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发[2015]12号)、《安徽省生态强省建设实施纲要》(皖发[2012]24号)和《阜阳市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计划实施方案》(阜发[2015]8号)精神,深入实施“生态立市、绿色崛起”战略,市委、市政府决定规划建设泉河生态经济示范区,起草编制《阜阳市泉河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确定泉河生态经济示范区发展定位与功能分区。
一、发展定位
(一)战略定位
按照“田园风光情,健康养生地”的品牌定位,以泉河悠久的历史文化为传承,充分体现水、林、田、湖四位一体,坚持可持续发展、历史文化的延续以及以人为本的原则,融现代风景园林和生态建设于一体,结合河道、河堤、绿地、生态产业和新农村建设,构建“一带多点、产业互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将泉河生态经济示范区打造成为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 “四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市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和颍淮文化传承创新区。
(二)功能定位
——高标准生态文明示范区。以泉河沿河干道为骨架、主要桥梁为节点、分支道路为脉络,完善交通、水利、电力、供水、管网、污水处理等重大基础设施配套,发展高效环境友好型产业,构建生态文明社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打造高标准生态文明示范区。
——观光旅游休闲示范区。以泉河生态经济示范区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区位优势为依托,重点开发农业观光采摘、农事民趣体验、湿地休闲体验、娱乐康体度假等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将示范区打造成为集农耕文化与湿地文化体验、田园风光观光、欧苏文化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观光旅游休闲示范区。
——美丽乡村示范区。进一步优化泉河沿岸乡村布局,通过村庄环境整治带动农业功能拓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传承当地文化和人文风俗,融入生态文明理念,建设风格多样的农家村落,形成环境优美、生活便利、生态宜居、特色鲜明的乡村面貌,打造美丽乡村示范区。
——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通过示范区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引进、示范、推广优良新品种,进行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示范,形成特色明显、效益显著的高效农业产业集群,辐射带动周边农民科学种植,逐步形成产业化经营体系,进而辐射带动全市和同类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功能分区
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同特征和地域经济的内在联系,将示范区划分为河体核心保护区、滨河控制开发带和高效集约发展区。依据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现状和开发潜力,界定区域功能,明确发展方向。
(一)河体核心保护区
范围为泉河干流水体和湿地,面积25平方公里。区域功能是:强化生态功能,禁止开发建设。基本要求是:稳定河体水质,维护湿地功能,改善候鸟栖息环境;规范采砂、捕鱼、养殖等经济行为,严格执行采砂管理的相关规定,全面取消禁养区的围网养殖、肥水养殖,严禁围河造田、围河养殖;加强旅游和船舶污染防治,各类旅游设施必须配备污水及污染物处理装置,机动船舶必须按标准配备使用防污设备,集中停泊区必须设置污染物收集处理设施。
(二)滨河控制开发带
范围为以泉河大堤向陆地延伸1公里左右,是连接泉河和耕地及村庄的过渡地带,面积100平方公里。区域功能是:构建生态屏障,严格控制开发。基本要求是:加强水系连通疏浚,扩大湿地面积;推进植树造林,建设沿河防护林,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减少泥沙入河;限制施肥量大的农业生产活动,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三)高效集约发展区
范围为规划区其他区域,面积275平方公里。区域功能是:集聚经济人口,高效集约开发。基本要求是:稳定提高生态空间,集约整合生活空间,优化拓展生产空间。遵循主体功能区的理念,科学划分生态保护、农业发展、城镇建设和产业集聚区域;严格保护自然保护区、自然文化遗产、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以及饮用水源地、水源涵养区,积极建设沿河、沿湾、沿路生态廊道和城市公共绿地;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大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优势农产品布局区域化、种养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资源向优势区域与优势产业集中,积极发展生态产业、推广低碳技术,加快形成并壮大产业集聚区和特色块状经济。
