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成熟的企业和一个成熟的职业经理人;万科和毛大庆的激情碰撞令业界甚为期待
惜别凯德,难舍的感情
毛大庆离开了奋斗14年的凯德置地。对他而言,这是一次“纯粹的职业选择”。
1999年,毛大庆被派往北京。当时的凯德北京,等于毛大庆一个人,以及他随身的一包行李,以及居住的地下室旅店。
2009年的凯德北京,等于来福士中心、华玺、品元、上元 (论坛 新闻)、雅诗阁服务公寓……以及千余人的运作团队。
10年中,注册公司,招兵买马,购建楼盘,收购谈判中36小时不眠不休的马拉松谈判,抢在金融风暴爆发前的物业拍卖……回忆起来,毛大庆说:“我仿佛在用短跑的冲刺速度在跑着看不见终点的马拉松,还得自己给自己加油打气。”
凯德给予的大舞台上,酸甜苦辣咸,个中滋味,毛大庆有着太多的感触。
不止是商场上冲杀时的艰辛,同样让毛大庆印象很深并且十分赞同的观点是,凯德对自己的要求之高,不是做好一个职业经理人就足够,而是要求他要按照企业家的身份来做事。
领队者,当以家长自居行事,“否则你一定无法管理好你的团队和公司。”
现在,凯德在中国的事业如日中天,毛大庆“从一个孩子长成了大人”,在这个国际化的企业背景中获取了他对房地产行业的理解——不论是专业技术还是管理经验。
“离开凯德真是一次感情上不舍的挥别。”
展望万科,激情的开始
多年来,中国的经济籍借房地产的红火不断发展,自大学毕业之后就一直服务于外企的资历,让毛大庆比一般地产职业经理人想的更多,看得更远。将自己的价值和理念嫁接到中国本土的企业中去,成为他一个急待实现的心愿。
“万科是中国的房地产企业之一,在住宅项目方面的能力更是全面的。”
出于这个判断,他开始了和万科的接触。
一开始,毛大庆抱着忐忑的心情。但是,核心价值观与凯德十分相似,同样精于体系管理,拥有一批精英团队的万科又让他感觉是那么熟悉。他坦言,加盟万科,是又一次激情的开始。
将万科的文化和品牌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国际化,是毛大庆开始操盘万科北京之后的宏远目标。
万科带给毛大庆更新更大的平台,毛大庆也要将自己的生命力注入万科。
万科今后在北京的成长,要能看见他的影子。
“万科不能缺席北京地产界的群雄大会,我希望万科能成为北京地产界的领军者之一。”
足够的个性、开阔的视野,除了这些,国内房企还有没有需要在毛大庆的外企资历中找寻的优点?
“资本运作和投资效率。”毛大庆肯定地甩出这个答案。
纵观凯德等一批外资房企,对宏观势态的判断,对资金的管理计划,几乎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2007年中,国内多数房企还在高价拿地,猛盖楼盘的时候,凯德已经预言了来年的金融风暴,并开始准备足够的现金流以应对。一年后凯德大厦的成功出手,使凯德在金融风暴中披上了厚厚的棉衣去过冬。毛大庆觉得,类似这样足够成为案例的眼光和魄力,国内房企还需要多多学习和掌握。
启动万科的工作后,毛大庆会不会担心生人生地,难以施展拳脚?对此他轻松一笑:“我会带领公司尽早拿地,深入发展,除此之外,没有后顾之忧。”
他对他将要带领的团队了解而信任,甚至连多年来的人数变化都清清楚楚。
书伴左右,充实的人生
外公是新中国早期的建筑大师,曾负责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的设计工作;父亲则是“两弹一星”时期中国军队核武器研制计划的核心成员,在这样一个家庭中成长起来的毛大庆,不仅遗传了外公的人生志向,也被家族中浓厚的求知风气和严谨的学术氛围所熏陶。
“记忆中,外公几乎时刻都在画图纸。当年清点他的遗物时,除了图纸还是图纸。”
爱读书是毛大庆自家族中遗传下来的另一个优点。他的办公室,他的家,他的车里,哪里都有各种风格的书。他还喜欢结交爱看书,知识面广的朋友。喝茶、休闲之余,他会常谈到一个话题:、的书讯。
毛大庆对自己的评价是“很自我,但不自私;能迅速地融入环境,但未必会被环境改变”。
他不对自己预设人生目标,但却严格要求自己每个时期都要有所进步。
回京10年,毛大庆在工作最为繁重的时间里出了2本书,拿下了博士学位,攻读了博士后,还考取了9门功课之多的注册建筑师。即使在比他年轻十几岁的大学生看来,这也是疯狂而艰难的。
在攻读学位的几年中他舍去了所有的节假日。每晚走进家门,不管时间多晚,他必定拿出3小时用于钻研学业;白天走进公司,他最多身兼6个总经理的头衔和职能,分身有术。
极度劳累是必然的,眼前的毛大庆,脑后已有些许白发。但是他开始觉得做房地产开发,买卖楼盘的时候,“我时刻有另外一只眼睛在观察,有另外一个大脑在思考。”。
“我对房地产行业琢磨得越多,就越喜爱。”
“干一行,爱一行。并不是说一定要人在办公室里昏天黑地地干到深夜,而是说你对这个行业有没有钻研精神和独到见解,能不能敏感而准确地看出行业背后的规律或者趋势……”毛大庆认为这应该是一个职业经理人必须的素质。仅仅参与工作计划是不够的,能不能制订工作部署至关重要。
1个半小时的采访很快结束,毛大庆平易地与安家记者们合影留念后迈着坚定有力的步伐消失在走廊的转角。在朝阳公园南门附近的4层办公楼里,他的下一个10年,甚至更长的新职业生涯,正式拉开了帷幕。