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北京搜狐焦点网 > 北京新房 > 新闻中心

复兴中华建筑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012-12-25 15:02:38 来源: 搜狐焦点网 作者:马炳坚 黄镛 武志刚

  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文化分为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两大部分。

  建筑是人类创造的文化表现力的器物。生活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创造了不同文化特色的建筑。建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它服务于人类,反过来又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习俗有强大的教化和濡染作用。

  然而,纵观今日之中华大地,具有中国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建筑,毫无特色的所谓“国际风格”建筑充斥于中国的每个城市。中华建筑文化在城乡建设领域正在全面消失。我们在复兴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应当如何复兴中华建筑文化,这是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中华文化的主要特色和核心内容

  中华建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复兴中华文化,首先应当搞清楚中华文化的主要特色和核心内容。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特色的文化体系。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它们各自承载的文化,为什么唯独中华文化能传续下来,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是因为中华民族的宇宙观、世界观有它自己独到的特征。中华民族的宇宙观是“天人合一”,世界观是“万方安和”、“致中和”。这是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国家之间、社会各阶层之间关系的境界。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都没有诞生这样的理论和思维方式,它们更多的是主张强权政治,主张“胜天论”,主张“人主宰万物”,主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中国在伏羲、尧舜时期,就已经形成了这种“天人合一”、“致中和”思想的雏型。这种带有部落联盟时期风范的思维,一直影响到后来的历史,影响到春秋、战国时期老、庄、孔、孟等思想体系的形成,影响到后来的封建统治者及平民百姓。

  中华文化这种“天人合一”、“致中和”思想的产生,与我们祖先古时的社会实践有直接关系。中华文化诞生于黄河流域,黄河是携裹泥沙,发生水患最多的河流,远古时期黄河的上、中、下游分布着许多部落,各部落划地而治,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模式。黄河多患,必须治理,但如果各部落不统一行动,就无法治理黄河,解决生存问题。各部落之间怎样统一?无非是武力征讨,或是部落联盟。我们的祖先并非没有相互征讨,但后来发现征讨带来的是两败俱伤,于是最终选择了部落联盟的形式。大禹治水,就是这种部落联盟形成以后发生的事件。大禹治水的实践,使我们的祖先悟出了因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同时也悟出了社会集团之间求同存异,和谐共存的道理。这是“天人合一”、“致中和”观念产生的社会基础和实践依据。

  这里还需顺便提及,中华民族的图腾--龙--实际是“致中和”理念的形象化。龙的形象,是诸多部落图腾的结合体:它是由马脸、牛鼻、虾眼、鹿角、鲇鱼须、蛇身、鲤鳞、鸡腿、鹰爪、虾尾共同组成的一个谐和体。《易经》说:“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龙是宏彰正中之德的图腾,龙倡导中庸的言论并讲究信义,倡导中庸的行为并谨慎处事,祛除邪恶的部分而保存诚信,以和善的心念处事而不提倡征伐,以美好广博的德行化解天下矛盾,使天下德化。人们常说中华文化是龙文化,实际上就是“致中和”,是“和谐”文化。

  “天人合一”、“致中和”,其实质是“生”的哲学。《易经》说:“天地之大德曰生。”意思是:天地的大德是生养万物,生养万物必须要与万物和谐相处。因此,和谐成为中华文化的灵魂。

  先人对文明这个概念也有很深的见地。《易经》说:“文明以止,以化成天下。”文明的关键是“知止”,也就是要能理性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放纵人性中邪恶的东西而肆意妄为。把这种“知止”的文明推广于天下,就是一种文化。

  特色的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具有很特殊的地位。

  当两三千年前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的文明相继衰亡时,中国正处于西周和春秋战国的文化大发展时期。它与欧洲、地中海沿岸先后崛起的希腊文化和罗马文化成为东方和西方两颗交相辉映的文化明珠。从此,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成为世界上两大文化,在各自的发展和交流中演绎着人类文明史。

  在欧洲工业革命之前,中华文明的许多成果一直于欧洲,成为欧洲学习的对象。中国的农耕技术西传,使欧洲在17世纪前后完成了农业革命;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技术西传,为欧洲工业革命奠定了重要的科学基础;英国文官制度的确立,正是吸取了中国科举制度的经验。

