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进忠:政府报告短、实、新
1月11日下午,市八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分组讨论了《政府工作报告》。市人大代表、州委常委、市委书记罗进忠参与大理创新工业园区第三代表团讨论,他用“短、实、新”来评价《政府工作报告》。罗进忠认为,报告对五年工作进行总结,提出目标及措施,并对2013年工作安排部署,报告虽短却信息量大;过去五年,大理市经济增速达15%以上,值得总结,实;报告提出了大理市2017年左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
本报讯 1月11日,时任大理市委副书记、市政府代市长李福安向大理市八届人大一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回顾了过去五年,大理市七届政府在市七届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七届政协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下,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提出了市八届政府的任期目标及工作建议,对已经到来的2013年作了展望及意见,当中引人注目的是,关注民生,建设美丽幸福新大理被列入新一届市政府主抓的六个重点工作之一,报告明确提出,要确保民生投入占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0%以上。
过去五年 农民人均纯收入翻倍
过去五年,市七届政府加快推进滇西中心城市建设,全面实现任期目标。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预计完成255亿元,比2007年增长82.7%;财政总收入32.66亿元,比2007年增长1.3倍;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165亿元,比2007年增长2.08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551元,比2007年增长76.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050元,比2007年增长1倍。
大理市产业基础不断夯实,在工业、农业、文化旅游业、商贸服务业等行业取得长足进步,城市功能明显提升,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改革开放稳步推进,民生事业全面进步,民主法制持续加强。
大理市在各方面获得了一系列荣誉。2009年至2011年连续三年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强县;全省工业十强县市,创新工业园区被命名为全省十大优秀工业园区;全国36个服务业配套综合改革试点区之一;中国内地十佳宜居地;成功创建为省级园林城市,荣膺“全国绿化模范市”;荣获“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体育先进市”;蝉联五届“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和首批“高级食品安全示范市”。
另外,洱海成为全国城市近郊保护得较好的湖泊之一,大理被命名为“中华六朝古都、千年国际陆港”和“8-12世纪东南亚排名前列大古都”;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大理古城分别创建为国际5A级和4A级景区。
同时,大理市还存在经济实力还不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限、债务负担重,城乡规划滞后,社会维稳压力加大,部分部门和干部庸、懒、散、奢等问题。
2017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新一届政府任期的这五年,也是大理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报告对新一届政府的任期目标做了明确。到2017年,全市生产总值达530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财政总收入达74亿元,年均增长17%,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48亿元,年均增长17%,工业总产值达797亿元,年均增长22%;固定资产投资达504亿元,年均增长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1300元,年均增长1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500元,年均增长14%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单位GDP能耗下降3%以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目标,须有可行之策。大理市政府将主抓强化核心地位,做强滇西中心,将大理市建设成为滇西交通枢纽、桥头堡产业基地和滇西教育中心、医疗中心、文化中心、商务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打造产业基地,增强经济实力,壮大九大特色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打造千亿园区;保护青山绿水,建设生态文明;统筹“两区一委”,推动跨越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幸福家园。
今年 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七成投民生
2013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大理市建市30周年。2013年要实现:全市生产总值达300亿元,增长15%以上;财政总收入达39亿元,增长20%以上,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26亿元,增长20%以上;工业总产值达366亿元,增长22%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215亿元,增长3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02亿元,增长2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600元,增长1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500元,增长18%以上。
创新工业园区财政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0%、35%、24%以上;旅游度假区财政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18%、30%以上;海东开发管委会财政总收入达2.66亿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30亿元以上。
为实现2013年目标,大理市将主抓壮大产业提升质量,加快工业经济、现代农业、商贸物流服务业、居住产业发展,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洱海、海西、苍山保护;加大开发建设力度,推动海东开发、千亿园区开发建设及下关旧城改建;统筹城乡发展,加强规划引领、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及城市精细化管理;拓宽筹资融资渠道,强化招商引资、增强筹融资能力、发展民营经济;关注民生福祉,促进社会管理机制和组织建设、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社会事业及建设平安大理,明确要加强资金保障,确保民生投入占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0%以上;加强政府的自身建设,其中提到要坚持转变作风,精简各类会议、文件材料,严控事务活动,规范出访出行,改进新闻报道,减少交通管制,严格文稿发表,厉行勤俭节约。
“两区一委”表态 都说要翻倍
在1月11日举行的市八届人大一次会议排名前列次全体会议上,大理创新工业园区管委会、大理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大理海东开发管委会(以下简称“两区一委”)向大会作了书面报告。
据了解,“两区一委”在人大会议上作报告,这在大理市的“两会”上并不多见。
创新工业园区:工业3年倍增 5年翻两番
2012年4月,大理州将原大理大理创新工业园区(含凤仪镇)、大理省级经济开发区、大理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整合,组建了新的大理创新工业园区,实行州属州管。园区工业规划用地达98平方公里,按“一园三区”规划布局为凤仪片区、天井片区、杨梅坪片区。
2012年,创新工业园区直接融资借款资金75422万元,实现销售收入310.3亿元,工业总产值完成16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9.2亿元,财政收入完成10.5亿元。截至去年12月,园内登记注册的各类工商企业1410户。2013年,创新工业园区要实现销售收入390亿;到2016年,园区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实现全区工业“3年倍增、5年翻两番”目标。
旅游度假区:财政总收入5年要翻倍
2008年11月,大理州将大理镇整建制划归度假区管辖,并授权度假区负责喜洲古镇(喜洲、寺里、金河、沙村四个村委会)、双廊古渔村(双廊、大建旁两个村委会)的项目开发、建设和管理,2011年,明确“州市共管、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
2012年,旅游度假区财政收入完成32198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1143万元,工业总产值完成58554万元。截至去年,辖区企业有4286户,其中个体工商户3701户。
2013年,旅游度假区要实现财政总收入比上年增长18%,达到37994万元;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30%,达到391486万元;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20%,达到70265万元。到2017年,财政总收入要达到73661万元;固定资产投资要达到919016万元;工业总产值预计完成145701万元。
海东:财政收入今年要增长4倍
2012年3月,海东开发管委会成立,直属大理市委、市政府领导,属正处级机构。截至目前,海东新城区已完成建设项目12个,组织新开工建设项目2批18个,累计完成投资27.64亿元,完成土地征用47079亩,完成道路(路基)建设39.28公里,完成给排水官网铺设58.61公里,完成电力专线铺设24.5公里,完成土石方2000万方。
2012年全年,海东开发管委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31亿元,完成财政收入5185万元,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8.17亿元。
已经到来的2013年是海东山地城市开发建设加快步伐的关键之年,全年预期目标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增长100%以上;完成财政收入2.66亿元,增长410%以上,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完成25亿元,增长40%以上。(云信 吴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