预计投资9.7亿元。而浙江财经学院负责提供办学资质等无形资产,指导东方学院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招生、教学科研管理等。   像东方学院这样,由政府参与杭城高校学院的整体搬迁,在全省尚属。   在学校的决策层看来,把原来位于杭州城西文一路的东方学院,整体搬迁到海宁的长安镇,有众多显而易见的优势。   比如说,原来从杭州东角的浙江财经学院下沙校区,赶到杭州城西的东方学院,车程起码要一个小时;而从下沙到今后的长安校区直线距离只有10公里,目前车程仅为25分钟。虽然两个校区分属两个城市,距离却变得更近了。   此外,原来的校区面积仅有200余亩,而新校区占地900多亩,这为学院的进一步成长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而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长安校区筹建办副主任、项目的主要负责人胡树康则给海宁方算了这样一笔账:如果根据协议,学校营利后70%归投资公司所有,预计13年左右收回投资。   当然,算经济账的同时,关键要算综合效益账。“将像财经学院这样的高校引入海宁,这种文化上的软对接其背后所产生的隐性效应,将是无法用金钱可以衡量的。”姚敏忠向记者表示。   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海宁在选择引入高校时也考虑到,经济管理类对海宁经济的帮助可能会更直接一些。“如果每年毕业的2000多名大学生中能有10%左右留在海宁,长期下来那将给企业的提升带来多大的帮助啊。”   据说,学校的工程涉及到了长安镇138户农户的搬迁,土地涉及到住宅和花卉园、葡萄园等种植基地,但却没有遇到太多的阻力。“听说要搬进一个来自杭州的大学,许多农户二话不说,主动让出了祖辈耕种的田地。”胡树康告诉记者。   在海宁的百姓看来,把上万名大学生请到海宁和他们当邻居,那是福气,有些在学校旁边的农户,甚至已经开始准备开小卖部,眼睛就是专门盯住了学校里的大学生。   有时候,老百姓的民间智慧,往往让那些经济学家都感到汗颜。搬迁的农户们做出的取舍,很快通过市场经济得到了验证。有房地产开发商注意到,去年东方学院搬迁至长安镇的消息公布之后,长安镇的房价几乎在一夜之间从每平方米1800元涨到了3500元,目前仅仅长安镇一个地方,就有5个楼盘正在同时建设,而这些楼盘销售的目标客户,都不约而同瞄准了杭州人。   从“零距离”到“负距离” 杭州情结融入百姓生活   去年10月起,一条突破行政区域的城际公交——海宁市长安镇至杭州九堡客运中心的公交线路K686路正式开通。   K686路公交线,全程35公里,途经29个站点,每天早晨6时20分发车,有16个班次往返于海宁与杭州之间,车费仅6元。   这条年前开通的公交线路,在今年春节给前往海宁皮革城的杭州人带来了很多方便,不可否认,这将又是一条汇聚人气的城际线路。   从交通、购物,到学校直至医疗保险,海宁正在通过与杭州的全方位合作,实现百姓生活中无形的对接。而在诸多对接政策的背后,杭州和海宁的百姓正在以他们“交叉式”的生活方式,打破原来的工作生活圈,渐渐找到了在两地做“同城人”的全新感觉。   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细节:一到晚上,海宁西部邻近余杭的海宁人都喜欢到临平镇去消费。有人曾经做过一个粗略的统计,临平镇上的饭店每天至少有200桌是海宁人消费的,占到了全镇饭店消费总额的三分之一。一年下来,海宁人在临平的消费上亿元。   往杭州跑得多了,海宁西部不少老百姓干脆将车牌也做成了杭州牌照,“反正到杭州上牌也方便,每天都要到杭州,算算还能少交许多进城费。”   算起来,海宁人的杭州情结,最早显现于2002年。这一年的12月,海宁将与杭州下沙相邻的3000亩土地的使用权,以每亩6万元的价格转让给杭州市政府。根据协议,今后这3000亩土地上除了企业税收仍旧归海宁外,由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负责招商和开发,当时在全国率先开辟了一条跨区域合作开发的新途径。   