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日从阜南县文物部门了解到,有着300多年历史的老祠堂——方集镇陈家祠堂动工修缮。
陈家祠堂是一座有着传奇色彩的古建筑,多少年来一直默默矗立在洪河堤坝边楼房后面,不为外界所知。2011年,阜南县文物管理部门在文物普查时,发现该祠堂。陈家祠堂建筑规模之大,原平面布局保留之完整,为皖北地区罕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被发现的第二年,陈家祠堂即被列为安徽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陈家祠堂青砖灰瓦,重梁起架,古朴典雅。祠堂坐北向南,南北呈长方形,祠堂三重,面阔三间。其中:祠门三间,割为门屋一间与耳室二间,门屋略高于耳室若干,配以砖雕及石鼓等门饰,手法简洁造型生动;明伦堂、寝堂均面阔、进深各三间,构架用“五架梁并前后出单步”法,云版、驼峰、雀替及梁端等饰以木雕,其构图舒展,刀法流畅,属北派建筑木雕精品,占地面积689平方米,建筑面积269平方米,是一处清代中早期的建筑。
掌管陈家祠堂钥匙的陈大宽老人说,在祠堂前原有一个石牌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被破坏,祠堂部分房子也被占用。后来,陈氏族人筹钱,将被占的房屋地皮买回。
祠堂内一块石碑被砸断,后被族人保护起来,目前仍立在祠堂内,部分残缺,字迹不清。祠堂门口的一对石鼓,也遭破坏。目前摆放在门前的,是两个残破不全的石鼓。陈大宽说,祠堂是重梁起架结构,较大的特点就是“墙塌屋不倒”,房子主要由木柱支撑。
因年久失修,祠门上的灰水泥瓦出现破损,站在祠内能看到天,地面上有漏雨留下的痕迹。
陈大宽说,现在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在家里的老人也没有力气再爬上房子维修。因年久失修,祠堂的木柱和房檐下的木雕也出现局部腐朽。
陈家祠堂进入官方视野后,县文物部门即着手谋划修葺,请古建专家为陈家祠堂制定维修方案。经过前期一系列工作,终于迎来开工修葺阶段。
陈家祠堂占地面积689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269平方米,此次由政府出资120万元进行修缮保护。
当地政府要求施工单位严格按照设计方案,科学施工,让方集陈家祠堂这一历史建筑通过修缮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延续灿烂历史。
来自: 颍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