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建筑是较先与国际接轨的行业之一。但是,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反映和代表着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面对千城一面的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多的人也感觉到了传统文化在这一进程中的缺失。由此,中国的建筑开始在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中寻找出路,试图在承袭东西方传统建筑精髓的基础上,实现传统建筑美学的当代演绎。
近期,位于玉渊潭北岸的钓鱼台七号院 (论坛 新闻)成为房地产和建筑设计界纷纷观摩的对象。他以融汇东西方传统建筑精粹为基础,创新地提出“传统开启新的传统”的理念。下面,就让我们对钓鱼台七号院的建筑美学价值进行逐一剖析。
手工装饰建筑,传统建筑的美学描摹
与现代机械化建筑相比,手工装饰建筑彰显出悉心打磨的精细。在一砖一瓦的建筑细节中蕴涵着独特的魅力,令机械制造的建筑始终无法替代。
钓鱼台七号院的红砖幕墙运用传统手工工艺砌筑,大量精心雕琢刻画的十二章纹、唐草、拂尘与云纹纹饰等图案分布于建筑表面、屋顶、柱头等细节之处。建筑整体尊崇中国传统建筑礼制,彰显西洋建筑精粹,其外形辉映出传统建筑美感,洋溢着大气、轩朗之美。
红砖、原铜、石材,传统建筑用材的经典再现
古今中外的各个时期,建筑的材质的选择通常代表着建筑使用者的社会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追求内涵的趋向,表现在建筑上,就是对厚重、经久耐用以及可传承材质的追求。钓鱼台七号院对于建筑材料的运用,选择最经典的红砖、石材和原铜。细节精雕细琢,在整体上给人以经典永存,可以千年传承的美学观感,建筑材质耀现出的建筑气质与所在区位的整体氛围高度契合,营造出传统建筑美学与现代城市人文的和谐统一。
在西方世界,从中世纪的贵族庄园到当下的豪宅,红砖是一种最为常用的表现尊贵与智慧内涵的建筑材料。英国有著名的红砖大学高校联盟;哈佛大学以立法的形式规定,校园的所有建筑外形材料必须使用红砖;日本更是将其作为皇宫建筑的主要材料之一。
但是,以传统方法建造的砖石结构房屋很难超过6、7层,因为砖墙高度增加,墙厚也得相应增加。另外,传统砖石结构也很难实现大尺度的建筑内部空间。钓鱼台七号院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实现对于建筑高度和空间的要求,结构墙体外侧采用干挂式幕墙系统,由传统工匠手工砌筑了九十几万块德国陶土红砖。这一工艺的采用实现了传统红砖建筑的当代应用。
原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它是中国文化以及东方文明的历史见证,蕴含着中国传统庙堂建筑的尊贵。钓鱼台七号院通过传统雕刻工艺,将原铜应用于建筑窗下墙、阳台外饰板、栏杆、扶手等部位,更显沉稳和庄严。
德国艺术史学家博迪舍在他1852年出的《希腊人的建筑》中就坚持:“古希腊建筑相关的石材,是最正统也较具品位的建筑材料。”钓鱼台七号院用材质朴实凝重的完整石材装饰于柱头、门头柱、线角、墙身等部位,通过手工打磨的石材,在古朴的红墙上透射出现代的气息。
传统建筑文化的当代创新
钓鱼台七号院对于传统建筑材料和建筑雕塑的运用,在取其美感与象征意义的基础上,在尺度、节奏、构图、形式、性格、风格等多方面做出创造性的发展。这种对文化积淀深深的尊重与礼敬,使这些传统被超越性的发挥,创造了一个新的传统。
钓鱼台七号院这个力求在每一个细节上都给客户和市场以惊喜的项目,站在未来的高度对传统建筑文化进行认知,并在东、西方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开启新的传统人居文化表现形式,创造传统人居的新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