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带你探访中国传统村落
涪陵一个大地主
14处庄园3000间房
■位于大顺村1社的半边街
■石龙井庄园群掩映在青山中
■石龙井庄园东侧天井,地上无孔却逢雨不涝。
■洋房子内摆放着各式雕工精美的木雕家具,一台古老的脚踏风琴依然可以弹奏。
■半边街建于嘉庆年间,由单体抱厅式齐廊建筑群组成。
■75岁的甘文斌展示195元买下故居的地契
古建筑是文化传承之魂,住建部新近公布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重庆有14个古村落榜上有名。或许是因为偏远、交通不便等原因,在许多重庆人的记忆中,这些村落却十分陌生和新鲜。
这些养在深闺的传统村落是何面貌,又有哪些文化传承和历史故事。昨日,重庆晚报记者东游记栏目走进涪陵区大顺乡大顺村、青羊乡安镇村,揭开传统村落的神秘面纱。
大顺乡大顺村
青砖石瓦民国别墅
走进老街感受穿越
大顺乡位于涪陵西南面,从涪陵城区出发,往双汇方向驱车需要1个半小时左右。整个行程道路均为双向两车道的硬化路面,由于岔路多,记者不得不沿途向路边村民问路,以至于难以描述具体的行程。
初抵大顺村,所见颇让人有些失望,乡场上宽阔的水泥路面,和别处无异的两层楼房,完全不是预想当中的样子。但在向导指引下,走进老街,穿过田陌,则好像时光倒退,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洋房子民国庄园有游泳池
在大顺当地,“洋房子”的名字无人不知,这座民国时期的庄园,是青砖石瓦的三层别墅。自从2004年被一位来自新加坡的重庆籍华侨购买后,便是当地最富有话题性的地方。据传,来自重庆乃至全国的许多政要、名人,都曾到此一游。
“它是解放前大地主陈凤藻的居所。”村民王富华还有个身份―――看屋人,也是一位在“洋房子”中居住了8年的人。
王富华介绍,洋房子并不是村民们随意取的名字,1926年陈凤藻修建庄园后便用此名,一直沿用至今。1951年土地改革,这座庄园收归政府所有,成为涪陵县大顺区区公所办公楼(后为明家乡人民政府办公楼)。2004年5月,被重庆籍新加坡华侨凌健购买,修葺后成为私人博物馆。
走进庄园,仿佛进入民国电视剧的布景中。踩过老旧的红漆木地板,堂屋中对称放置着两张罗汉床,门的正对面,略带西式的壁炉优雅而考究。两侧的厢房中,摆放着两张保存十分完好的清代架子床。其中一张据说取材黄花梨木,价值不菲。
穿过底楼大厅,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门前花园,面积足有两百多平方米,考究的石板路面上竖起一道石门,石门后绿树成荫,在植被包裹中,还能找到雅致的石凳、石桌以及当年房主的私家游泳池。
半边街木墙青瓦古民居
除了奢华的庄园,大顺村老街同样爬满了历史的痕迹。从村里的主公路插进背街小巷,就能找到一条原是生活中心的老街。
当地干部说,由于老街一侧的木墙青瓦古民居保存得最完好,所以这里也叫半边街。建筑风格被称作单体抱厅式齐廊建筑群集式,仅存短短200米。
住在老街上的彭德珍已有72岁高龄,她告诉记者,自己20多年前改嫁至此,便一直没有离开过。所住房子差不多有80多年的历史,由至今健在的百岁老丈人传承。
老人回忆,这里曾是大顺最热闹的赶场地,她们一家人开的小卖部、麻将馆,每天生意络绎不绝。后来新街建成,大部分人都搬走,这里逐渐冷清下来。如今,每天都只有她和邻里几个年龄差不多的老太太,在此优哉游哉地摆摆龙门阵、晒晒太阳。
烈士故居一分为四保存完好
在公路一侧,可以轻易看到一座土墙青瓦的老房子。这是革命烈士李蔚如的故居,也是大顺村保存得较完好的旧式建筑之一。
