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
常州搜狐焦点网 > 常州新房 > 新闻中心

常州有一座世界上少有的油灯博物馆

2017-01-22 07:17:11 来源: 常州晚报

去年11月28日,油灯博物馆(常州)在常州西太湖畔雅集园内开馆试运营,目前馆内展出的1000多盏油灯,均是由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研究员陈履生提供的藏品。陈履生收藏油灯有40多年之久,走遍国内各地,以及世界很多国家,这座油灯博物馆可谓世界规模较大、藏品量最多、最专业的油灯主题博物馆。开馆运营至今,就吸引了上千名观众慕名而来,也勾起了很多老常州人对这个曾经生活日用品的怀念。

油灯(常州)博物馆收藏了上千盏油灯。

A、他有4000多件藏品,藏品时间跨度5000年

油灯博物馆(常州)展厅面积1千多平米,展品是由4000多件藏品中精选的,从新石器时代到民国时期的各类油灯1千余盏,跨越5000年发展历史的各个时期、各种材质、各个民族(藏族、汉族等)的油灯,包括新石器时期的陶豆,汉代西王母十三头、十一头、九头油灯,辽代石刻油灯以及西藏和新疆地区独具特色的油灯等。

雅集园负责人、油灯博物馆馆长张安娜告诉常州晚报记者:“这意味着我们常州有了一座世界上最专业的油灯博物馆。”

瓷质青花仿马灯,此马灯是装饰性灯具。

B、他曾是一位“常州人”,收藏油灯40年

这样一座极具特色的博物馆落户常州,还要得益于陈履生的“常州情缘”。

陈履生是扬中人,今年60岁。他说,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扬中属于常州市,因此在他儿时至青少年这段时期里,一直都算是常州人,这种认知也让他对常州有一份特殊的情感。

1998年5月18日,陈履生在扬中市建立了排名前列座油灯博物馆,这座博物馆面积很小,两层楼才共100多平方米,很多珍贵的藏品只能被封闭包装在馆内,无法实现陈列,他一直想建一座大型的油灯博物馆。而他的这个想法,被有心人,当时常州刘海粟美术馆的张安娜记住了。

2013年,第八届中国花博会在武进举行的时候,在张安娜的引荐下,由武进区政府、西太湖科技产业园管委会在雅集园统筹建立了“陈履生美术馆”,馆内展出陈履生书画作品的同时,也展出了几十盏他收藏的油灯,没想到,一下子引起了很多老常州人的兴趣。

当时,就有市民拿着自己家中用过的或是收藏的油灯来找陈履生。事实上,时任国家博物馆副馆长的陈履生先生已经收藏有数千件历朝历代的油灯作品,基于他收藏油灯的专业程度之高、规模数量之大,西太湖科技产业园管委会构筑起建立油灯博物馆的新设想。时隔三年,一座高级的油灯博物馆在雅集园应运而生。

C、收藏油灯的过程中,曾得到过孔繁森的帮助

陈履生说,当时在扬中、常州以及周边地区有个说法,就是看一个家庭勤俭与否,只要看看油灯罩就好了。因为那时候每家每户都用煤油灯,煤油灯的玻璃罩子里最容易累积燃烧后挥发的黑灰,玻璃罩子很薄、很脆弱,擦拭灯罩的时候要格外注意,不能弄破。灯罩是否发黑,能看出这个家庭的成员是否真正持家。陈履生从长辈那里听到这个“典故”后,就一直记在心上,从此对油灯有了一种特别的情感。后来,他也把自己平时工作之余的收藏爱好定为了油灯。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北京工作时,他经常天不亮就跑到北京著名的“簋街”上买旧物。那时油灯在杂项类藏品中基本无人关注,因而价钱较低,但由于财力有限,他只能慢慢地一件、两件地积攒起来。1993年5月,为了完成中宣部的一项编辑出版《中国民间美术全集》的工程,他第四次去西藏。在阿里见到时任地委书记的孔繁森。孔繁森以他对阿里的了解,向陈履生提供了一个关于民间文化方面的路线图,特别提到定日的民间银器制作。

为此,他专门去拜访了孔繁森去过的西藏银匠家。那位老艺人拿出了他多年的珍藏,其中一件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制作的油灯,这座油灯是由银元一锤一锤打造而成的,设计制作均精美无比。陈履生很希望收购这件油灯,这位老艺人就仅以这座油灯的银重再加上手工费,卖给了陈履生。“整个交易过程近乎原始的朴实,但也让我很感动。”陈履生说,他是托了孔繁森在西藏“好人缘”的福。

D、自六朝青瓷出现,常州地区油灯就有了鲜明特色

汉代西王母十三头陶灯。

陈履生告诉《档案柜》记者,值得一提的是,和江南大部分地区一样,自六朝开始,常州的油灯就有了鲜明的地方特色——以瓷质油灯为主流,其品质一般和窑口有紧密的关系。直至明清时期,以细腻的青瓷居多,间有粉彩。而北方的瓷质油灯相对比较粗犷,体型较大,民间所用在造型上有较大的变化,山西、陕西更多乡土情怀,有用石头制作的油灯,还有铁质油灯。

和江南大部分地区一样,常州的油灯所用燃油,在古代一般为豆油或菜籽油,以灯芯草为灯捻,用棉花等搓成的线状物或用线织成的绳,放在油灯里,露出头儿,点燃照明。由于常州等江南地区工商业发达,较早引进了西方洋油灯,大户人家甚至会用油灯作吊灯。

据陈履生介绍,灯在南北地区有一些共同的内容,比如吉祥富贵、多子多福等等。而一些大公司定做的煤油灯都有一些专门的标识。在电灯出现前,为了移动的方便,也为了防风防雨,一种手提的“马灯 ”也比较常见。等到电灯出现后,江南地区较早普及电灯,然后油灯就开始慢慢地走进了历史。

老常州心酸而美好的回忆——

上世纪八十年代,“洋油灯”下的外婆

市民“晋陵”是我市地方文化研究爱好者,他听说世界规模较大的油灯博物馆落户常州后,排名前列时间赶去参观。他告诉记者,自己曾在常州郊区的外婆家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因此油灯这件物品,给了他既心酸又美好的回忆。

“那个时候,郊区靠近农村,并不是家家户户都能用上电,晚上照明只能依靠我们老祖先传下来的煤油灯,那时我们习惯称煤油灯叫洋油灯,这个称谓一直持续了好多年。我外婆家是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才用上的电,即使电通到了门口,还是有一些家庭为了省钱宁愿用洋油灯。”

最让“晋陵”难忘的,还是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还在用洋油灯的外婆。当时外婆年纪已经很大了,但为了给他寒假过后开学时添一件新衣服,就连续十几个晚上,在洋油灯下,眯着眼睛缝衣服,样子慈祥而温暖,至今还留在他的记忆深处,每次说起,仿佛就在昨天。

免责声明:凡来源非搜狐焦点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网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本网站。
房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