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凯,1962年生,21岁进入外交部,曾担任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翻译,后赴耶鲁大学攻读法学博士;先后任职摩根士丹利亚洲区副总裁,中金公司投行部总经理,中海油高级副总裁,香港证券及期货监察委员会第二任中国事务顾问等职务。现任某国际投资银行中国区主席。主要社会职务有: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理事,民革中央社会法制委员会委员,欧美同学会常务理事等。
对高博士最初的印象来自于Victor Gao,是我的一位加拿大投资银行家朋友和我侃侃而谈时说起的。作为央视9套评论节目的观众,他以赞赏的口吻说,“从时事、财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高博士都有远见卓识和建言献策,令人佩服!”
这位朋友在国际知名投行任高管多年,来中国也参与很多重大项目投资,算得上见多识广,而他以高度称赞的口气褒扬人,确实引起了我对这位未谋面神秘人士的好奇和关注,从朋友的英文资料上我看到了高志凯名字的汉语拼音,我本能猜想应是“志向的志,凯旋的凯!”果然,我猜对了!
小平政策的受益者,小平声音的传译者
高志凯的经历有些幸运和传奇,15岁作为高一学生的他就跳级成为文革之后排名前列批大学生;21岁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当时年纪很小,21岁就到外交部,一直工作到1988年。”高志凯博士说,在外交部工作的这5年,由于工作原因,近距离接触时代伟人,亲历了很多国家大事,这在高志凯博士心中积淀了一层厚厚的印痕。虽时间流逝,这层印痕不是轻了,而是越来越重。20世纪80年代中期,高志凯多次陪同邓小平同志会见外宾,包括尼克松、老布什、蒙代尔、基辛格等历史风云人物,曾陪同胡耀邦总书记、李先念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人大和中央军委领导人多次出国访问。
在高志凯看来,邓小平是个极具魅力的政治家,在涉外活动中,他的言谈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毅力和智慧。“邓小平是中华民族的先知,因为他用先知般的洞察力,看准了整个民族的前进方向,而且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领导整个民族不断向前进。30年过去了,他所说的都做到了,他预言的都实现了,整个民族受益于他,整个世界对他素然起敬。”正如他和见证中美建交和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基辛格博士交谈时不约而同的感慨“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他的作用无可替代!”
跨界华丽转身 执着为公众服务
纵观高志凯的经历,他跨越了外交,政治,法律,金融等领域,幸运地成了当今时代的弄潮儿。“上世纪90年代金融热时,我在做‘投行’;2000年前后互联网热时,我在做电讯和互联网;前几年能源最热时,我在做石油;现在,我在做私募股权基金。”
取得耶鲁大学法学博士之后,高志凯便开始了跨越式职业生涯。从联合国译员,到华尔街的律师;从摩根士丹利的亚洲区副总裁,到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投资银行部总经理;从香港证券及期货监察委员会中国事务顾问,到中海油高级副总裁兼总法律顾问。每一次跨越,他力求更高更强,每一次转身,他力求完善优质。
对于自己的所谓成功,高博士并无意多谈,而他更愿意和广大留学生分享他的人生经验。
“对于工作要勤奋,善于发现工作中的乐趣;对外界要始终充满好奇心,不懈地观察和探索,要勇于坚持,看准大方向就走自己的路。”
所谓人生发展的大方向,高博士很坚定地说“中国未来30年到100年的和平崛起,这当中有层出不穷的机遇和发展空间,是每一位留学生一生中较大的舞台。”
“更重要的是,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在转型期的中国,很多事情不如意、不规范是正常现象,很多事情,能够参与其中,见证过程,就是很大的乐趣!不要总考虑结果而瞻前顾后,所谓的成功,一定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结果!”
作为耶鲁大学校友,高志凯清晰记得,在开学典礼上,耶鲁法学院院长风趣地对学生们说:“你们能坐在这里,就说明你们都是佼佼者。25年后,你们当中会出现美国总统,国会议员和不计其数的百万富翁。但是,少有令我担心的是,你们是否会有一颗为公众服务的心?”