  中华文化之所以受到普遍欢迎,正如老子《道德经》所言:“上善若水。”水是世上至柔的物质,水总是处在低处,它默默无闻,滋润万物而不争。在东方历史上,中华民族大都处于强盛地位,但对周边弱小国家和民族总是以谦和的态度和方式对待。西汉开辟西域道路不是为了军事扩张,而是成为连接东西文化的丝绸之路;宋代的海船载着精美的磁器和丝绸辟出海上丝绸之路,同时将指南针和制作礼花的火药带给了欧洲;明初郑和下西洋,将中华的精美礼品赠与沿途所到之国,送去中华民族的友谊。

  而西方文化则不同,希腊文化丰富而深邃,具有深刻的辩证思维观点,以智慧学著称,但认为成了掌握智慧学的“智慧王”就可以统治世界。罗马文化后期实质上是教会文化,这种文化认为上帝是自然和万物的创造者,人的义务是通过服从教会的奴役来拯救灵魂。随着欧洲近代科学尤其是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不断发展以及在工业上的应用,其意识形态又萌生出“人是万物的主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念。当这种理念与资本主义竞争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便产生了白人及其军队开拔到非洲、美洲,以屠杀3亿黑人和2亿印第安人的“物竞天择”方式进行殖民统治,而后又把殖民“开垦”的枪炮指向亚洲和中国。这种“胜天伦”秉持的是征服自然和奴役人类的信条,是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宇宙观和世界观,这与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致中和”、“和谐”的理念是格格不入的。

  中华文化作为一个文化体系,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核心内容就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致中和”的世界观。在这种和谐文化濡养下产生的建筑文化,也具有典型的东方特色和存在价值。

  二、中华建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结晶和载体,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中华建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华夏大地上在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中创造的一种特殊文化。

  中华建筑文化有着它独有的特质与丰富的内涵。这些特质与内涵,与中华文化的内涵浑然一体,丝丝相扣。

  “风水学说”,是中华建筑文化的重要内容。风水学,说到底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我们的祖先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前提下为自己寻求居所的实践与智慧。按照中国古代风水理论寻找的居住和生存环境,一定是的、与大自然最为和谐的环境。风水学说,是我们的先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的最集中、最典型的体现。至于风水理论中那些玄奥、迷信的内容,有些是囿于先人认识自然的局限性,有些则是历代从事堪舆行业的“风水师”们编创出来用以骗取钱财的所谓“理论”。它不能代表风水学说的本质和主流。

  “师法自然”,是中华建筑文化的又一项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宇宙观、自然观的真实再现。从古代的士大夫阶层躲避战乱,“寄情于山水之间”,到传统造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理论形成,无不反映出中华民族崇尚自然、尊重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思维特质。即使是先人建造住宅,也十分注重与自然的融合。就如中国传统民居的代表北京四合院那样,它上承天光,下接地气,人居其中,使天、地、人达到了高度和谐的境界而不失为人类居住方式的典范。

  “生态理念”,也是中华建筑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的古代城镇,大都“因天时,就地利”,依山傍水,负阴抱阳,顺势营造,而且建筑物的形象也是“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翬斯飞。”中国古建筑的翼角,如飞鸟展翅,这种形态,唯中国独有。中国木构建筑的榫卯结构,犹如人的骨骼关节,结合巧妙,活动自如,因而有极强的抗震功能;中国古建筑的大屋顶“上尊宇卑”--脊部陡峭,檐口坡缓,中腰凹曲,形成曲线,使雨水下泻时会产生一个加速度,能将雨水抛得更远,有利于保护木构架与墙体免受雨水侵蚀,这就是“上尊而宇卑,吐水疾而淄远”的道理;屋檐部分坡度减缓,略微上翘,形成反宇之势,还可以“激日影而纳光,”出檐深远的屋顶,反宇的檐口,使得夏季日光照不到室内而防热,冬季有更多的阳光照到室内可增加光照并防寒。一个曲线大屋顶,就以这样多的技术含量与大自然达到高度和谐。

  “传达价值理念,表达福祉诉求,彰显民族精神”,是中华建筑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建筑十分讲究装饰,木雕、砖雕、石雕、彩绘在建筑上应用广泛。这些雕饰、彩绘不仅起着美化建筑的作用,更起着传达价值理念,表达福祉诉求,彰显民族精神和教化、濡染民众的作用。如雕饰彩绘中“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等题材歌颂反侵略的民族精神;“二十四孝”、“精忠报国”宣扬忠、孝、仁、义的价值观念;“富贵白头”、“居家欢乐”、“五子登科”、“马上封侯”等题材表达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对和平幸福的追求;而花鸟鱼虫、自然山水等题材则反映出中国人民向往美好生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愿望。