在记者到达时,住在其中的农户甘文斌一家正吃完午饭,悠闲地坐在门前。他说,李蔚如故居早已被一分为四,自己已经在此住了40多年。
他回忆,父母解放后都是国营商店职工,家境还算不错。不过,家里兄弟姊妹众多,弟弟结婚后,老房子不够住,父亲就拿出一笔钱,让他在外买房居住。
“是李蔚如的儿媳妇张明成将房子卖给我的。”甘文斌说,1969年,李蔚如家的两个儿媳妇都已上了岁数,缺乏劳动能力才将故居变卖。他购买的一楼一底的房间,足有上百平方米,当年成交价格是195元。“这笔钱在当时,也不算小数目。”
青羊乡安镇村
种植鸦片富甲一方
大地主堪比刘文彩
从涪陵城区出发,往南川方向的老路大约43公里,便能到达青羊乡,安镇村位于该乡的中部。
与大顺村不同的是,安镇村拥有众多原汁原味的明清建筑,均是150多年前的大地主陈万宝修建。14处庄园构成的古建筑群,近3000间住房,虽经历上百年风霜,但至今仍能看到当年富甲一方的痕迹。
14处庄园150年历史
陈万宝的14处庄园,在青羊乡有着众多遗址,也有着众多传说。记者走访的一处名为石龙井庄园,相传曾是陈万宝的二儿子陈荣达居住。
“14座庄园中,这里是保护得,最完整的一处。”据青羊乡文化体育服务中心主任熊中圣介绍,石龙井庄园距今已有150多年历史,占地11 亩,120间房。民国初年曾获得能工巧匠银樽奖,上世纪80年代又被评为四川省三大优秀民居,目前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准备进行第二次维修,普通游客难以得见尊荣。
经过交涉,熊中圣同意带记者进园参观。他用钥匙打开厚重木质偏门后,跨过高高的门槛,这座传说中的庄园终于出现在眼前。
熊中圣的介绍并没有夸大的成分,庄园的气势从进门之初就开始展现。巨大条石垒成的石阶上,是一块开阔院落,石阶扶手上除了大户人家常见的狮子雕塑,还有两座石猴雕塑,公猴背子,母猴抱子,遥遥相望,寓意代代封侯。
院落的正对面,还有一处巨大的戏台,不用任何介绍,观者也能想象当年宅中主人听戏品茶的热闹场景。院落右侧可以进入房间偏厅,天井中摆放着被文物专家誉为镇园之宝的荷花缸。
熊中圣介绍,荷花缸雕工精细,缸体是四只乌龟驮着荷叶的造型,缸外浮雕雕刻着荷花从露出尖角到成熟各个时期的形态,缸内更是有各种水生物的形态。相传这是屋主为不能出门的女眷专门雕刻的玩物。
庄主是诰赠朝廷官员
陈万宝是何许人,为什么有财力修建如此规模的庄园?
对于这座庄园的来历,熊中圣这样解释,陈万宝祖籍江西,先祖入川后靠贩卖米粮发迹,曾有自己的马帮、船队。后来,陈万宝诰赠朝仪大夫,他又种植鸦片,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首富,富庶程度以及庄园的规模,都不输给鼎鼎大名的四川大地主刘文彩。
如此富甲一方的巨富,重庆主城人为什么对陈万宝和他的庄园知之甚少?
熊中圣说,除了地处偏僻以及缺乏宣传外,从历史因素上讲,陈万宝并非通过科举当官,不能算是严格意义的朝廷命官,在史料记载中相当少。
4大谜题至今未解
“关于这座庄园,仍有4个谜至今没有定论。”熊中圣介绍,排名前列,庄园没有正门,只有侧门。第二是修建花费了上万立方石材,但附近却没有任何大型采石场,石料从何而来?第三,无论下多大的雨,庄园绝不会积水,排水系统如何设计?第四是院中水井长年漫至井口,但不增不减,绝不漫出。
熊中圣说,曾有多位文史专家到此参观,但都没有给出明确答案。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到此,能为这些谜团找出答案。
如今,当地政府已开始重视庄园群的保护和宣传,对其中文物进行了普查和统计,并制定相关保护规划,并且对庄园进行了维修,希望能吸引更多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