高博士回忆说,当时他听到这句话,心中大为激动,因为这与他从小接受的“为人民服务”的教育不谋而合。虽然游历于东西方文化、社会制度差异很大的两个国家,但是很多做人做事的理念却又如此接近。他很兴奋地感受到,自己可以建言献策的方式来“为人民服务”,在他看来,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不仅应注重个人的发展,更应该融入到社会公共服务中去,为社会做出贡献。
于是,高志凯以一种忘我的热情投入了为公众服务的行列之中。他担任了央视英语频道的评论员,在2008年“五一二”汶川大地震后进行了长达两周的访谈直播,让世界人民及时了解四川地震灾情和中华民族的团结坚毅,为国际友人为汶川地震灾区捐赠和帮助提供了及时准确的信息。
在2008北京奥运会临召开前夕,参与奥运安保工作的公安和武警战士人手一册《鱼钩与长矛》的培训教材,教材以形象的比喻和具体的事例,在离奥运开幕不到一周的关键时刻,告诫大家哪些行为是别有用心的人设计成诱饵的“鱼钩”,哪些行为是对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声誉造成恶劣影响的“长矛”,“对鱼钩,要大题小做,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对长矛,则要大题大作,适度反应,适度处理。掌握分寸,区别对待”;“对待鱼钩,要巧,要忍,要勇于学邱少云;对待长矛,要猛,要狠,要勇于学黄继光”。这个通俗易懂行之有效的教材便出自高博士之手。高志凯说,类似这样的事他做过多少?连自己也数不清了,没有任何报酬嘉奖,有时甚至得不到一句感谢的话,但他照样做下去,照样享受非常大的满足感。因为通过这种途径,他实现了在耶鲁读书时立下的“为人民服务”的理想。
“使馆界”的最后终结 身边事改变历史
和高博士交流,你会有趣地发现一种矛盾的统一。比如,劳累一天的他,仍会兴致勃勃地回答笔者所问的专业问题;曾经是外交部最年轻的专职英文翻译,游历海外多年,却习惯用标准的汉语表达自己的想法,没有某些人所习惯的“中英混杂”的语言风格;再比如,他会用很平静的语气讲述一件很愤怒的事情,而处理方式更是委婉低调,让人感受到这个资深海归的思维方式有着东方文化中特有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美学风格。
高博士向笔者讲述了他亲身经历的“使馆界”一事,以此建议大家能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为社会进步贡献一己力量。
前门大街23号院,这个如今的前沿时尚发布地,却是2009年让高志凯纠结了大半年的前“使馆界”。
高志凯排名前列次和朋友来这里就餐时,首先发现院门口那块巨大石影壁上刻着偌大的双语标识“使馆界”和“Legation Quarter”。曾经做过职业外交官的他,敏感地联想到此处标识一定和近代史上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有关。于是,他迅速给有关部门写了封信。
“我日前在前门23号院,看到一块巨石镶刻着“LEGATION QUARTER”两个鎏金英文大字显得格外刺眼。凭借我对近代中国历史的了解,我感觉此事非常不妥。事后稍作了解,感觉问题严重!这个院子是当时美国的驻中国公使馆,至今仍保留着当年的五栋楼房及一些军事配套设施。但是,当年的“LEGATION QUARTER”并不单指原美国公使馆,而是指整个“使馆界”。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并在随后签定的《辛丑条约》中,将东交民巷地区划为“使馆界”。当年此区域内,建有八国列强和其他一些西方国家的公使馆和兵营,四周戒备森严,筑有高墙,铁门,碉堡。“使馆界”不准中国人入内,西方列强在“使馆界”享有治外法权,如同城中之城,国中之国。”
他还在信中说:“目前,大部分国人可能还不知道这些文字的历史含义。但日后一旦有人拿这件事做文章,很可能掀起一场轩然大波,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绪很可能被人利用,若事情不控制在萌芽状态,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另外,稍微了解近代中国历史的外国人,可能会为中国人对此的无知麻木而窃笑。如同有人用“满洲国”作为餐馆名,中国人怎能答应呢!而把“前门23号”称为“使馆界”,其实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为防患于未然,变被动为主动,高志凯提出了自己的建言献策:有关部门应同相关方交涉,严禁使用“LEGATION QUARTER”(使馆界)之名,严禁用此名注册在中国经营的公司,禁止通过互联网及其他媒体传播此称谓。”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很少有人会像高志凯那样认真执着地和这块属地的名字“较劲”。这件事情的处理过程更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拉锯战,项目方先是将原来镶刻的“Legation Quarter”两个鎏金英文字去掉了“Quarter”,但网站仍继续以英文“使馆界”自居,没有任何变化。这结果令高博士很不满。
“他们为什么一定要用这一称谓?“使馆界”曾是中国历史的耻辱,院中五栋砖石洋楼的平面屋顶曾经是洋人开枪射击的平台。他们都曾经是严重侵犯中国主权的侵略行径。!”
在高博士努力下,大门石影壁上原来镶刻的“Legation Quarter”两个鎏金英文大字被抹掉了,但“使馆界”网站仍在传播一些辱华词语,高博士认为必须制止他们这种辱华宣传。
从2009年春节后到八九月份,高博士在繁忙的日程中修书6封,和有关部门商量接洽,言辞诚恳,语气坚定,最终在外交部和公安部的协助下,于国庆60周年国庆大庆前夕,彻底取缔了这个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近在咫尺的建筑物的“使馆界”的称谓。
高志凯会心地笑了。中国人民遭受屈辱的日子永远结束!“使馆界”到此彻底终结了。他希望有更多留学经历的朋友和他一样,每个人尽一点微薄力量,提出更好的建言献策,使我们这个国家能够不断改善进步,尽早摆脱“转型期”种种让人尴尬却必须经历的痛苦。
如果冬天到了,那么春天真的不远了!
稿件来源:留学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