  “伦理表达”,是中华建筑文化重要内涵之一。中华传统建筑的伦理表达主要体现在等级差别、长幼差别以及与之相关的秩序关系。建筑的等级差别始终贯穿于阶级社会,从商周到明清,天子、公侯、卿大夫和各级官吏的府邸衙署,都有明确的等级规定。国都、州府、县治的城池尺度、方圆规制也有明确的等级制度。即便是普通的百姓人家,建筑也分为主、次、大、小,长幼有序,秩序严明。等级是秩序的保证,秩序是社会永恒的需求。等级规定,是世界上所有等级社会的普遍现象,非如此便没有秩序,没有安宁,没有人类不同阶层的和谐相处。中国传统建筑的伦理关系还包含天人关系、人神关系。祭祀天、神的建筑宏伟高大,充分体现出人对天、对宇宙、对大自然的敬畏。中华建筑文化崇尚伦理,讲究等级、秩序,按“礼制”要求限定建筑的规模等级也是基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致中和”的理念。“礼之用,和为贵”所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理念。

  中华建筑文化,还承载着东方艺术独特的美学内容。中华民族不仅是一个理性的民族,还是一个情感丰沛的民族,中华文化的感性特质造就了中华建筑、园林的诗情画意和美学内容。从中国传统建筑的造型艺术--硬山式、悬山式、歇山式、庑殿式、攒尖式、复合式,到厅堂殿阁、楼馆轩榭,造型千变万化,形态丰富多彩。岳阳楼、黄鹤楼、鹳雀楼、滕王阁、皇城角楼,这些仪态万千的建筑珍品,成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人们心中美好的珍藏。至于历代名建筑上承载的诗歌词赋、匾额楹联,以歌颂祖国大好河山,抒发志士爱国情怀为主题,意境优美,大气磅礴,共同烘托出中国传统建筑与园林的诗画特质,反映出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热爱家园、融入大自然、与天地宇宙和谐相处的境界与情怀。

  中华建筑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它是立体国学,三维辞赋,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绝非简单的总结所能概括。这些内涵,都与中华民族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建筑上承载的这些优良的文化传统,反过来又起着教化、濡染民俗民风、涵养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巨大作用。由此可见,复兴中华建筑文化,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

  三、 中华建筑文化在近代以来被边缘化的原因

  既然中华建筑文化如此珍贵,为什么近一百多年来被遗忘、被边缘化了呢?

  回顾历史,分析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的近代。近代的中国,是一个被瓜分、被凌辱、被染指的中国,帝国主义列强在租借地内办工厂、办实业、开银行、盖洋楼、建学校、修教堂,把西方文化带到中国。他们一方面带来了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一方面对中国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从1900年到1949年这半个世纪中华大地上所建的建筑,大多数都是西方的洋建筑,中国民族风格建筑只占极少数,有史以来排名前列次成为非主流建筑。这是造成中国建筑文化被边缘化的社会原因。

  二、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实现共和;1919年五四运动,打出反帝反封建的旗帜,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社会变革的大事件,它的历史进步性是肯定的。但是,这些运动本身也有它的不足和失误。的失误之一,就是对腐朽的封建制度和优秀的传统文化缺乏科学分析和严格界定,认为和腐朽制度同时存在的文化都是腐朽文化、反动文化,都必须打倒。于是乎把脏水和孩子一起倒掉了。而替代传统文化的“新文化”并没有确立起来,造成中国近百年的文化缺失和文化迷茫。反映在建筑文化方面,除上文提到的外国列强建有大量洋建筑,把中国本民族建筑排挤到边缘地位外,还因此而造成长期的思想认识少有。建国后,我们国家一度接受了斯大林提出的“民族形式,社会主义内容”的建筑设计思想,提出了“经济、实用、美观”的建筑设计方针,产生了如民族文化宫(插图1)、友谊宾馆(插图2)、北京农展馆(插图3)、中国美术馆(插图4)、北京火车站(插图5)等一大批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现代功能的优秀作品。但是由于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一旦遇到某种思潮或某些具体问题就表现出混乱和动摇,一忽儿批“大屋顶”,一忽儿又提倡“现代主义”,甚至把学术主张的争论上升到政治问题进行批判。造成中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在城乡建设、建筑设计思想方面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形成了建筑文化的少有。这是造成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被边缘化的思想原因。