三、空间布局
按照依据现状、突出特色、兼顾长远的原则,以及培育全市经济增长极和加快泉河地区精准脱贫步伐的要求,统筹产业发展、村镇布局优化、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将泉河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成为“一心两核一轴三板块” 的空间格局。
一心:即颍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位于阜阳市城西13公里处,面积约24平方公里,1998年被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9年12月,被评为国家湿地公园,西湖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其成为整个城市发展的名片。随着阜阳城市远景向西发展以及交通条件的改善,规划将颍州西湖打造成以文化体验和自然观光为重点,以文化主题项目为带动,以休闲、养生、度假、培训为复合功能的区域性文化旅游基地和全省文化产业的新地标、新典范。
两核:即颍淮文化生态旅游区和泉鞍洲湿地公园。
——颍淮文化生态旅游区。位于阜阳市泉河两岸,横跨颍泉区和颍州区两区,规划区域为学苑路-清莲路-小周庄以东,北京西路-尚庄以南,南京路-七渔河以西,人民路以北;总规划用地面积936.97公顷,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893.03公顷。颍淮生态旅游区发展目标为:未来城市新生活方式的承载地和展示魅力阜阳生态旅居文化的核心承载区以及城市空间西拓新门户。
颍淮生态旅游区空间结构布局为“一体两翼、北园南城、玉带串珠、板块联动”。
一体两翼——以泉河为纽带,通过水系连接和景观渗透实现南北两区互动发展,两岸一体,共筑泉河生态旅游带规模性、综合性景区,南北两大城市板块齐聚开发,双翼互动。
北岸-园在城中——泉河北部以扩建阜阳生态文化公园,构筑区域生态功能核心,整合主题商业街坊、温泉水世界等多元休闲游乐功能,打造体验式生态文化公园为中心的生态人文旅居示范片区。
南岸-城在园中——南岸以中央体育公园为结构绿心,结合水脉联通周边带状城市公园,将城市融于绿网。
玉带串珠——贯通南北的绿化景观通廊以及片区中各个景观功能节点有机组合,形成活力生态旅游功能主体构架。
板块联动——明确各功能板块开发启动节点,通过标杆项目注入,聚核开发,节点引爆,激活土地开发活力,同时利用绿化景观轴将不同功能节点串联起来,相互作用,联动发展,提升整体功能价值。通过逐步吸引高端产业、生态旅游、居住、商业商务等优势要素的集聚,未来将成为生态为本、以水为媒、古今呼应、两岸融合的皖北都市圈中央人文休闲示范区、景城融合的泛生态公园城、标杆性颍淮生态文化旅游区。
——泉鞍洲湿地公园。位于临泉县,规划范围以流鞍河、泉河及阜临河、于王沟、白沟、临艾河、丰泉河两侧的堤坝为界,面积850公顷。在保育和恢复黄淮平原自然及人工河流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湿地科普宣传教育,积极进行科研监测,适当发展生态旅游及地方文化展示,满足临泉县及周边地区湿地科普宣教及生态旅游的需求,将其建成集湿地生态保护、湿地科研监测与科普宣教、湿地生态旅游及地方文化展示为一体的湿地公园,也是全省平原河流湿地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利用研究和示范的重要基地。
一轴:以泉河主河道为载体,通过河道疏浚、堤坝生态化改造、两岸景观提升、水环境治理,将泉河打造成皖北较具魅力的水上观光走廊。
三板块:商务休闲娱乐板块、田园风光度假板块、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板块
商务休闲娱乐板块:该板块范围从阜阳城区到西湖湿地公园的泉河两岸区域,东西长15公里,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为进一步优化“南进、西拓、东补、北优”的城市空间结构,提升城市生态旅游目的地现代服务业水平,将该板块规划建设成为文化体验、假日休闲、商务会展等多功能的中央商务区和生态旅居文化的核心承载区。
田园风光度假板块:该板块范围从西湖湿地公园到杨桥镇的泉河两岸区域,东西长20公里,面积约200平方公里。该区域重点依托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人文资源,通过建设休闲农业园、美丽乡村、宜居城镇以及景观绿化和完善交通体系等手段,打造成环境友好、生态宜居、景色优美的田园风光养生度假胜地。
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板块:该板块范围从杨桥镇到临泉县城的泉河两岸区域,东西长15公里左右,面积约16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设施农业、花卉苗木、经济果林等标准化、产业化、智能化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将其打造成中原地区重要的农业产业供应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