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北京搜狐焦点网 > 北京新房 > 新闻中心

北京城的历史变迁

2010-07-01 17:14:13 来源: 北京日报

  城墙与城门

  唐时的幽州是一座不大的藩镇城。辽把北京定为析津府,称为南京,开始在今广安门一带扩建城池,那就是北京最早的都城了。城周36里,高3丈,共8个城门:东面为安东门、迎春门,南面为开阳门、丹凤门,西面为显西门、清普门,北面为通天门、拱辰门。

  金代又在辽代城垣的基础上扩建了北京,内城27里;外城扩为75里,城门12:正东面为宣曜门、阳春门、施仁门,正西为灏华门、丽泽门、彰义门,正南为丰宜门、景风门、端礼门,正北为通玄门、会城门、崇智门。也有13门一说,北面再多一光泰门。金代修建北京城所用是涿州的土。运土是个大问题。不知是谁想出了个好办法,让人们从涿州至京城一字排开,手递手,形成一个巨大的传送带,实筐进,空筐出。此法节约了体力,提高了速率,工程很快完工。

  辽金两代北京城的中心都 (论坛 新闻 视频)在广安门一带。元代没用辽金城的旧址,而在旧城的东北面重新建筑了城墙。元城墙略小些,周60里,分11门:正南为丽正门、左文明门、右顺承门;正东为崇仁门,南齐化门、北光熙门;正西为和义门,南平则门、北肃清门;北面为健德门、安贞门。这就奠定了现在北京城的基础。

  说这些城门是想看看旧城的演变,也算是一种回忆。我们现在一些地名如安贞桥、健德桥、丽泽桥、开阳桥等,虽不在原城门的故址上,却也都是以此为依据的。

  明代,大将军徐达主持修建北京城,觉得城池太大,便从北面向南缩减了5里。去掉了东西两面北侧的光熙、肃清二门,改为9门。永乐四年,建宫殿,再修城垣。城周40里,高3丈5尺5寸,上宽5丈,下宽6丈2尺。正统初年,改丽正为正阳门、改文明为崇文门、改顺承为宣武门,改崇仁为东直门、改齐化为朝阳门,改彰义为西直门、改平则为阜成门。缩建后,北面改安贞为安定门、改健德为德胜门。原城为土城,只有底部有砖石。正统十年六月,城墙外层全部用砖修砌。现在西便门,还留有一小段残存的城墙,可以看到明代的砖与灰土。清代沿用了明代的城墙,只是做了维修。

  alimama_pid=“mm_12852562_1778064_8682655”; alimama_sizecode=“972”; alimama_width=200; alimama_height=250; alimama_type=“i”;

  南城与北城

  元代重新建了北京城,旧城渐渐荒废,留下一些辽金的遗址。时人习惯把旧城称为南城,新城称为北城。《日下旧闻考》上记述,旧城在“元代尚有遗址,当时多谓之南城。而称新都为北城……故迹逐渐湮灭。其四至已不可辨。”现在的法源寺、天宁寺,元代人都称为南城古迹。

  明代几次加固了城墙,北面频频遭到战事的骚扰,最初固若金汤的感觉日益丧失。自明成化年始,定西侯蒋琬上言,要建外城。至三十二年,给事中朱伯辰又进言,城外的居民已经差不多是城内的一倍,不能没有城墙保护,况且还有坛庙。再者,把金元时的旧城墙利用起来,修外城可以事半功倍。之后,兵部尚书聂豹等人再进言,终于得到皇帝的同意,开始施工。如果这个设计能实行,外城约长100多里,北京城就是个“回”字形。

  修筑城墙的确是个大工程,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时间不长,嘉靖皇帝又虑花费钱财太大,便问严嵩等人怎么办?严嵩明白皇帝的意思,考察了施工现状,想出了个折衷的办法:利用金城墙,先建外城南面,等财力充裕时,再行修建四周。于是对原施工方案进行了调整,南面原准备修20里长的城墙,现在只修十二三里便向北拐,尽快收结,以“不虚费财力”。所以北京城形成了“凸”字的建筑,并于四十三年六月竣工。