随着土地使用权的转让,自来水、天然气、通信等一系列的配套设施,也全部打上了“杭州”的标签。难怪有人开玩笑说,这块出让的土地,让海宁与杭州的距离由原来的“零距离”变成了“负距离”。   如今,从杭州下沙大学城一直往东走,一路上宽敞的马路、漂亮的景观灯和绿化带,不知不觉间你就从杭州到了海宁界。与官方的众多对接政策相比,民间那些超越政策界限的对接,显得更加自然。   在海宁的星星港湾(查看地图)小区,你完全可以找到做杭州人的感觉。这里的居民用的是来自杭州的自来水,烧的是来自杭州的天然气,甚至已有400多户家庭用上了杭州区号的电话,不管打杭州还是海宁的电话,收的都是市话费,而这里的房价却只有相邻的下沙地块的60%。难怪,这个小区吸引的近80%住户,都是杭州人。   海宁政府所营造的“同城效应”,正在悄悄让海宁和杭州百姓的心实现“无缝”对接。   链接   跨出院墙   海宁与杭州的接轨之路,是从行政职能的创新开始的。说到底,只要是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百姓利益的,不限于行政区域的界限,也不过于计较短期利益的得失。   另一方面,把原有几个区域进行“合并”,政府给予特殊政策,从区位优势上考虑政府功能的设置,真正做到贴近杭州经济圈。一些在当地就可以办理的手续,企业不需要再跑到二三十公里外的海宁市区办理,提高了政府部门运行的效率。   看似简单的两个步骤,实际上却需要决策者付出巨大的勇气。   2002年12月,海宁将3000亩土地的使用权转让给杭州市政府时,也引起过了不小的争议。有人认为,海宁在做亏本的买卖,把土地让给别人使用,还部分削弱了行政权。没有把杭州都市圈的生产要素吸引进来,反而还倒贴了自己的资源。   但如今看来,海宁当时的割舍,实际上正是在寻找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的途径,让生产要素在两地得到自由流转。随着从杭州吸引来的企业和人才的入住,大批杭州人到这里来工作和生活,3000亩土地带动了周围4万亩土地的增值。而占海宁1/4土地的连杭经济区的建设,更让我们看到了政府打破行政界限的决心。   记得几年前提出建立长三角经济圈的时候,如何整合跨区域资源就是众多专家关注的重点。有经济学家指出,应打破行政区划的人为限制,创造良好的市场秩序,形成一体化的经济。   然而,在实际运作中,虽然在各城市之间市场存在要素流转的需求,但是一旦涉及到行政区划问题,一些地区就会以利益化为目标,行政区划的藩篱导致许多项目的合作难以实现。   有学者就曾指出,目前承载这些产业集群的各类园区,基本上还是以行政区划为界限,是传统的行政区经济的产物。今后应突破行政区划,以产业集群的主要聚集地为核心来组织专业化分工。   而从国际经验看,都市圈的兴起都会引发核心城市及周边城市和地区功能定位的调整。在日本东京大都市圈内,城市之间的分工十分明确:千叶为原料输入港,横滨专攻对外贸易,东京主营内贸,川崎为企业输送原材料和制成品。   有调查显示,当区域系统内的“经济单元”处于自然状态下,各个城市间如果没有人为地创造条件,其协同效率值仅为40%。   因此,如何打破城市之间的行政区划限制,形成鲜明的城市定位,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加速区域内城市间的分工和合作,无疑是打造“大都市圈”的最重要命题。   对于当年这笔政府之间的土地交易,有经济学家认为是生产要素市场化对行政区划的重大突破。但在笔者看来,海宁与杭州的对接之路,是政府在寻求行政区域合作方式创新中,向市场借鉴了一条合法途径。
免责声明:凡来源非搜狐焦点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网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本网站。

最新楼盘

兴耀玉珊瑚

兴耀玉珊瑚

价格待定

拱墅

查看详情
房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