民族文化宫(插图1)
 民族文化宫(插图1)
北京友谊宾馆(插图2)
 北京友谊宾馆(插图2)
北京农展馆(插图3)
 北京农展馆(插图3)
中国美术馆(插图4)
 中国美术馆(插图4)
北京火车站(插图5)
 北京火车站(插图5)

  三、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叶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次浩劫。这场浩劫,起因于某种政治需求,矛头对着中华传统文化,以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为口号,在对所谓“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进行大清洗的同时,对传统文化不分糟粕、精华一概进行扫荡。这场运动,在思想理论方面完全违背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特有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不仅没有起到“革命”的作用,反而使锁在人们心灵深处的愚昧、野蛮与贪婪的魔鬼挣脱了伦理、道德法网的约束而出来兴风作浪,使社会上沉渣泛起,糟粕泛滥,败坏社会风气,腐蚀人们的灵魂。至于对人们的道德、行为有濡养与规范作用的传统建筑文化,更成为一种“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受到蔑视与否定。这是造成中华传统建筑文化被边缘化的政治原因。

  四、中华文化缺失的国人不敌西方文化的强势进入而再次陷入“全面西化”的怪圈,是思想文化方面的原因。

  改革开放,打开,国人获得了与外界交往的机会。被禁锢了多年且经过长期反传统教育和文革十年的“洗脑”,中华传统文化观念已十分淡漠的国人,突然发现国外竟然这么精彩,于是乎又不加分析的地盲目学习外国,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全然丢在脑后。反映在城市建设方面,就是大搞无国界建筑、欧陆风情建筑和奇、特、怪建筑。近三十年来各地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城市风貌迅速消失,代之而来的是几乎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千城一面的现象愈演愈烈。(插图6)(插图7)(插图8)正如一位常年居住在中国的外国朋友所批评的那样:“让我忧心的是,中国的每个城市都看起来像深圳--中国城市的楷模。深圳大概是想仿香港,香港想仿纽约。实际上他们都失败了。许多曾经很漂亮的城市,旧的房子被夷为平地,高楼大厦争先恐后地出现,像一根根筷子,如此荒唐地破坏一个国家整体建筑风格,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人们再也看不到历史悠久的中国了。”

奇特怪建筑1(插图6)
 奇特怪建筑1(插图6)
奇特怪建筑2(插图6)
 奇特怪建筑2(插图6)
千城一面(插图7)
 千城一面(插图7)
千城一面(插图8)
 千城一面(插图8)

  五、造成这种后果的再一个直接原因,是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既得利益集团凭借他们掌握的权利和资金,利用现代化高楼大厦设计、建设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大搞快餐文化,加速获取财富和政绩。国外那些无事可做的建筑师们看准了中国的建筑市场,纷纷挤进中国,把中国当成了他们的试验场。而我们那些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不屑一顾又一无所知,在数量上却占着压倒多数的建筑师们则成了这种快餐文化、怪异文化的有力推手。

  通过以上的粗浅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到,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华建筑文化,之所以在近百年来被排斥、被否定、被边缘化,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社会根源、思想根源和政治根源,而且还有经济利益的巨大驱动作用。因此,复兴优秀的中华建筑文化绝不仅仅是城市建设领域的事情,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问题。必须从根本上挖掘这种现象存在的历史根源、社会根源、思想认识根源,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和快餐文化对人们影响和腐蚀,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只有进行综合治理,多方努力,才能见到成效。

  四、复兴中华建筑文化要做的工作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文化是民族之魂。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是中华文化的复兴。而中华文化的复兴,必然要带来中华建筑文化的复兴。

  复兴中华建筑文化要做好哪些工作呢?概括地说,就是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要求,在城乡规划建设中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则应着力抓好以下 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 要做好保存中华建筑基因的工作

  保存中华建筑基因,是继承、弘扬和复兴中华建筑文化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七十多年前成立的中国营造学社,是个研究本民族建筑的学术组织,是保存中华建筑基因的先驱。

  要保存好中华建筑基因,首先就要继续中国营造学社先哲们未竟的事业,做好对传统建筑的研究工作,通过研究,搞清中国传统建筑的各种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确立起中国传统建筑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今年8月在“中华建筑文化复兴和发展研究会”上,《古建园林技术》杂志主编马炳坚先生提出了组织编写出版大型图书《中国地方传统建筑营造大典》的构想,引起与会者强烈共鸣和积极响应。这是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工作的继续,是保存中华建筑基因的十分重要的工作,如能举全国之力,抓紧抓好,将是我国建筑领域的一大幸事。