  明代把北京城左右分开,由大兴县和宛平县管理。但城内的行政区划,仍分为五个城,即中城、东城、西城、南城、北城。北城指的是现在的地安门至安定门、德胜门并北关一带。南城既为新修好的外罗城。五个城中再细分为坊,有点儿像现在区下再设街道的意思。当时的南城分为7个坊:正东坊、正西坊、正南坊、宣南坊、宣北坊、崇南坊、崇北坊。至此出现了“宣南”一词。

  到了清代,南城的概念又有了变化,按五城重新划分内、外城。内城中割出原属中城的东长安街以南,沿城至西长安街路南,再割原属东城的泡子街以南,沿城至王府井路东,再割原属西城的抱子街以南,西至城隍庙城根的这片地界儿隶属于南城。外城中只留下萧公堂东至崇文门外大街路西,南绕天坛、永定门,北转三里河桥东,这片地界儿属南城。其余则分别划归东、西、北、中四城管辖。

  历史上南城经历了几多的变化。

  居民与军队

  什么人住在城里,一般的理解应该是有钱有权的人。其实也不尽然。这在明清志书当中记述的文字虽不多,却也能看到一些变化。

  元朝时建大都城,元世祖至元九年二月,新城建好,面积扩大,因此需“迁居民以实之”。而入住新城要有条件:“旧城居民之迁京城者,以赀高及有官者为先。”这也应该算做一次调整,安排符合我们一般的理解。

  清代,城内的居民则做了重大的调整。清世祖顺治皇帝定都北京以后,便下诏:以“原取两便,万不得已”为由,命令“京都兵民,分城居住”,中东西三城官民迁出内城。时隔五年又下诏:“北城及中东西三城,居住官民商贾,迁移南城。”这样,官员多选择在宣武门外,商贾多汇集在崇文门外,也就有了“东富西贵”之说。

  八旗军则分布在内城,拱卫皇居,按颜色划分方位。黄色主土,把守北方;白色主金,把守东方;红色主火,把守西方;两蓝为黑,主水,把守南方。正黄旗居德胜门内;镶黄旗居安定门内。正白旗居东直门内;镶白旗居朝阳门内。正红旗居西直门内;镶红旗居阜成门内。正蓝旗居崇文门内;镶蓝旗居宣武门内。这与清代的排兵布阵、左右分布相一致,左边是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右边是镶黄、正白、镶白、正蓝。中军镶黄,两协正黄,两前哨正白,突出了镶黄、正黄、正白上三旗的地位。

  胡同与大街

  清代的京城更像是个大兵营,让八旗军居于城内护卫京城是个创造,“历代罕比”。不仅方位有安排,还把每个旗居住的区域也分配得非常详细。

  按现在的地图粗略来分,以故宫的城墙为中心,以鼓楼和前门为中轴线,从东直门至西直门一线,以北为镶黄旗和正黄旗地界儿;从朝阳门至阜成门一线,以南为镶蓝旗和正蓝旗。两边中间的那片地界儿,东面为正白旗和镶白旗;西面为正红旗和镶红旗。

  八旗军驻地进行了划分,每个旗又把驻地细化到了每一条胡同。雍正时,在五城不好区分的犬牙交错处设立石碑或木牌。乾隆时则进一步明确:大街立石碑,小巷钉木牌。满洲官兵、蒙古官兵、汉军官兵所驻的胡同分配得清清楚楚。比如镶黄旗驻地,满洲官兵的头参领之十七佐领居住在鼓楼大街向东,循大街至经厂等等;蒙古官兵的头参领之十四佐领居住在交道口大街向北至安定门等等;汉军官兵头参领之十佐领居住在新桥大街向北至方家胡同等等。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汉军官兵也驻在内城。经常说,汉人不许入住内城是应该不包括军人的。

免责声明:凡来源非搜狐焦点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网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本网站。

最新楼盘

北投·云帆汀澜

北投·云帆汀澜

55000元/㎡

通州

查看详情
国誉燕园|朗润

国誉燕园|朗润

39000元/㎡

昌平

查看详情
北京润府

北京润府

65000元/㎡

大兴

查看详情
房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