  要保存好中华建筑基因,再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保护好现存的文物古建筑、古村镇、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及其环境。当前,我国在保护古建筑文物、古街区、古村镇方面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形势依然严峻。很多人,尤其是有些地方官员对古街区、古村镇及历史建筑的价值缺乏认识和起码的尊重,对其任意大拆大建,使许多很有价值的古街区、古村镇、历史建筑迅速消失,这是十分错误的,必须立即制止,否则,这些地方仅存的一点建筑基因就会被消灭殆尽。此外,我国目前推行的按基本建设程序修古建筑文物的机制(这套机制的主要内容是:古建筑文物修缮市场化,由企业参与,通过招投标确定修缮队伍,招标中重商务标,轻技术标,工期、费用一次包死,以及文物修缮费用层层截留等等)存在诸多弊端。这种用于修桥、铺路、盖房的基本建设运作机制,不适用于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修缮。大量事实证明,这种机制已经给文物古建筑的保护带来了很大损失,如不及时纠正,将给我们祖先留下的这笔历史文化遗产带来更大灾难。

  二、 尽快在大学开设中国传统建筑课程

  教育的失误是中华建筑文化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几十年来中国的建筑教育基本上是以现代建筑特别是国外建筑为蓝本的,除中国建筑史外,涉及中国建筑传统的内容极少。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很好地了解本民族的建筑特点和精髓,他们对历史文化、建筑遗产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缺乏民族文化的根基;他们的建筑创作也只会停留在跟风和模仿层次,很难做出结合本国、本民族实际的新作品,在创造力、知识面,尤其是传统文化艺术的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方面也颇多欠缺。

  要继承、弘扬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必须从教育入手,在大学开设系统的中国传统建筑课程,全面讲授中国的建筑文化和建筑传统。这些课程应当包括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学、建筑风水学、传统建筑哲学、古代宇宙观与中国建筑、传统建筑技术与艺术、古代建筑装饰与民俗文化、中国古建筑构造,以及有关“中国营造学社”方面的内容等等,绝不是仅仅讲一点建筑史。还可以把近现代具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优秀建筑作品作为范例来加以分析,引导学生向中西结合、用现代的方式来诠释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创造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现代建筑的方向发展。通过开设中国传统建筑课程,学习前人的创作理念,培养新一代既懂现代建筑又懂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师,使中国建筑走上全面发展的正确轨道。

  三、 大力倡导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现代建筑创作

  建筑是城乡风貌特色的决定因素。温家宝总理在中国市长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的讲话中指出:“特色是城市的魅力所在。世界上许多城市往往因特色鲜明、别具一格而名扬天下。”同时指出:“城市风貌要突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但是,近二三十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也演绎了一场“建筑一体化”的悲剧。这场悲剧的后果,是使我国各城市、各地区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城市风貌逐步消失,代之而来的是几乎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千城一面的现象,使中国的建筑文化几乎丧失殆尽。

  中国城乡风貌特色的消失,是伴随着中华民族文化和建筑文化被批判、被排斥、被边缘化而逐渐发生的。一个世纪前当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大地上大搞洋建筑的时候,中国依然出现了不少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的近代建筑。的北京协和医院(插图9)、燕京大学教学楼群、南京中山陵(插图10)、广州中山纪念堂(插图11)、国立北平图书馆(插图12)、上海特别市市政府大楼(插图13、北京辅仁大学(插图14)等等,都是二十世纪前半叶建设的优秀民族建筑。这些建筑,有相当一部分还是外国建筑师设计的。这说明,虽然经历了上世纪初对中华文化的冲击,人们头脑中的文化根基还没有从根本上动摇,作为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华优秀建筑文化,不仅仍被中国人所钟情,而且为许多国外建筑师所喜爱。进入到上世纪中叶,仍有不少具有民族风格和传统特色的当代建筑出现,建于建国初期的北京友谊宾馆、重庆大礼堂,以及国庆十大建筑中的北京民族文化宫、北京火车站、北京农业展览馆、中国美术馆,及至七八十年代建的北京图书馆新馆、西安三唐工程等,都是当代具有民族风格和传统特色建筑的代表作。但是,打开之后的三十年来,这样的建筑越来越少,民族风格建筑与无国界建筑的比例越来越悬殊。这是一种十分可怕的现象,说明中华建筑文化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北京协和医院(插图9)
 北京协和医院(插图9)
南京中山陵(插图10)
 南京中山陵(插图10)
广州中山纪念堂(插图11)
 广州中山纪念堂(插图11)
国立北平图书馆(插图12)
 国立北平图书馆(插图12)
上海特别市市政府大楼(插图13)
 上海特别市市政府大楼(插图13)
北京辅仁大学(插图14)
 北京辅仁大学(插图14)

  要挽救和复兴中华建筑文化,必须认真贯彻五年前就已经在规划法中规定了的城乡规划建设原则,大力提倡具有民族风格、地方特色、传统风貌的现代建筑创作。在这方面,近几年已有不少建筑师开始觉醒,改变创作思路,从单纯搞无国界建筑向创作民族风格建筑方面转化,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这种民族文化的回归,是我国城乡面貌从千城一面向民族特色、地方特色、传统风貌方向转化的曙光,是中华建筑文化复兴的希望所在。尽管道路艰难,但是前途十分光明

  (插图15)(插图16)(插图17)(插图18)。

北京紫檀博物馆(插图15)
 北京紫檀博物馆(插图15)
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插图16)
 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插图16)
武汉归元寺圆通阁-(插图17)
 武汉归元寺圆通阁-(插图17)
北京大兴南海子公园南海阁-(插图18)
 北京大兴南海子公园南海阁-(插图18)

  四、 抓好传统建筑文化的普及教育工作

  传统建筑文化的宣传普及教育是一项基础工作,十分重要。传统建筑文化的普及,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抓中小学生的传统建筑常识普及,在中、小学课本中增加有关古建筑、古园林方面的内容,还可以把优秀的古典建筑园林做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把对传统建筑园林的宣传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2、通过电台、电视台、报刊、杂志、多媒体等各种途径,向全民普及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知识,组织动员相关专家、学者撰写有关古建园林的科普文章,开办科普讲座、培养广大群众对中华建筑文化的深厚感情。

  3、通过组织建筑设计竞赛,鼓励当代的建筑师,尤其是在校的建筑系师生关注和投入民族风格建筑设计,培养他们对中华建筑文化的感情和兴趣。

  4、有针对性地组织各地的市长、规划部门、城建部门负责人,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各地在传承弘扬中华建筑文化方面的成功案例。推动城乡建设向地方风格、民族特色、传统风貌方向发展。

  导向的力量是巨大的。有什么样的导向,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趋势。尽管一百多年来,陆陆续续总有排斥、否定、批判中华传统文化的势力存在,但中国人骨子里对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是有感情的,一但这种宣传教育落到实处,形成巨大的舆论氛围,就会出现中华文化的迅速回归。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华建筑文化,将会在这种民族文化大回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六、成立复兴中华建筑文化的社团组织

  复兴中华建筑文化,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牵涉到方方面面。从各级党政领导、国家相关部门,到大学、中小学教育,到城乡规划、建筑设计、文物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房地产开发建设、建筑材料生产、国民宣传教育普及、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和职业技能认证等各个方面,绝非一两个部分能够完成。

  为实现这项庞大的社会工程,需要有一个全国性的社团组织,这个组织的名称可以叫“中华建筑文化复兴促进会”。通过这个组织去团结热衷于中华建筑文化复兴大业的党政领导、相关机构(如发改委、建设部、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劳动人事部等等)组成人员、房地产开发企业、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领域同行以及文物保护专家、大学教育工作者、专业施工企业、材料生产厂家、相关媒体及社会上的热心传承祖国建筑文化的志士仁人……。动员各方面力量,万众一心,为中华建筑文化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早在50多年前,我国建筑界先哲梁思成先生就提出过中国建筑要走“中而新”的道路。“中而新”就是中国建筑沿着几千年形成的文脉继续向前发展,就是中国建筑的民族化加现代化。我们坚信,在党的十八大政治路线指引下,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建筑文化,一定会得到复兴和发展。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中华建筑文化的复兴而努力奋斗!

免责声明:凡来源非搜狐焦点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网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本网站。

最新楼盘

中海永定玖里

中海永定玖里

53000元/㎡

丰台

查看详情
龙湖·国贸天著

龙湖·国贸天著

120000元/㎡

朝阳

查看详情
房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